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C”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高职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4-03-17刘少华马春丽宁玉叶吴晨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康养核心技能

文/刘少华 马春丽 宁玉叶 吴晨

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随着康养事业不断发展,发挥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康养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提升区域内康养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和促进高职院校医学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5C”(即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德育素质培养、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健康服务能力培养、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建立高职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康养人才培养。

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康养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当前,社会对康养服务人员的需求缺口大,对康养服务人员的要求从传统的家庭照护升级到懂“医护、养老、康复、照料、教育”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医学人才的培养应在立足康养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对康养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与岗位相对接的康养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以创新康养人才育人模式为抓手,以提升人才的服务能力为重点,满足“预防、诊疗、康复、护理、保健、养生”等服务需求,构建综合育人与医养护融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德技并修,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康养人才存在素质良莠不齐、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5C”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转化为具体行动,搭建“康养文化+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特色育人平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康养实践活动全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习等多种途径,实现德技并修。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修养课程;在教学目标中确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信仰引领、爱岗敬业教育、传统文化熏陶、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同,了解岗位,敢于担当。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中融入沟通交流的实训项目学习,提出“沟通从心开始、关爱从细节入手”的实践操作理念,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时刻体现出对服务对象的体贴与照顾;到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健康知识普及、生活护理、健康保健指导、营养指导、健康养生等健康照护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从事康养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浸润学生心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专业自信,建立起对康养事业的感情。

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康养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按照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针对现有康养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薄弱、综合素质不强的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将“5C”核心素养中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构建“育、赛、训、创”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育”为主,在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体现“岗课赛证”要求,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基于康养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方面,以培养学生全方位健康照护的能力为目标,适当融入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医学伦理、护理伦理、康复技术、心理护理、医学营养学等内容,强调人文关怀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健康服务内容,提高学生对健康全方位照护的能力。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智能+教育”赋能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多种信息化数字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线上学习资源,打造智慧课堂,助力混合式教学开展;深入推进项目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叙事教学、问题导入、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等。完成以赛训为主的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训教学,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中涵盖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评定项目,对接医学技术技能、护理技能、养老服务技能、健康与社会照护技能、康复治疗技术等赛项标准,充分融入1+X 证书制度,如老年护理、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健康管理等证书考核内容,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提升专业能力,掌握扎实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康养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实践岗位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将创业典型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情景模拟等方式应用于创新创业课堂中,突出思维创新,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康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现特色发展,共育康养人才

为培养专业性强、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康养人才,高职院校要强化康养特色专业群建设,如在开设集医、护、药、康、技为一体的专业群基础之上,找准学生就业定位,围绕医康养护服务要素供给,突出“快乐康养、健康康养”特色,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康养实践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实现学习和实践结合。学生在校内的模拟康养工作环境下,由专业教师指导完成技能学习后,到校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技能拓展训练。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培养,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职业需求、思考职业定位,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同时,学生能感受企业文化,增强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培养对康养事业有热心、对服务对象有爱心、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信心的素质优良、服务优质的康养人才。二是校企合作涵盖医、康、养、护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可定期完成义诊、健康体检、生活照料、健康教育、营养膳食、康复训练、疾病预防、日常保健、中医养生、文娱活动等特色康养服务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提升合作、沟通、交流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认同感,提高用技能服务社会的本领,助推康养事业发展。

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围绕学生成长发展轨迹,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三方联动、多元化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由学生自我评价、校内任课教师评价、校外专家联合评价,通过线上、线下,从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情况。线上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小组互动、话题或案例讨论、课堂测试等情况进行评估;线下可以对学生个人学习成果展示或汇报、案例分析结果、技能操作考核、社会服务参与情况、服务质量评价等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促使教师及时评价与反馈,明确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培养高素质的康养人才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践行“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教育理念,以突出为健康卫生服务事业服务的特点,将不同专业的优势汇聚成合力,重视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培养出愿意从事康养事业、康养行业能留得住、企业能用得上、个人职业发展好的康养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猜你喜欢

康养核心技能
高级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拼技能,享丰收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