APP下载

百年前的那个春天,鲁迅、林语堂、顾颉刚在厦门到底吃了哪些菜?

2024-03-19沙喵喵

川菜 2024年3期
关键词:春饼厦大顾颉刚

沙喵喵

“闽中春季,非风即雨,鲜见晴和之日.....小楼听雨,倍增惆怅矣。”“今年元夜时,苦雨黄昏候。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入夜蛙声大作,蟋蟀亦大作。此与梅花、桂花同开正类。”1927年的春天,顾劼刚在日记里留下了对厦门春日的各种感慨。

有趣的是,与这些感慨相映成趣的是他在厦门的春天美食地图,还有曾经饕餮过的那些菜。

闽菜馆

顾颉刚是一枚扎实的吃货,厦门市区有名的馆子,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包括南轩、东园、光华、老珍源斋、乐陶陶等经典闽菜馆。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个好习惯,吃完总会记下一些点,这也无形中为那个年代的许多闽菜、小吃做了一份特别的“史学记录”。

1927年1月份顾颉刚先后三次到鼓浪屿参加饭局,而且都是和鲁迅有关。其中一次是《民钟报》为鲁迅饯行,另外两次则是林文庆校长为鲁迅饯行。第一次是在洞天酒楼夜饭,与鲁迅、林语堂、川岛、陈万里、李硕果等人同席。

洞天是当时鼓浪屿上的有名菜館,据说有不少地道的闽菜——五香鸡卷、海蛎煎、红烧鱼唇、醋肉、白炒香螺、炒面线、封猪脚,以及花生汤、韭菜盒等小吃。老鼓浪屿人说洞天酒楼很早就用上了彩色灯泡组合的跳动式招牌广告,也许当年的这些厦大教授们就曾遇见过哦。

鼓浪屿有着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情,春天里的风景更加优美。顾颉刚们到了鼓浪屿自然不会忘记去游玩一番,几次宴请之后顾颉刚还和潘家洵、毛夷庚等人去观海别墅和邻家花园游览一番,再坐船回厦大。

与顾颉刚同席的鲁迅日记书信里不曾提到在鼓浪屿游玩的事,却提到了让他心情比较复杂的1月13日那场饯别。那天林文庆校长在鼓浪屿最大的大东旅馆设宴为他饯行,宴会规模不小,宾主有四十余。席间林校长提到捐款事宜,鲁迅拿出小洋两角,说“我捐二十仙”,这是典型的“鲁迅风格”,校长还之,不肯收。这个小插曲,让这顿欢送宴,颇有点“不欢而散”的意思。不过想必这应该不会影响鲁迅品尝美食的热情吧。

大东旅社宴请两天后,鲁迅就离开厦门前往广州了,三个多月后顾颉刚也离开厦门了。在顾离开的前一个月,他最后一次到鼓浪屿,访问《民钟报》的李硕果经理和陈范予等人,到白室吃饭,又到了林文庆校长家提交辞职申请。

顾颉刚的吃货朋友很多,除了容肇祖夫妻这对铁饭友,他和厦门当地的文化名人、媒体记者名流也有一些交往。1927年4月初,近现代文化名人苏警予、谢云声、叶国庆还有电影艺术家吴村等人曾在桥亭街的“源珍斋”宴请过顾颉刚和张星烺,同席的还有郑江涛、伍友竹、陈佩真等厦门名人。顾对老珍源斋评价很高,称其和乐陶陶一样标准的厦门口味。

春饼

厦门的传统小吃不少,而最让鲁迅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厦门的春饼(薄饼)。在他的好友川岛的文字中,记录了1926年12月31日,鲁迅到时任厦大总务长周辨明家中吃春饼的事情。

“厦门的春饼是著名的……但一般餐馆中的吃法与家庭中的是有所不同的。吃之前,鲁迅先生和我都并不晓得。……后来主妇来了,春饼也来了,色白,甚薄,和我们在市上所见的所谓春饼皮是一样的,只是大了些,每张饼的直径约摸有一尺来大。

由主妇包好了交给我们吃,其中作料很多,很好。包的很大,我和鲁迅先生都只得用两只手捧着来吃,分左、右、中三次咬,才吃下一截去;至少可以说,我们吃的第一个春卷已经‘其大盈把了。一个刚吃完,第二个又从殷勤的主妇手上递过来了,比第一个还大,几乎象一个给婴儿用的小枕头。我和鲁迅先生还是左咬一口,右咬一口,中间再咬一口的勉强把它吃下去了;当第三个比小枕头还要大的春卷送过来时,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只好道谢。”

川岛说,多年以后,鲁迅和他仍对这顿薄饼宴记忆犹新,他们都觉得,这样厚意而亲切的招待,不但“醉酒”而且“饱德”。也许鲁迅还没有完全习惯厦门的饮食,但对于比小枕头还要大的薄饼他是印象深刻的,他品尝到了厦门味满满的春天味道。

南普陀素菜馆

位于闽南的厦门素食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一些制作精巧、烹饪得法、风味独特的素菜馆,南普陀素菜馆是厦门民国时期知名的素菜馆。厦大紧邻南普陀,当时林文庆校长的一些重要宴请曾安排在南普陀寺素菜馆,比如宴请马寅初、马叙伦等人。

鲁迅也曾多次应邀到南普陀寺会友、参加接待活动,从1926年9月到1927年初,他几乎每月必去南普陀吃一顿素斋。对于素菜宴席他有过详细的记录:“这里的酒席,是先上甜菜,中间咸菜,末后又上一碗甜菜,这就完了,并无饭及稀饭,我吃了几回,都是如此,听说这是厦门特别习惯,福州即不然。”鲁迅离开厦门前,丁丁山等同事还曾在南普陀为其饯行。

除了鲁迅,当时的顾颉刚、容肇祖、张星烺、潘家洵等厦大教授们也曾多次到南普陀吃素菜。在厦大任教的八个多月里,顾颉刚就在南普陀吃了十几次素菜,多为应邀会友、参加接待活动,而单单1927年春天里就有近十次,南普陀几乎成了他的“第二食堂”,同席的知名人士数不胜数:蔡元培、马叙伦、容肇祖、凌冰、张星烺、郝昺衡夫妻、罗常培……在他“吃遍厦门”的狂热舌尖之旅,相邻厦大的南普陀寺成为了重要一笔。

比如1927年2月13日蔡元培、马叙伦两位先生演讲后,顾颉刚和他们一起在南普陀就餐,那天饭后雨还下了很久;同月25日黄仲琴先生来访,顾带其游览国学院及图书馆并宴之于南普陀,同席有容肇祖、振玉夫妻和陳宗藩、黄德光和顾的妻子殷履安。

同年2月底又在南普陀宴请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大学部第一任教务长凌济东——凌冰先生,同席的有林文庆校长夫妻、钟心煊夫妻、孙贵定(孙蔚深,时任厦大教育系主任兼校长办公室秘书)夫妻、江泽涵(当时数学系姜立夫教授的助教)、白鸿基、美国人Kilpatrik Allgood 等。

粤菜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的粤菜馆很风行,顾颉刚和教授朋友们自然也不忘了去饕餮一番,他们多次去过粤菜馆岛美街“陶园”和开元路上的“冠德”。

有时候顾颉刚和沈兼士、潘家洵、孙伏园、等人及学生春游之后会去“陶园”午餐;1927年1月中旬和几位教授们送别鲁迅之后又到“陶园”吃饭;同年4月12日,也就是顾离开厦门的前三天,还带了妻子殷履安去市区剃头、购物,绸缎铺做衣服,自然也没忘记最后再去“陶园”美味一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的粤菜馆以“陶园”“广益”“冠德”等较为出名,可办全席 。粤式菜肴选料精细,做工细腻又讲究,依季节不同而浓淡略有变化。顾颉刚去过多次的“陶园”特色时菜和粤式点心式样丰富,单单鸡类的菜肴就有做法多样的“卤水浸鸡”“酱油肥鸡”“炸子肥鸡”“韭黄烩鸡丝”,高档海鲜不乏有“鲍鱼猪肚”“红烧鲍脯”“清炖滑鱼唇”“桂花鱼肚”“鸡蓉生翅”等等。

点心则分为咸甜两款,定期更换,名字也起得雅致又有风味特色,比如“吐艳藏珍饼”“科甲冬瓜脯”“嫣红百花饺”“奇香凤凰挞”等等,基本每碟的价位在五分到一角。

林语堂的家宴

除了闽菜馆、素菜馆、粤菜馆之外,对于鲁迅、顾颉刚等厦大教授们来说,林语堂的家宴是他们在厦大美食经历难忘的一笔。

鲁迅来厦大的第二天,就“同伏园往语堂寓午餐”,权当接风洗尘。此后,他和教授们到林语堂家蹭饭,似乎还真成了“家常便饭”。1927年1月7日,也就是鲁迅要离开厦门的前一周,也是“晚赴语堂寓饭,夜赴浙江同乡送别会”,鲁迅即使要参加同乡送别会,还是忍不住要去林家再吃上一顿,可见其心仪的程度。

在林语堂家的宴请,大家都是轻松愉悦的,连鲁迅也不例外。鲁迅在给许广平信里就特别提到林语堂对他的关心,“玉堂的兄弟(他有二兄和一弟都在厦大)及太太都为我们的生活操心。”

林太太廖翠凤,出生于大户人家,厨艺极佳。据女儿林太乙回忆,“厨房是母亲的活动中心。她爱热闹,常请客……她烧出大锅大锅的厦门卤面,作料是猪肉、虾仁、香菇、金针、菠菜,是用鸡汤熬的。她的焖鸡尤其拿手,是用姜、蒜头把鸡块爆香,再加香菇、金针、木耳、酱油、酒、糖,用文火焖烂。还有厦门菜饭,也很好吃……”

不难想象,当年鲁迅和他的同僚们曾享受过何等的舌尖之福。从他们各自的文字记录中,大致可以梳理出他们吃过的“林家菜谱”必吃榜单——红烧猪脚、清蒸螃蟹、炖鳗鱼以及厦门菜饭、炒米粉、卤面、猪肝面线、薄饼等闽南特色菜肴和主食。

1927年四月中旬,顾颉刚离开厦门前往广州,离开之前,这些曾经一起欢聚的“饭友”们,又因此把之前下过的馆子再“巡回”了一轮。想必那时节,顾颉刚夫妇最不舍的,应该就有厦门的美食了,还有这个留下美好味蕾记忆的春天。

猜你喜欢

春饼厦大顾颉刚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春饼迎春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京郊寻春意 胡同吃春饼
是我的运气不好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冯友兰的沉默
沉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