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职大公司为什么要起个英文名

2024-03-19罗振宇

领导文萃 2024年3期
关键词:英文名奇点机长

罗振宇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你入职大公司之后,往往要起一个英文名字。早期这个习惯是在外企流行的,这个好理解,中国人起一个英文名,便于和他们的外国老板交往。但是后来,像腾讯这样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也是这样,全公司都是英文名:Pony、Tony、Daniel……。于是有人就觉得,这是虚荣心,是崇洋媚外,假装高端洋气。

但是后来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每一个人入职之后也要起一个花名。刚开始是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什么风清扬、逍遥子,后来阿里公司变大了,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不够用,连网络小说里的名字也拿来凑数。

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要想理解这么做的用意,我们先从一个航空事故说起。

1997年8月,韩国大韩航空的一架飞往关岛的飞机在降落时遇到大雨。这个飞行员多次飞过这条航线,大雨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麻烦,所以他也没太在意。但是很不幸,这架飞机撞上了机场附近的山,机上人员254人共有228人遇难。

事后调查发现,主要责任是机长的,当天他非常疲倦,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其他机组人员是发现了问题的,而且他们也提醒了机长。但是重点来了,他们提醒的语气非常委婉,简直就是暗示。

韩国是一个权力、等级意识强烈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副机长和机械师绝对不会对他们的上级——也就是机长——用直接、生硬的语气说话,那被认为是失礼。在正常的环境下,机长可能不难听出下级的话外音。但在当时,机长非常疲倦,情况又非常紧急,他没能听出下级委婉语气中的真实信息,没能及时修正错误,最终酿成大祸。

大韩航空公司在事后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彻底的改变。他们请来了美国专家,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求所有机组人员,在工作时使用英语。

两个韩国人在一起说英语,看起来的确有些怪异和做作。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等级意识。况且,英语是世界航空界的通用语言,机组人员和机场塔台指挥人员的交流反正也要用英语。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韩国文化等级意识强,这会体现在语法、用词、语气、称呼各个方面。这是很难突破的,因为人的思维无法脱离语言。所以最终不得已,像大韩航空这样干脆使用另一种语言,倒也是一种捷径。

我们汉语其实也类似,有很多原来的文化印记。记得我们公司CEO脱不花跟我说过当年她刚到北京时的一件事。她在北京的胡同里问路,说“大爷,去某某地方怎么走?”同行的北京人就提醒她,说这样说话不礼貌。这有什么不礼貌的?那位同事就说,在北京胡同里问路,得先攀个交情。“大爷,您在晒太阳啊?哟,您这身子骨可真好。您吃了吧?”对方有回应之后,才能问路。

当然,现在这些老礼已经被大大弱化,但还是残留了很多印记。比如,中国人在亲戚中的称谓,舅舅和叔叔完全不同,一个是姻亲,一个是宗亲;伯父和叔父,也一说就知道谁大谁小。英语中则笼统地用Uncle称呼。也就是说,在说英语的人心目中,中国人看来各不相同、应该严格区分的一大堆亲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男性的亲戚而已。

对不重视、不熟悉、不讲究的事物,人们的分类就会比较粗泛。相反,对重视、熟悉、讲究的事物,语言中就会有详细繁杂的分类和相应名词。阿拉伯语中,“骆驼”有几十个名词;据说因纽特人的语言中,关于“雪”的称呼也有几十种。这些情况在汉语中就不会出现。

可以想象一下,外国人读《红楼梦》时,对其中人物的种种亲属关系的迷惑。中国的“红迷”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画出一个清晰的示意图,把所有人物彼此的亲属关系表达得一清二楚。当然,前提是要用汉语,如果用英语,这个任务估计无法完成。

各大语言中,英语的特点是平等意识很强,这是因为几百年来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商务活动。

1998年,德国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兼并了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这次合并本来以德国公司为主,但合并后的新公司却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而且这不是个案,西门子、大众汽车、德意志电信、德国化学公司和德意志商业银行等大公司,都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德国朋友,特意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为什么德国公司要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他有点尴尬地说,德语中鼓舞士气、号召奋进的词,基本被希特勒用滥了。一用德语说这些话,大家就感觉怪怪的,产生种种不良联想。因此只好转而用英语,不然公司连鼓舞士气的会议都开不好。

当然,德国人工作中说英语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更适应国际市场,表述商业词汇更加精准等,但德语和英语代表不同的文化性格,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公司也要用英文名或者花名。

首先,是为了增加对公司的认同感。名字是最深的自我认同,名字都改了,自我的身份认知就会发生切换。其次,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必互相称某总、某兄,直接称呼英文名或者花名,让沟通效率提高,也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沟通氛围。一个组织的打造,首先就是要完成这种文化上的转换。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最近我在看散文家王鼎钧的回忆录。他说到,抗战的时候,他们学校也要搞军训,他发现军队里的那套行为举止非常新鲜特别。比如,依照中国家庭历代相传的规矩,子弟不可以瞪着眼睛看长辈的脸。现在,教官的命令是:“看我,看我的眼睛,眼睛睁大,不许眨眼。”你只好勇敢地、放肆地,甚至凶恶地看着他,让他满意。

依照传统的教养,在外面对长辈说话,要轻轻走到他身边,用很低的声音陈述。军训则不同,你要在六步之外停止,立正,大喊“报告!”,声音像吵架一样。

这下你就理解了,军训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要训练你大声说话。它是为了让你脱离民间的习惯系统,用这种方式把你从原来的文化中连根拔出,再让你融入到一个全新的系统之中。

(摘自《罗辑思维》)

1982年,科幻作家弗诺·文奇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召开的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即将面临一个“技术奇点”时代,他将“技术奇点”设定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的时间点,之后科技将井喷式发展,地球进入后人类时代。当奇点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今天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

——《什么是技術奇点》莫斯比

猜你喜欢

英文名奇点机长
校中有笑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校中有笑
校中有笑
奇点迷光(上)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川航出了“中国版萨利机长”
英文名
取个动听的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