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探析
2024-03-18高永鹏孙雅昕阚玉帆
高永鹏 孙雅昕 阚玉帆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析“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后梳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保护与传承、提高国内外地位、完善发掘机制、推动融媒体发展等方面。结果: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是河北省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具有深厚的历史性、丰富多样性和强烈的创新性,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双创”背景下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结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要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认清文化价值,发挥文化作用,同时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借鉴借力、创新创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为河北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昌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4
0 引言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民俗等多个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这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需求。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这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保护的困境、创新发展的压力和对外交流的挑战。
1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1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深深的历史痕迹。
在古代,河北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曾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和生产活动中心。在河北,有许多重要的古代文明遗址和历史文化遗产,如张家口的泥河湾遗址、承德的金山岭长城、秦皇岛的孟姜女传说等,最早的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同时,位于平山县西北部的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圣地。这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和军事指挥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缅怀革命先烈。
总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智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历史资源。
1.2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性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涵盖文学、艺术、哲学、民俗等多个领域,是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方面,如《诗经》的“国风”,很多都是在描写河北地区的风情。艺术方面,如河北梆子、雕塑、绘画等都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河北还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乐亭皮影戏、昌黎地秧歌等。哲学方面,荀子、董仲舒等都是在河北出生或活动的哲学家。民俗方面,河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著名的蔚县剪纸、张家口的“马踏飞燕”等。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彩风采和多姿形态,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是我国地域文化的交流之地。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包容、融合的特征。
1.3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性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品牌,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河北是中国石刻艺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创新之地。河北的石刻艺术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代表性的作品有鸡鸣山石窟、响堂山石窟、清东陵石刻等。河北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邯郸素来有“成语之乡”的美称,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还有许多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耿村民间故事》等。河北的民间音乐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形式,如梆子、坠子、评剧、河北民歌等。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许多文化精品和文化名片。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
2.1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保护机构和组织,负责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调研和田野考察,搜集和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传统文化培训和传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和展览,推广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包括梆子、坠子、评剧等传统曲艺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和普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例如,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戏曲演出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等等。第二,传承人匮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数量日益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境。第三,文化遗产保护不足。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威胁。第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受限。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传统戏曲演出场馆减少、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减少等。
2.2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例如,将传统的梆子、坠子等曲艺形式与现代舞台表演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例如,利用互联网、手机应用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河北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河北的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例如,设计推出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如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和展览,吸引更多人参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引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与融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不足。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在现代社会难以实现融合和创新,导致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第二,缺乏创新机制和平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相应的创新机制和平台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目前存在不足。第三,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滞后。传统文化尚未实现产业化发展,缺乏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模式,导致创新发展受到限制。第四,传统文化创新人才匮乏。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传统文化创新人才,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3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组织传统文化艺术团体赴国外演出和交流,向世界展示河北的传统曲艺、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国际文化论坛等,展示河北的传统文化,并与其他国家展开交流互动。举办国际性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传统文化节、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会等,邀请国际友人到河北参观交流,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国际文化推广和交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河北的传统文化。加强国际文化合作,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等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和交流。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国际传播渠道不畅。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渠道上存在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国际推广平台和渠道,使得传统文化难以走向世界。第二,对外交流宣传不足。对外交流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国际社会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影响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缺乏国际化人才队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团队,限制了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影响力。
3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例如,可以参考四川省出台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明确保护的范围、标准、责任、措施等。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例如,可以参考浙江省实施的《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估实施细则》和《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明确评估考核的目标、内容、方法、标准等。建议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由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省属有关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采用审查材料与实地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激励和表彰。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十四条提出,“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因此,对于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以及代表单位,要积极培育发展,拓展文化资源链接,明确奖励的方式、条件、程序等,确保奖励程序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
3.2 提高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一是提升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确如何更好地传播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关键着力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国家层面,河北文化应融入国家文化背景,促进河北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交流与融合。在时代层面,必须找到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关键节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化的河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应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限于书面传承,而是使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习惯。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直观、具体和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大众,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
二是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体现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广泛宣传,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并持续创新,充分挖掘其智慧和内涵,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推动[4]。此外,积极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河北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寻找“河北方向”,打造“河北力量”。
3.3 完善传统文化发掘机制,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标识
一是加强河北文化发掘、研究和阐释。紧紧围绕“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三条主線,依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脉系,全面研究、梳理、发掘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重要地位和独特风貌[5]。
二是打造河北文化标识,激发文物传承活力。持续推进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打造“可阅读长城”“标注运河”等系列文物活化样板工程。建立长城、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机制,积极探索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活化物质文化的视觉化、艺术化、审美化表达。
三是持续推进河北文化产业化,建设特色文化地标。以舞蹈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河北“非遗”舞蹈产业化,实施传统舞蹈振兴计划,鼓励在创意设计项目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发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河北特色文化标识,建设一批河北文化地标。
3.4 推动融媒体发展,加强传播载体资源整合
一是强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传播和创新。统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分类标准,对分散、多元的数字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完善遗产名录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档案记录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加强对传承者群体的培训,建设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群。
二是推广数字化文化体验。建立更多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鼓励人们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创作、消费等活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参与感、获得感。要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阅读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三是打造融媒体品牌传播平台。利用“三微一端”,搭建传统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平台,针对不同人群推送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文化类型。通过在不同云平台之间互开端口、互设界面,实现各级传统文化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传统文化工作的“一站式”管理。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工作,注重“非遗”项目的展示和演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品牌,积极探索设立“非遗”、国潮等传播平台,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的活动,推动“非遗”教育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
4 结语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保护与传承、地位与影响力、发掘与创新、传播与体验四个方面加强工作,解决文物保护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不健全、文化创新内容不足、国际文化交流效果不显等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强针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法规、监督、激励等机制建设;第二,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完善其发掘、研究、阐释等机制;第三,强化传承与创新,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标识,推进其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第四,打造融媒体品牌传播平台,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参考文献:
[1] 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N].经济日报,2022-11-04(003).
[2] 新华社评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N].新华每日电讯,2023-10-10(002).
[3] 佟贵银.弘扬燕赵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5):77-81.
[4] 肖丽丽,王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双创”目标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4(5):77-80.
[5] 李闫如玉,朱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路径新探[J].理论视野,2021(12):64-69.
作者简介:高永鹏(1985—),男,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旅演艺产业、“非遗”舞蹈。
孙雅昕(2000—),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文旅演艺产业、“非遗”舞蹈。
阚玉帆(200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文旅演藝产业、“非遗”舞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文旅融合下河北省舞蹈文化市场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0304015;202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特色旅游演艺品牌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2YS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