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024-03-18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214000
许 健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214000)
“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设计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成长空间,可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从而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自主评价的机会。
一、挖掘学生实际需求, 解决认知困惑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基础知识和学科技能,还需关注其背后的深层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真正进入问题探究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呈现有关蚕的相关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会对这样的昆虫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激发探究欲望。在观看视频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分析与讨论。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优秀小组相应鼓励,随后将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再在展示环节呈现出来。有小组提出这些问题:蚕卵的外观和特点是什么? 蚕卵为什么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蚕卵里面的卵黄和浆膜的作用是什么? 在孵化中,蚕卵是如何发育成蚁蚕的? 蚁蚕是如何从卵壳中爬出来的? 蚁蚕孵化出来后,为什么要吃桑叶?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深入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进而培养探究精神。当然,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回答的整个过程,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困惑得到解决,能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时,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表达困惑的机会,更主要能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虑,进而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二、合理优化认知次序, 明确学习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任务,以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上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确保他们可以在最近的发展区域内学习。同时,教师还需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完成相应的任务。
例如,在“养昆虫”这一章节中,教师需要讲述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蚕的孵化、吐丝、结茧等阶段。内容还涉及蚕的眠性特点,即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眠期,蜕去旧皮后进入下一个龄期;蚕宝宝经过4次蜕皮后进入最后的大眠期,之后进入第五个龄期,此时蚕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体长和体重都迅速增加等。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就养蚕的过程设置学习内容,如跟从农民学习养蚕。另外,由于教材所设定的内容要在元旦左右才能触及,但当地秋蚕养殖的时间为9 月底、10 月初,教师需将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教师将学习任务由教材设定的内容转变为跟随农民养蚕,这样的任务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清楚了解自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养蚕的过程和技巧。同时,调整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显然,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让学生跟随农民养蚕的做法是合理优化认知次序和明确学习任务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合理优化认知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系统框架和认知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连贯性和有序性。明确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教师要秉持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引导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成长机会。
三、巧妙融入生活元素, 激活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学科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科学是一种探究自然现象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习科学原理、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将科学理论和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将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和实用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养蚕,还可以引导他们养菜青虫。首先,教师可以在养菜青虫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实现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养的植物,可以是蔬菜或者花草等,让他们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了解植物和菜青虫的相互关系。其次,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菜青虫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如记录菜青虫喜欢吃哪些植物部位,以及植物的生长速度等。学生可以记录在观察日记中,如使用图片、图表、描述等多种形式记录。再次,让学生自己动手照顾植物和菜青虫,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对菜青虫的影响,通过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融入生活元素能使学生更好地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践认知,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教师要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四、巧妙渗透辨析元素, 迸发思维火花
辨析元素指的是帮助学生辨别和分析信息、观点、理论或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估比较不同的选择来形成独立的观点或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能够辨析和比较不同的观点或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或者“蚕在结茧时为什么会选择树叶和枝干?”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观察和辨析相关的现象和原因。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辨析蚕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昆虫的差异。例如,引导学生比较蚕和其他幼虫的食性、天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理解蚕的适应特点和生存优势。同时,教师也可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辨析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一只蚕,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来养活自己? 为什么?”或者“你认为蚕为什么要选择树叶和枝干来结茧?”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辨析问题。通过巧妙渗透辨析元素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辨析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开展科学探究。
辨析是一种思维活动,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辨别,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巧妙渗透辨析元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对比、区分和推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因此,教师要巧妙渗透辨析元素,点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科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五、依据教学核心任务, 开展多元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学科意识。在“养昆虫”这一章节学习中,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养殖昆虫,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关爱生命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养殖昆虫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记录昆虫的行为习性和生活习惯,并且学会照顾昆虫的基本需求。通过这个任务,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特点,并且养成科学态度,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对于这样的核心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也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是这课核心任务的具体化形式。以下是一个学生完成的观察日记:“蚕变化分几个阶段,它要蜕一层皮后变一次。黑色蚕宝宝第一次蜕皮后就变成黄色,再蜕几次皮就变白了,到最后蜕皮后就变得又白又亮了。这时,你在旁边放些麦秆或者稻草,它们自己爬上去吐丝,白亮的吐白丝,黄亮的吐黄丝。吐丝后,它‘作茧自缚’,这时蚕已成蛹,数日后会破壳而出变成了蛾。雌雄交配后,雄蛾便死去,雌蛾产卵后也会死去。”教师没有直接对这样的日记给出评价,而是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自我评价:“能够通过观察记录蚕宝宝的变化,真实地描述蚕从黑色到黄色再到白色的颜色变化过程,并注意到了蚕蛹的吐丝结茧行为;对蚕的生命周期和变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记录观察日记,加深了对养蚕过程的理解。”其他学生评价:“观察日记比较简洁,展现了蚕的变化和吐丝结茧过程,通过日记的描述能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这个观察日记可以作为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的素材,通过学生的描述可以启发更多的学生对养蚕过程的好奇和探索。”
通过自评,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互评,学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要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在科学思维、观察记录、关爱生命、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维度上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指标。
为了提升小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并优化课堂活动的设置。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明确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目的。只有真正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