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 智的典范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记
2024-03-19胡卫俊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
胡卫俊 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
人是学校的关键,也是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建设根本。利用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创建契机,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枫香路小学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的“智慧”人:在教师方面,有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有承担了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的省、部级课题的,有出版了信息化方面个人专著的,还有在各类型的师生信息化竞赛活动中斩获全省第一名的。在学生方面,全校实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教育普及进课堂,多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的信息素养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大奖。
●竖起“担当”脊梁,用技术唤起现代育人哲学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学校的信息化、智慧化必须基于全体教师的共识才能够进入深水区。为此,学校将理论研究摆在突出位置,先让学校里的“人”智慧起来。
1.从基本的理论学习做起,深刻理解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校注重理论的引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技术哲学讲演录》《透视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等是教师们的必读书籍。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心得,上一节信息化研究课,进行一次组内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分享。
2020年年初,在新冠疫情暴发时,学校利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契机,基于信息化融合理论,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线上教学的前后变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撰写了相关论文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这是学校将信息化理论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2.以课题和论文为突破,引领信息化教师团队的厚度建设
基于研究的基础,学校近年来有多位教师在国家级的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在各级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以及出版个人专著;同时,还有一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立项并成功结题,一项江苏省前瞻性重大项目子课题成功结题。
3.扩大平台优势,给予教师群体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视野
除了基本的信息化培训和辅导外,学校利用胡卫俊“江苏省首批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优势,为教师们搭建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平台。此外,学校还邀请了30余位省教育名家、省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来校为教师们进行线上授课,为其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
●创立“创课”理念,让学生做有思想的未来人
“创课”是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化融合应用的主要亮点。它以学科为本,将创客和STEM教育与日常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相融合,将创新教育理念普及化地渗透全学科,理念和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1.多元互补,先建设再推广
学校先通过校企合作、家校合作、院校合作等方式,引进各类创新教育课程,再将它们与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相联结,有效解决了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问题,让“创课”生长在基础学科当中。
2.双线实施,丰富学科建设
根据创客和STEM的侧重点不同,学校通过两条主线来实践“创课”理念:主线一—以“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推进创客教育。学校以一周一次,每次2节课连上的方式在五、六年级全面普及机器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教育。同时,开设了九大门类的创新课程,其中包括3D打印、物联电子、VR虚拟现实等。主线二—以“学科+”的课程实施,融合STEM教育。通过将STEM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形成了十余节极具研究价值的创新课堂案例,有效落实了“种种子、跨学科、提素养”的“创课”追求。
3.团队协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利用学校年轻教师多的优势,通过课程说明、未来前景的宣传,吸引了40余位教师参与到“创课”的实践当中。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将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同步提升了学生的创客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创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师生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同时,申报了多项升级研究课题,并将实践成文,出版了相关著作。
●搭建“泛在”系统,用智慧的人办出智慧的事
以信息素养为根本的素养提升工程是学校智慧育人的原点。为了培养师生信息化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泛在”式的智慧系统打造,实现了数据报表、绩效考核、教学排课、日常防疫、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诸多方面的智能化、便捷化,对管理机制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让校园里充满智慧的气息。
1.营造“泛在化”的管理应用,打造无边界的应用空间
学校建设了一套“泛在式”的云桌面系统。通过身份认证,教师们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班级的电脑桌面和数据。在不改变已有的应用习惯基础上,能够与学校的公共数据实现共建共享,实现数据保存的及时性、长期性和协同性。教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随时切换至其喜欢的个性化操作系统。此外,电子阅读的推广则实现了储存量和保存维度上的新突破,师生通过电子阅读器等移动设备进行线上学习,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
2.主题化管理,人人参与,为特色教师提供充分的优势发展空间
每学年在开始时,教师们都会收到一份岗位清单,里面有电视台、广播站、舞台音响、摄影摄像、多媒体资源开发、科技特色辅导员等20余个岗位供其选择,满足有特长、有兴趣的教师的特色发展。学校的礼堂、报告厅、录播教室使用频率特别高,但专业人手不够,学校就将录课、直播、视频剪辑等工作分散到年级、分散到组、分散到人,让人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助人者也是被助者。
3.创造性地提升设施设备功能,让技术的应用更有人情味
除了满足一体机、电子班牌、无线全覆盖、数字广播等常态化的基本要求外,在设备采购方面,学校坚持不仅要满足现有需求,更要充分考虑未来需要。例如,学校的智慧课堂没有使用智慧课堂厂商的标准化课堂形式,而是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系统。又如,学校录播教室的录播设备都是可移动的,可以实现多机位的现场直播。再如,学校计算机教室虽然是云机房,但所有计算机都自带主机和硬盘,参与服务器的运算,使客户端的性能更有保障。
4.以信息科技学科为突破,全面普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教育
“做有思想的未来人”是学校重要的现代育人目标,而信息科技课则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学校建设了全市第一间“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信息科技课为突破口,通过对原有教材内容的优化重组,对所有学生普及化地开展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教育。
●放大“三个课堂”效应,用人的变革牵引区域涟漪
利用“江苏省首批网络名师工作室”平台,学校与市直和县区学校组成结对学校,共同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创新。
1.做好城乡结对,将“专递课堂”深入到乡村
学校地处淮安教育高地,有30余位市直学校的教师在校任教,占比近20%。学校还是“淮安‘四有’好教师团队”的示范校,承接结对乡村学校的任务,这为学校开展“专递课堂”提供了可能。多个县区学校与学校采用网上开课、同步上课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推送学校资源至结对学校,将“专递课堂”落到实处。
2.扩大资源配置,将“名师课堂”融入教师生活
借助“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平台”,学校将省内名师工作室的全学科内容分享给每一位教师,教师看直播、看回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空间。学校还通过该平台进行网络备课和线上阅读分享,围绕着一节课或者一本书进行线上讨论与交流,以此迭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国家公共资源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等平台也是学校教师学习的常用平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资源让教师们的教学生活更加充盈。
3.提升开放广度,将“名校网络课堂”无限共享
学校在网络课堂共享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利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站平台,将“EV3太空挑战”课程向全网公开;利用“淮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将教师们的教学案例和课件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利用线上直播系统,开展“线上家长学校活动”,以直播的方式邀请家长线上听课、评课,参加家长会,每年的“六一”节目也是以直播的方式向家长们公开。
利用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创建契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和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常态化融合度不够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全方位提升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勇于创新实践,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实现从深度融合向创新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