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满意度调查“讨满意”
2024-03-19姜刚周畅
姜刚 周畅
當前,不少部门单位用满意度调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评价工作作风的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与此同时,记者调研发现,少数基层部门单位在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出现打印“明白纸”注明“满意”“知道”等标准答案,回答“满意”“安全”可得现金奖励等怪象,导致满意度调查“变了味”。
此前,记者在山区某村采访,村民家里有一张关于满意度提升问卷调查的“明白纸”,里面列举11个问题,并在问题后附上“满意”“知道”等答案。村民质疑:“答案都有了,还让我回答啥?”
花钱“求表扬”,也是满意度虚夸、“注水”的体现,近年来在个别地方也发生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布相关信息称,有市民反映当地政法系统下发了一份满意度调查通知,通知提到一定不要用“还行”“不错”“一般”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或“不知道”“没参加过”等负面性评价;回答“满意”“安全”,凭录音可得100元至300元奖励。当地6名党员领导干部因满意度调查弄虚作假被问责。
“实名制”导向、设置“附加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也让调查结果准确性打了折扣。一位市民反映,自己因工作原因与当地政府部门有业务往来,年底曾接到一个满意度调查电话。这位市民向电话调查人员询问自己的回答是匿名还是实名,得知是“实名记录”后,只能回答“满意”。
不在工作成效上下功夫,却在“数据满意”上动脑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代替群众填写满意度评价”现象。
花式“讨好评”背后的满意度虚夸现象,违背了大兴调查研究的初衷,把好政策的“经”给念歪了,从源头了解问题真相的通道也被阻塞,这不仅影响个别部门单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些群众感受最强烈、最直接的问题还可能被搁置甚至掩盖。
多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应减少满意度考核的“数据依赖症”,期待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真正激发工作活力。同时,各级部门单位要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平时的工作干好、服务做优,让工作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考验,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满意度。
(摘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