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双减”背景下通过体验式学习为课堂提能增效的研究
——以二下“时、分、秒”教学为例
2024-03-18上海市浦东新区德州二村小学
瞿 倩 上海市浦东新区德州二村小学
数学源自生活。当教师面对一群低年段的孩子时,教授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尤其是面对那些在认知、理解和抽象思维方面较弱的学生,我们更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数学世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设计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以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融入娱乐元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感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2021 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减轻学生不必要、烦琐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我看来,就是如何为课堂“提能增效”。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融合实际操作与情境,优化课程设计:强调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如通过玩具、游戏或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合理精简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概念和核心技能,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强调亲身参与和发现,打造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发现数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听讲或记忆公式,以促进深刻理解。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开发其潜力。
注重学习的趣味性,注重思维培养:确保学习过程有趣,通过游戏、趣味的数学问题和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强调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而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技巧。
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善用引导性提问: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工具、教具和实践性教材,提供多样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应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综合来说,在“双减”背景下,体验式学习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根据学校和政策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优化和个性化支持,以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听说体验,连接知识的新点
在研究教学问题时如果不加以比较、鉴别,不采用多样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一些隐含“缺憾”的教学现象常常会迷惑我们的眼睛,束缚我们的手脚,致使一些教学实践与秉承的教学理念形似神离。所以,我们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去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认清问题,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温故引新”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学习做了铺垫。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入,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对旧知识经验掌握得越扎实、越清晰,理解得越透彻,迁移能力就越顺利,认知同化的效应就越高。
如在引入新知时,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去静静地听一听,感受1 分钟有多长,第二次再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去感受一下1 分钟有多长。感知1 分钟,体验时间概念的长短。该环节为课堂的引入环节,在整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思考究竟上节课我们学习的“1 分钟”具体有多长,又让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孩子感知到静态时间流逝的声音和听音乐时的感受不同,同样的一分钟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操作体验,形成方法的基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动手实践、积极自主探索和有效合作交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方面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和验证等。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本就是学习习惯与知识构建形成的初期,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综合归纳,在比较中增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比较,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差异或相似点,从而达到加深认识、全面认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学生观察秒针的路径、感知秒的长短、认识秒与分和时的关系时,学生对于新知方法的形成,往往依靠生活的经验、课堂生成的感受、比较方法的提炼。所以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由扶到放地把控,由直观到抽象地建立数学模型,对于一节课是否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增加学生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旨在帮助他们建立关于时间长短的初步概念。这个课堂活动以感知时间的流逝为核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我准备了两个计时器,一个是普通的时钟,另一个是沙漏。教室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学生们猜测哪个计时器的时间会感觉更短。我开始启动普通时钟的秒针,然后将沙漏翻转,让沙漏中的沙粒慢慢流动,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两者的时间流逝。
当沙漏的沙粒慢慢流尽,我停止了普通时钟的秒针,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尽管两者的时间是相等的,但他们感觉沙漏的时间过得更快,这个体验让学生们开始思考时间感知的差异。
我引导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观察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沙漏的时间感觉更短,因为他们一直在观察沙粒的流动,而忽略了普通时钟的秒针。这个讨论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仅与数字有关,还与我们对时间的关注程度有关。
通过这个简单而有趣的活动,学生们初步建立了关于时间的长短概念,明白了时间感知的主观性。这个体验教会他们时间不仅仅是数字的表示,还与我们的感知和体验有关。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感性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样,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体验。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一秒的时长”这个环节,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脱离看或听的直观感官后,真正记住一秒的时长。却没想到在该环节,由于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拍手”的方式,在部分同学的“带节奏”下,大家拍手越来越快,结果大部分同学并未准确拍出“60 秒”。所以,我马上改变策略,提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先说说你们想要哪些方法进行记录。这时,学生提出用“拍手”“画圆圈”“数脉搏”等方法,再次记录的时候,发现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方式,既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又将知识内化。
三、互动体验,延伸知识的高点
一节课的成败,除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练习设计也至关重要。在练习的层次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受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约,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我们经常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因此,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逐步提高。
(一)合作讨论
如在本课试教时,我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小)时24 分(钟)=____分(钟)。只见同学们开始飞速“计算”,但是却未达到我内心期望的高潮。于是,我在思考过后,为了增加孩子们的“体验式”学习感受,我将题目改为:“小胖和小丁丁同时从学校出发前往早餐店,小丁丁走了84 秒,小胖走了1 分24 秒,谁先到达呢?”A 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小丁丁,因为他用了84 秒,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随即,有同学表示不同意,我让同桌之间讨论A 同学错在哪。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下,B同学答道:“1 分=60 秒,60 秒+24 秒=84 秒,所以小胖和小丁丁同时到达。”简洁完整的回答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A 同学虽然出错了,却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生成,让孩子们明白了,虽然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但是在做题时,我们还是要看清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答。
原本一道简单的单位换算,顿时变得更扎实、更有意义。随后,我进一步改变题目,将题目改成“小胖和小丁丁同时从学校出发前往早餐店,小丁丁走了94 秒,小胖走了1分24秒,谁走得快呢?”速度的概念在三年级才会正式提出,但小朋友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也想为他们之后学习“路程、速度、时间”打下基础,这一次孩子们都知道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再进行比较,并得出了小胖走得比较快的结论,因为小胖所花的时间短。我进一步提问:“时间短就一定走路快吗?”随后班内基础较好的C同学举手表示:“题目中强调了同时和同一段路程,所以小胖时间短,走得比较快。”一道简单的单位换算题,在“体验式”学习的背景下,赋予了新的生命与价值。
(二)交流辨析
又如在课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场时间的奇妙体验之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时间的神奇之处。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作为这次旅程的出发点——小胖说:“时针指着3,分钟指着9,这时是3 时9 分。”“小朋友们,你们说他说得对吗?”
首先,我带领学生们一起观察课堂中的大钟表。学生们兴奋地围在钟前,试图模仿问题中的情景。他们转动时钟的指针,模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这一体验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对于表示时间是多么重要。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们自己探索时间的奥秘。他们观察时钟,讨论时针和分针的移动规律。学生们开始尝试回答问题:时针和分针之间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积极探讨这一现象。
在学生们的探索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当分针走到“6”时,时针到底指向哪呢?时针是整点移动一大格吗?我引导学生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发现,当分针指向“6”时,时针也移动了半格,表示的是“几时半”的时间。这个发现让学生们对时钟读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后,我将学生们带回了最初的问题。他们再次观察时钟学具,分析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9的情景。学生们开始亲自体验这一情景,移动时钟的指针,模拟出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9 的状态。这时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3 时9 分,有的说是3 时45 分,有的说不存在这个时间,那到底谁说得对呢?我引导孩子们利用学具尝试拨动钟面,用实际体验来得出结论。
很快,彩虹小组率先举手向我示意,他们通过拨动钟面发现,当分针指向“9”时,表示的是“×时45 分”,时针不可能指向“3”,因为分针在走,时针也在走。我随即进行追问:“那我要表示3:45 这个时间,时针该指向哪呢?”此时,青草小组的组长举手回答道:“时针应该在‘3’和‘4’的中间,更接近‘4’。”同时,他拨动了手中的钟面,向全班进行了展示。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个令人兴奋的体验,学生们不仅解决了一个时间问题,还深刻理解了时针与分针的移动轨迹及关系。他们通过观察、模拟、提问和实验,积极参与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享受到了探索时间的乐趣。
在“时、分、秒”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体验式学习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我们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从判断题到复杂的时间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模拟、提问和实验,积极参与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还建立了深刻的概念和技能,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体验式学习如何在低年段数学教育中推动创新和改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验式学习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项强大工具,为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种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设疑的数学素养,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为学生成长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