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应对措施
2024-03-18王丽萍山东省荣成市财政局
王丽萍 山东省荣成市财政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无疑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财务内控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进行优化和强化,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概述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新《政府会计制度》改变了原有的现金制会计制度,转向权责发生制,将所有政府活动视为会计对象,全面、准确地记录所有的经济资源和负债。明确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五大会计要素,确保所有财务交易和事件的完整记录。强调在交易或事件发生时记录为收入或费用,无论现金是否已经收到或支付[1]。也强调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不仅包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包括现金流量和政府间财务关系。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新《政府会计制度》提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防止和检测欺诈与错误。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通常包括预算管理模式和成本管理模式。预算管理模式强调财政预算的科学制定和执行,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目标的同时,确保预算的合理使用和执行。在这种模式下,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年度预算,包括预计收入和支出,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成本管理模式关注成本的合理控制和有效分配,以实现事业单位运营的经济效益。在成本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需全面了解和掌握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基本原则包括完整性、独立性、合规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完整性要求内控系统涵盖所有财务活动和环节;独立性要求内控环节具有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的特点;合规性强调内控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适应性要求内控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需要的能力;有效性要求内控活动必须能够有效地防止和检测欺诈和错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重视风险管理。内控系统应识别并应对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第二,强调预防功能。内控系统应重视预防控制,通过预设的程序和规定,预防财务管理中的错误和欺诈。第三,持续改进。内控系统应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内控环节和程序。第四,人员参与。内控系统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通过建立财务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实现财务管理的内控化和规范化。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意义
(一)有利于监督事业单位财务收支
新《政府会计制度》强调公共部门的会计透明度和问责制度,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在这个框架内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内控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运行的高效性和规范性,而且也是公众对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督和保障。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框架,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了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内控能有效监督其财务收支,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助于防止财务风险。首先,内控体系能够确保财务收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新《政府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强调应收应付的记录,而不仅仅是现金流动。因此,财务内控能够通过确保所有财务活动都被准确、完整地记录和报告,避免了由于疏忽或欺诈而导致的收支不准确或遗漏[2]。其次,内控体系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例如,预算控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成本控制则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充分理解成本构成,制定合理的成本预测和控制策略,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内控体系通过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和约束。例如,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设定职责和权力,以及采用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员工在执行职责的同时,也能充分考虑到单位的整体利益,从而提高整体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能防范和制约财务失误与违规行为
健全的内控体系可以预防并减少可能出现的财务失误,同时也能抵御财务欺诈或其他违规行为的发生。这是通过设定明确的财务规程、实施严密的审计制度,以及执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等方式实现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由于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为复杂和多元,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需要准确的记录和核算。这导致财务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也为违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然而,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并减少这些负面情况的出现。首先,内控体系可以通过制定详尽且具体的财务操作规程,提供对各项财务活动的明确指导,避免因误解或操作不当导致的财务失误。在规程中明确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和审批流程,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他们的职责,从而减少误解或失误[3]。其次,内控体系也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财务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审计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失误或违规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及时纠正错误,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扩大。最后,内控体系还可以通过设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预防并控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这包括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出现风险的领域和程度,然后设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及设定应对风险发生时的应急方案。
(三)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公开度,促进公众监督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事业单位内部,而且延伸到了对外部社会的交互中,尤其体现在提升财务信息公开度和促进公众监督方面。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是公众理解并监督事业单位运作的重要基础,是建立社会信任,提高公共治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效的财务内控系统能够规范和保障财务信息的公开,提供真实、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推动下,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不仅要反映出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还需要体现其完成公共服务职责的情况。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既要真实、准确,又要全面、细致,能够展现单位的全貌。财务内控系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保障和推动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设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流程,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规定信息的公开方式和时间,保障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公开,对于促进公众监督有着重大的作用。公开的财务信息能够使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业单位的运作状况和财务状况,评估其服务质量和效益,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提升其服务质量,而且还可以推动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最后,财务信息的公开也有助于预防和遏制财务欺诈和腐败行为。公开的信息能够使公众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舆论监督和法律途径,迫使事业单位纠正错误,改善行为。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共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措施
(一)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权责分工
优化财务内控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和应对更加复杂多样的财务活动,还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防止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权责分工是实施有效财务内控的关键步骤。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有效的财务内控,关键在于制度的健全和权责的明确。健全的制度体系是财务内控的基础,可以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明确的规范和指引,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风险。而明确的权责分工则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可以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审查,找出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审查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编制、审计流程、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审查的目标是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满足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需求。在制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持续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实际效果进行适时的修订和优化,以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对于权责分工的明确,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制度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晰的职责和权力分配方案[4]。这个方案应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尽可能考虑到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方案更加合理和公正。在权责分工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充分理解并接受新的职责和权力。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员工履行职责,维护财务安全。只有在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财务内控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财务数据共享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水平以及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这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可能性,也是因为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强调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以及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这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方面,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需要引入或开发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处理。这种系统应能支持各类财务活动,如记账、报告、审计、预算等,并具有数据分析和报告功能,以支持决策。在选择或开发系统时,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以满足长期的需求。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信息化环境下,数据的价值在于其被共享和利用的程度。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使得财务信息能在单位内部或甚至外部有效流通。这种机制应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发布和使用规程,并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因素。数据共享不仅能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公开度,促进公众监督。三是进行人员培训和文化建设。信息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技术,而且需要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有效使用和维护财务管理系统。同时,单位还需要倡导信息化的理念和文化,使得员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三)强化内部审计,加强内控监督检查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要求提高,其中,强化内部审计,加强内控监督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引导下,内部审计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事后监控向事前预防、事中引导等多维度延伸,这为事业单位提供了更全面、更高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在强化内部审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设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审计机构的设立能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受到其他业务部门的影响。而专业的审计人员则能确保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为此,事业单位需要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职责分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定。(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审计行为、保障审计效果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对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和修订,以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这可能涉及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标准等多个方面。(3)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定期审计可以定时检查和评估财务管理的状况,为事业单位提供定期的财务报告;而不定期审计则可以对某些特殊或重大的事项进行审计,以防止和处理可能的问题。(4)加强内控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可以借助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对内控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制度执行的情况、人员履职的情况、问题和风险的情况等。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建立内控缺陷反馈和改进机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和预防。通过上述措施,事业单位不仅可以强化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果,还可以加强内控监督,提升内控效能,为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结语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课题,需要事业单位全面审视和深入研究。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内部审计等措施,事业单位不仅可以有效应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挑战,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将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