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融合研究
——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2024-03-18朱红磊王磊鹏
朱红磊,王磊鹏
(1.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信阳农林学院园艺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使党组织、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主体形成合力,为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支持,激发农村职业教育新活力,推动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一、多元主体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建设的功能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并非一个简单的教育形态或体制,是指培养为农村社会服务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是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共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农人,激发乡村社会新活力、注入新动力,赋予新特质为目标,需要党组织、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等的支持,协同互助,建立常态联系与紧密合作。
(一)党组织是多元主体融合的核心力量
职业教育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培育具有社会主义坚定立场的接班人,为国家培养技能精良的工匠,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人才。
党组织在多元主体融合中发挥着方向引领、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的功能,是融合制度的提出者、指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这是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在多元主体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党组织可通过协调职业教育与乡村各方面建设形成有效衔接,在总结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经验基础上形成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实践经验,将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向乡村振兴方面转移。
(二)政府相关部门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国家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规划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扶持政策、制定配套制度,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重大战略部署,在震雷山所在的乡村地区打造“中国匠谷”和大别山区域职业技术教育高地。
(三)市场主体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市场主体作为农村职业教育重要力量,具有助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推进乡村建设。市场主体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根据市场需求,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方人力资源优势,瞄准国外务工方向,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培育出国工作人员。新县部分农民通过出国务工,实现了高额外汇收入,富裕了家庭,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教育培养机制。打造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一体化系统,引领专业建设,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
(四)企业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建设
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企业主导办学、企业参与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主导办学是企业以股份或者主办者的身份直接建设、管理学校,这样的学校地方性、实用性较强,发展理念直接体现教育的应用。信阳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参与办学能够将企业发展和教育资源统筹兼顾,形成企业教育合力。
(五)社会组织推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媒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群体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党、政、校、企、村、产、行、教、研、农不断融合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农村土地流转、职业教育改革等发展机遇促使各种社会组织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建立适宜的体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融资、舆论、文化、信息等社会环境,这是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职业教育中多元主体融合的制约因素
(一)多元主体权责不明,运行机制不畅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鼓励其他主体参与建设的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地区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建设的现象。多元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性,各主体之间难以通力合作,分工、协作与运行机制不畅,自身优势在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建设方面难以体现,未形成合力或者支持力度不大。
(二)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不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难以得到稳定、足额保障,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一定的类型差异性和区域不均衡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少,限制了办学硬、软件。市场和社会融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受阻,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壁垒导致融合困难;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不注重社会效益,参与职业教育主要是自身人才的需要;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因掌握的技能有限,难以得到市场优质岗位的认可。社会组织整体发展不完善、不均衡,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未形成更具专业性的模式。
(三)多元主体需求不一,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多元主体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育对象方面的需求不尽相同,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院校教学方式普教化,依赖传统理论授课,重视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培训基地集中在城市,远离乡村,学生亲近农村、了解农业发展状况的机会较少。教学内容方面,职业院校多设置师范、工商等市场认可度高的专业,而与农业农村紧密相关的涉农专业则被冷落。职业教育教学对象仅向农村青少年适龄人员开放,大量中老年农民群体被排除在外。短期、临时的教育培训很难切实提升技能素养。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是优势,但是,形式和内容并未根据受众特征、个性需求进行设置,培训项目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脱节,导致培训效果一般。
三、农村职业教育多元主体融合的途径
多元主体融合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多元主体融合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功能、作用各方面建设,并反哺各主体自身建设,形成良好合作环境。
(一)建立多元主体联合机制
农村职业教育要融合职业教育、职业发展、创业就业于一体,使社会职业发展需求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吸引社会人才融入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科技人员在推广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指导中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一定程度规避了生产风险,助推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运维机构、严谨的工作程序,设置科学严密的制度,保障有效运转。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要完善教师的相关待遇、增加教师编制数量,职称(职务)评聘适当向农村职业院校倾斜。学校要加强与农村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化、体系化、链条化,建设高质量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将农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时空,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乡村基层组织要开展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助力和支持。
(二)改革主体利益分配方式
制定好分配方案,稳定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并且专款专用;有关部门要设置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申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成立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机构,制定支持和保障政策。鼓励企业办学,补齐职业教育融资短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可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提供专业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学校牵头组建或参加职业教育组织,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发展联合体。学生到工厂实践学习,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给学校提供建设经费,促进学校发展;学校给学生发放补助,激励学生学习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要邀请研究院所、乡村能人、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授课,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与地方建立合作关系,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现场教学,为地方发展培养契合度高的人才。在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条件下,可将企业生产链搬到学校,形成新型教育产业链;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园,依托院校人才资源,结合地方发展优势,建立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使职业教育和企业融合,企业与产业结合,形成闭合可循环的产业链条。
(三)发挥多元主体优势
发挥职业教育的各类专业优势,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建设好美好家园。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功能型的乡村正在重构,可依托旅游村落、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乡村企业,发挥乡贤作用,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信阳郝家冲村利用党建和返乡大学生优势,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给茶叶贴上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后就能看到茶叶的具体信息,买得放心喝得舒心。苏—信合作项目涉及苏州和信阳多所职业院校,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两地合作发展,为信阳市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养、县域旅游搭建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