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对策分析
2024-03-17万琰何慧玲
万琰 何慧玲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对策。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包括舆情突发与载体多样、传播快速、影响广泛、传播情感化。同时研究还发现,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难度大、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愈发复杂、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和防范效果不佳三个方面。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对策。首先,高校应革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认清新形势、新特点,积极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并注重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其次,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如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团队、科学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等,以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同时搭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如建立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研发校园APP等,积极参与舆情引导和舆论监督,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和影响力。再次,高校应正确引导与处理舆情,包括信息发布、信息解读等。最后,加强舆情总结与反思,积极应对负面网络舆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影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082-04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升级与转变,信息传播率持续提升,信息数量持续增加。新媒体可以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提供便利。但与此同时,师生的行为认知、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提高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难度。对此,高校应该准确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策略,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一)舆情突发性与载体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高校舆情事件的形成和传播呈现突发性特点。一条微博、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等只需在网络上传播一段时间便可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突发性特征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而广泛,对高校声誉及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新媒体时代,人们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使得传播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网络舆情的传播更为多样。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主要包含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等,不同传播载体有不同的特点和受众。通过不同的传播载体,高校网络舆情能得到深入传播,最终形成相对复杂且多样化的舆论场[1]。
(二)传播快速
網络舆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实时通信工具等迅速传播,某一事件信息可以快速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即时传播[2]。与此同时,人们能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加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受此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也会迅速传播,并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扩散,了解舆情的人数也会快速攀升,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发酵成热点事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活跃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更加开放,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和认可度较高。因此,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很多大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尤其针对一些与高校和大学生有关的网络舆情,大多学生希望参与其中寻找真正的答案。由于参与人数的增多,相关讨论会更为集中,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风暴”效应。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增多,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驾驭难度更大,很难对整体方向加以把控,舆情治理面临较大挑战。
(三)影响广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获取和传播信息。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进行信息交流、传播。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加广泛,能够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并且,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获取的唯一选择,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3]。可以说,新媒体平台的兴起让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呈现多元特征。
(四)传播情感化
基于对当代大学生的分析了解,其情绪很容易被煽动,尤其是一些压力较大的学生更容易被情绪影响。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度较高,并能积极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和分析中,在情感上而言,学生容易被主观因素干扰。并且,大多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希望通过自己的了解和认知,借助互动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可能被极端行为等影响,在不断交流、互动中,学生的感官会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情绪激动而引发极端行为。如果出现网络舆情,学生一般会凭借自身的主观经验及判断站队,最终形成圈层,同时在深度的分析与讨论下,学生的某种情绪会被扩大,主观性也会增强,最终出现群体极化,导致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情绪被大肆宣泄,逐步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网络舆情逐渐失控,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社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愈发复杂
新媒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声渠道,他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表观点和意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看法。丰富的发声渠道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多元且复杂,涉及的主体相对宽泛。并且,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信息可能短时间传播到全校甚至全国,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及影响范围持续扩大。新媒体用户规模庞大,信息可以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传播给更多人,这让高校网络舆情呈现传播范围广、复杂性强的特点,而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所以在网络舆情出现时,学生往往很难精准掌握舆情走向,也无法快速解决问题。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限,时效性偏弱,应对网络舆情的难度不断加大。在出现网络舆情后,高校虽然可以积极应对,并采取相应解决办法,但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所以很难快速消除负面影响。由于参与者不同,其诉求也存在差异,加之各类信息呈现多元化特点,很多人会被不良信息误导,还有一些人为了博取关注,恶意炒作话题,导致高校澄清事实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复杂的局面[4]。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和防范效果不佳
近年来,高校虽然对网络舆情预警和防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暂未形成健全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与防范体系,部分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预警与防范工作期间,没有制定相对可行的工作方案。同时,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让网络舆情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各地。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高校负面舆情消息,除了会冲击高校形象外,还会对招生、就业等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的舆情防范措施若无法及时跟进,可能出现防范效果不佳的问题[5]。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难度大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形势复杂多变且引导难度大,倘若不能及时应对,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会让相关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也很难快速消解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旦没能采取合理的问题解决方式,或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注舆情,都会导致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扩大,加剧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更多人关注,致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面临更多挑战。新媒体时代,要更好地治理网络舆情,高校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相关人员提出一定要求,如熟练应用网络信息技术[6]。因此高校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确保积极快速应对网络舆情。但结合当前具体实施成效来看,由于部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深入,加之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程度不高,无法实现二者的深入整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削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不能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支持。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完善与更新相关模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治理网络舆情的新办法、新技术、新手段[7]。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革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为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主动革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巩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在此期间,高校应主动革新管理理念,认清新形势、新特点,积极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注重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巩固网络阵地,实现全覆盖、广传播。高校应该注重打造“两微一端”、抖音微视频等网络阵地,以提升信息传播的灵活度和效率。针对与高校和学生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深入交流与沟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理性判断与分析问题,做到深思熟虑,形成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网络引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内容为王”,弘扬主旋律,为广大师生传播高质量的网络思政作品[8]。
(二)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度逐渐提高,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已成为应对和管理舆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注重收集与整理舆情信息。
1.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团队。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监测与分析网络舆情。同时,监测人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预警研究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识别高校网络舆情事件[9]。
2.科学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高校要利用各种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包括舆情监测系统、社交媒体分析工具等,实时监测与快速获取和高校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并做好数据分析,促使高校灵活应对网络舆情。
3.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应结合当前网络舆情治理情况,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网络预警风险。采用定期舆情报告、定向舆情监测、舆情事件预警等方式,深入落实预警机制,帮助高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舆情扩大化[10]。
4.注重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高校应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构建舆情信息数据库,为舆情信息分析提供便利,为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持。
5.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在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应对措施[11]。一旦出现网络舆情事件,高校应快速作出反应,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6.加强舆情信息的发布与回应。高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主动发布和高校相关的正面信息,提升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高校应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事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12]。
(三)搭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新媒体时代,高校在管理网络舆情时,还要注重搭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建立官方网站。高校可以建立官方网站,及时发布权威且全面的信息。网站上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科研成果、师生活動、校园新闻等,同时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更新信息[13]。网站要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为师生的浏览及搜索提供便利,让师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2.创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是当前高校师生、社会公众互动的主要平台。基于此,高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校园动态、重大事件通报等信息,同时与社会公众、师生展开深度互动、交流,合理控制网络舆情。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高校可以直接回应网民关切,避免谣言的大范围传播[14]。
3.建设校园APP。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APP为高校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此,高校可以开发校园APP,并设置课程表、教务管理、校园导览等功能,通过APP发布权威信息。校园APP能为师生获取校园动态提供便利,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促进信息发布和获取效率的提高。
4.加强社交媒体管理。高校要严格管理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规范的运营机制。同时,加强对社交媒体内容的管理及舆情监测,做好社交媒体的监管工作,及时删除违法、不良信息,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四)正确开展舆情引导与处理
新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网络舆情管理日益复杂的挑战。对此,高校应以正确的方式开展舆情引导与处理,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1.信息发布。在信息发布时,高校应注重及时、准确、持续地向公众传递信息。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话题,高校应尽快澄清事实真相,避免大众误解和猜测。同时,高校应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建立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团队,提高信息发布的效率和质量[15]。
2.信息解读。在信息解读时,高校应考虑当事人的属性、信息量和专业程度等因素,安排合适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可以准确解读信息,正面回应公众关切,避免信息在层层授权中产生损耗。此外,高校应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和专业指导,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以更好地应对舆情挑战。
3.舆论引导。在舆论引导方面,高校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认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环境。同时,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
4.危机处理。在危机处理方面,高校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水平,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不同部门的权责分工,强化监督部门的责任,依法依规处理舆情,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处理舆情危机时,高校要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舆情。
(五)加强舆情总结与反思
高校在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还应加强舆情的总结与反思,做到与时俱进,明确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质效。
第一,高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舆情事件的影响及监督作用,从本校及其他高校的舆情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主动纠正错误,逐步优化和改进管理措施,积极应对风险,提高化解舆情危机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高校要充分运用校园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正向功能,通过占据舆论高地,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校园正能量。鼓励师生畅所欲言,让师生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
第三,在出现负面网络舆情后,高校应积极应对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告知媒体和社会,并邀请媒体跟踪报道学校的整改情况,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师生及社会对学校的信心。
第四,针对情绪过激、压力大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降低出现其他校园安全事件的概率。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不可控且社会关注度高。因此,高校应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精准掌握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大舆情管控力度,保证在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晓媛.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位”与“为”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175-177.
[2] 刘静雅.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68-70.
[3] 曾倩倩.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策略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6):163-165.
[4] 吕秀青.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全媒体探索,2023(5):97-98.
[5] 杨兴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应对[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9):159-161.
[6] 高祯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的影响探究:基于新媒体时代[J].公关世界,2023(2):124-126.
[7] 秦蓁.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及管理机制研究[J].数据,2023(1):209-210.
[8] 张丽君,陈淑敏,张茁苗,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应对机制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4):42-44.
[9] 刘亚男,赵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J].情報科学,2022,40(12):115-119.
[10] 周瑾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及引导机制研究[J].国际公关,2022(20):113-115.
[11] 陶佳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逻辑及引导机制研究[J].新闻传播,2022(20):18-20.
[12] 曹胜亮,朱亚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5):28-32.
[13] 牛金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4):111-113.
[14] 黄一涛,史鸿文.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设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7):98-100.
[15] 朱宝华,胡成旭.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对策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2(5):107-109.
作者简介 万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何慧玲,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