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个性”
2024-03-19陈涛朱和松
陈涛 朱和松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体现了徐志摩的人生价值追求,也体现了新月派的创作主张。我们在学习中,要用心品味康桥的“个性”(迷人景致),感受徐志摩的“个性”(价值追求),了解新月派的“个性”(创作主张)。
徐志摩跟康桥有着割不断的缘分: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歌《再别康桥》。
康桥是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了许多朋友,故对此怀有特殊的感情。1928年7月底,徐志摩一个人重游康桥,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对徐志摩来说,康桥有太多美好的记忆。在康桥他结识了倾慕终生的林徽因,也结识了著名作家狄更斯,让他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认识了诗人泰戈尔,这对他的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四个字:爱、自由、美 。徐志摩对康桥有着太多的热爱,离开时也眷恋不已,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心潮澎湃,写下了重游康桥的深切感受。
康桥的“个性”(迷人景致)
康桥的“个性”在于金柳、艷影、青荇、柔波、一潭(拜伦潭)、浮藻。将“金柳”比作“新娘”,具有娇媚而美好的特点,呈现出一种迷人之美;“艳影”是美好的,此时在诗人心头荡漾,足见徐志摩对美的追求,也能看出徐志摩对康桥的迷恋;“青荇”在水底招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诗人愿意做康河柔波里的水草,可见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非常喜欢这里并经常在拜伦潭边读书,这里沉淀着他的梦想,追梦过程精彩而充满激情。诗人寻梦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一个“更”字,可见其追求的深入。诗人在满载星辉的船里放歌,可以看出诗人寻梦是多么有激情。康桥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好、迷人的,康桥那迷人的景致恰恰是康桥的“个性”。
徐志摩的“个性”(价值追求)
诗人离别康桥时,是“轻轻地”“悄悄地”,诗人不愿惊扰康桥的宁静、康桥的美。别离康桥时,诗人是沉默、惆怅、落寞的,对康桥是一种难言的依依不舍。康桥对徐志摩太重要了,这里承载着他的青春、梦想、追求。这里有徐志摩对美的追求,那美丽的意象“金柳”“新娘”“艳影”等是徐志摩对美的挑剔和执着。金色凸显高贵,新娘凸显美好,艳影让人心动;那康河里的青荇让徐志摩如此沉醉,源于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徐志摩在拜伦潭读书、逐梦,且充满激情,源于诗人对康桥的爱,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太深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眷恋,徐志摩的人生价值追求也通过康桥的一草一木表现出来,康桥在徐志摩眼中是有个性的、美好的,哪怕自己离开,也不愿惊扰这无与伦比的美丽,而徐志摩在读者眼中也是有个性的,只不过徐志摩的个性与康桥的个性融为一体了。
新月派的“个性”(创作主张)
《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派的“理性节制情感”的创作主张。诗人表达对康桥的热爱和不舍,借助金柳、艳影等意象来表达对康桥的眷恋和热爱,通过笙箫、夏虫等意象来表达离别时的惆怅、落寞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派创作的“三美”原则即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建筑美体现在诗句行与行之间错开一个字,在形式上参差错落,具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绘画美体现在诗人选取的意象具有一种色彩美,如金柳、新娘、艳影、青荇、水草、潭、天上虹、星辉等意象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音乐美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主要是偶数句押韵,有了押韵,全诗读起来具有一种音乐美感。
“理性节制情感”和“三美”原则为新诗的创作确立了一个规范,对新诗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而这也体现了新月派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