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度黑,90度白

2024-03-17何巧萍

青春 2024年3期
关键词:雪莉炸鸡托尼

怕是让大数据猜透了我的心思,一刷小红书全是电影推荐,其中上镜次数最多的便是彼得 · 法雷利执导的《绿皮书》,单看这名字就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找了个安逸的晚上,我点开了这部影片。

《绿皮书》曾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出現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在美国阿拉巴马等州,白人警察暴打黑人青年的现象时有发生,奴隶制虽然被废除,但种族歧视并未消失。为了让黑人能安全出行,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 · 雨果 · 格林写下了这本小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出入的旅店、加油站等。电影内容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被优秀的黑人钢琴家雪莉聘为司机,负责其向南巡演的接送工作;由于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情况严重,托尼也需要作为保镖,帮助雪莉解决在南巡途中发生的不平等对待事件。这些经历让托尼渐渐改变了对黑人的“歧视”观念,二人的友情也因此逐渐升温。他们用行动说明:黑人和白人也能够平等交流,成为朋友;“种族歧视”的观念在白人心中并不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人的许多观念看似牢不可破,但只要有足够的行动,总是可以改变的。

一、隐藏在小动作里的精神暴力

导演彼得 · 法雷利的影片叙事风格一向古怪而刁钻,但这部影片则显示出了特别的细腻。该片不乏幽默的片段,揭示了日常生活常见场景里存在的残酷的精神暴力。故事总体上呈现的是两个不同种族的人在一系列经历中,进行了地位上的对换,体验到对方处境的艰难,也因为价值观、思考方式的不同而常常发生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种族歧视”这个沉重尖锐的主题下,内容的展示显得有些平实,暴力的呈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而藏于细节之处的暴力比拳打脚踢的暴力行为更打击人。在影片中,雪莉也挨过打,但这种暴力呈现出的歧视感不是很强,因为一个人殴打另一个人存在许多诱因,无论是不是黑人,都有被打的可能。而片中大量展现了小动作中存在的精神暴力,这种暴力针对的不是人,而是黑人。

在托尼与雪莉相识之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托尼的老婆给两位黑人修理工各倒了一杯水,托尼得知黑人用过自己家的杯子后,脸上立刻露出嫌弃的神情,眼睛紧盯着那两个杯子,然后用两根手指小心地夹着两个杯子的杯壁中部(那是黑人的嘴唇没有碰到过的地方),迅速将水杯丢进了垃圾桶。难道两位黑人是因为修理工人的身份才受到“精神暴力”的吗?不是,只因为他们是黑人。在巡回途中,雪莉试穿西服遭拒、因在公共浴室洗澡而被栽赃受押、受邀参与演出却只能在杂物间休息吃饭……纵使雪莉是著名的古典钢琴家,身为黑人的他仍会因种族身份而被差别对待。这种精神方面承受的歧视远比肉体上体会到的更加痛苦。纵使气氛诙谐幽默,但也尽显苦涩与悲凉。

二、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肤色

彼得 · 法雷利对影片剧情的呈现一开始就较为清晰,在两个月的旅途里,托尼和雪莉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依次经过了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最后又返回到了纽约。而越向南方走,白人受奴隶制和种族隔离的影响越深。在大部分白人眼里,黑人是低贱廉价的劳动力,是他们闲暇时的嘲弄对象,而部分黑人好像也接受了这种身份设定,学会了不再质疑,不再反抗……

影片中的雪莉博士是一个黑人,但他也是一位有着卓越演奏才能的钢琴家。雪莉待人友善,举止投足间都可以看出他的礼貌谦逊。即使是面对欺凌、嘲讽他的白人,雪莉仍旧以笑容示人。他本可以在北方享受高薪生活,却坚持一路南巡。被困被打,他仍旧拼命维护自己的自尊。雪莉想改变,他想改变的不仅是自己,还有白人对黑人的看法,黑人对他们自己的看法。雪莉想用行动告诉他们,黑人也可以穿着华丽的西装,在光亮的演奏厅里弹奏自己心爱的曲子;黑人也可以在体育赛场上大放光彩;黑人也可以登上政治舞台……只要你想做,就不应该被种族所束缚。

人人都应是平等的,黑人不一定要穿着破旧朴素的衣衫为白人劳作。影片中便有这样一幕:车在行驶途中忽然抛锚,托尼下车修理,雪莉则身着西装安适地坐在车里,路旁是绿色的油田,弯腰在田里劳作的是黑人。雪莉与他们对眼相望,他们眼神中表现出的是惊讶、疑惑与羡慕:他也是黑人,为什么他能坐在车里,还有白人为他开车?而雪莉的眼神中满是怜悯与同情,也许他在深思:“我还可以做些什么……”雪莉明白黑人在白人心中的地位很低,于是他选择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去提升黑人的地位;雪莉发现一味忍受是换不回公平对待的,于是在最后一场演出中,雪莉因为被制止进餐厅吃饭而选择拒绝表演……

“改变大众的想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雪莉也知道仅靠一场演出是无法根除深固于白人心中的“种族歧视”思想的,但只要还有一点希望,他都愿意一试。想法与实际结果虽有所差距,但现在也在慢慢改变不是吗?只要有一个白人懂得尊重黑人,只要有一个黑人明白要为自己而活,这场旅途便不是一个人的冒险。

三、黑与白的互相救赎

一个是带有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托尼,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家唐 · 雪莉,看似站在对立面的他们踏上了同一段旅程,黑与白的交叉并没有碰撞出想象中激烈的矛盾火花,却实现了黑与白的互相救赎。

托尼告诉雪莉,“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在经过肯塔基州(肯德基总部设立处)时,托尼下车买了一大桶炸鸡想与雪莉分享:“你们都很喜欢炸鸡、半乳糖、有色蔬菜……”托尼的这句话一下就击中了雪莉的痛处,他回应道:“其他黑人喜欢某种类型的音乐,但不代表我也喜欢,而且我们也不必吃一样的食物。”显然,雪莉觉得托尼在歧视他和黑人这个种族,他迫切地想把自己和托尼所说的黑人区别开,这也反映出雪莉缺乏种族自信。在美国南部,奴隶不仅要受迫劳役,还不能随意养殖牲畜,除了鸡,因为奴隶主认为这是一种廉价不起眼的牲畜。于是,价廉味美的炸鸡深受黑人的喜爱。托尼也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哦不,就算你说所有的几内亚人都喜欢吃披萨、意面、肉球,我是不会反对的”,他想让雪莉明白,喜欢一种食物,就是真心觉得它美味,这与种族或其他外界因素并无关系,只有敏感、不自信的人才会将此看作是“种族歧视”。在托尼的不断坚持下,雪莉第一次品尝了炸鸡。初入黑人宾馆时,雪莉因为缺乏对自己种族身份的认同感,几番犹豫后仍拒绝参与黑人同胞的游戏。而在经受了种种歧视行为后,在托尼的鼓舞下,雪莉第一次踏进了属于黑人的酒吧,并为同为黑人的他们演奏了自己喜欢的曲子。听着音乐,喝着酒,这不是只有白人才能享受的生活。有了托尼的鼓励与陪伴,雪莉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而雪莉则告诫托尼,“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也教会了托尼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当托尼驾车在不允许非洲裔美国人行驶的道路上时,他们被当地的警员拦了下来。托尼不忍看着雪莉被那些警员羞辱,气愤地朝他们挥上几拳,导致二人入狱。最后雪莉给约翰 · 肯尼迪(曾任美国总统)打了一通电话,二人被释放。雪莉告诉托尼,使用暴力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会让他们对非洲裔美国人产生误解,这样他所做的努力都会白费。这让一向只会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托尼渐渐变得收敛起来,遇事不再只会用拳头恐吓对方。吃炸鸡时,托尼直接将垃圾扔向车窗外,雪莉则让他倒车回去,把垃圾捡起来;在卖东西的摊贩前,托尼顺手将一块商家无意掉落的蓝宝石放进了口袋,而雪莉则让他物归原主,并告知其需要用金钱购回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受到雪莉行为与品质的感染,托尼对黑人的看法和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不再因其黑人身份而歧视对方,反而在对方遇到麻烦时挺身相助。

虽然种族矛盾难以调和,但不能否认的是,只要能有机会了解彼此,黑人与白人也能产生友谊。巡回结束后,雪莉拿着酒前去拜访托尼一家,同时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的热情招待。托尼的妻子给了雪莉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感謝其教会托尼如何写信。这个圣诞节,托尼可以接受作为黑人的雪莉和自己一起吃饭,雪莉也终不再是一个人过节……

整部影片情节连贯,对写信、喝酒等细节的处理也十分恰当。可能是受电影时长的限制,故事发展的进度加快,使得托尼对雪莉态度的转变也有些过快。前篇无论是从托尼妻子的话语还是从托尼个人行为中,都能看出托尼对黑人存在很大偏见,但在二人相处前段并没有突出表现他对雪莉带有的歧视感,也许是因为雪莉的身份特殊,也许是托尼因为高薪的诱惑和家庭的需要做出了忍耐……越是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也越能摸寻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一切事件的发生、人物性情的转变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该过程应当是一条曲线,而不是两点间的直接跳跃。试想,如果托尼没有经历这些思想斗争,没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会有二人深入了解,最后救赎彼此的桥段吗?考虑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电影才更容易让人动情。

导演彼得 · 法雷利用他细腻而流畅的镜头叙事呈现了一个时代里不同肤色人群的真实生存境况。从纽约到肯塔基州,再到阿拉巴马伯明翰,从勉强接受到互帮互助,再到倾心相谈,这一路,托尼和雪莉彼此都收获颇多。跨越种族,消弭成见,故事最终也如愿以温馨和谐的画面结尾。影片想呈现的不是谁操控谁,而是你能做的,我也可以,这是一种寻求生命的平等的故事,也是探索不同价值立场和解和对话的旅途。平等、观念的差异,看似容易缝合,但实际上却也很难做到,但也不无可能。我想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如何,是否能够打破隔阂,愿迈出摆脱孤独的那一步……

责任编辑 猫十三

作者简介

何巧萍,2002年生,浙江宁海人,温州大学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有文章发表于《百岛》杂志。

猜你喜欢

雪莉炸鸡托尼
雪莉桶(Sherry Cask)的种类都有哪些?
谁发明了炸鸡?
理发师托尼
雪莉·桑德伯格:当之无愧的硅谷女王
Sim Sim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拯救炸鸡哥
托尼·泡森(1952-2013)
这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