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D-二聚体和CRP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中的研究
2024-03-16杨剑陈玲廖洁
杨剑,陈玲,廖洁
萍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萍乡 33705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 发病的主导因素[1-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RA 目前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就医中最高的一类疾病[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RA 也逐渐呈现其特点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学者提出,RA 的病情进展除和感染和炎症因子有关外,还与血细胞中血小板存在一定的关系[4]。另外,RA 患者关节局部的炎性反应可导致机体凝血及纤溶系统的亢进,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升高。本研究将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D-二聚体作为评估指标,与常见炎症指标C 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联合对RA 患者的病情程度和疗效情况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评估RA 患者的病情与疗效提供参考,辅助临床医师尽早做出诊断、干预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降低RA 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12 月就诊于萍乡市人民医院的120 例RA 患者,其中女80 例、男40 例,年龄25~70 岁,平均(56.13±9.67)岁。纳入标准:①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5]诊断;②年龄25~70岁。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②意识不清,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③近期有急性感染的患者;④肝肾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⑤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⑥有脑卒中等相关病史的患者。本研究经萍乡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审批号:PK-2022R86-HS02),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及主要仪器
1.2.1 诊断标准 入选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5]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诊断标准
1.2.2 主要仪器 日本XT-4000i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用于检测血小板各参数;日本CA-7000 全自动凝血仪用于检测D- 二聚体;美国贝克曼AU58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检测CRP;安徽中佳KDC-40 低速离心机分离血清或血浆等。
1.3 检测方法
1.3.1 血液标本采集 清晨空腹抽取RA 患者外周静脉血3 管,分别为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a 管2ml,枸橼酸钠抗凝管b 管2ml,干燥生化管c 管2ml。
1.3.2 血液检测 a 管于日本XT-4000i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各参数: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b 管离心后取血浆于日本CA-7000 全自动凝血仪上检测D- 二聚体;c 管离心后取血清于美国贝克曼AU58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CR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 患者发病前后MPV、D- 二聚体和CRP 水平比较
120 例RA 患者治疗前后MPV、D- 二聚体和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MPV、D- 二聚体和CRP 水平比较(±s )
表2 患者治疗前后MPV、D- 二聚体和CRP 水平比较(±s )
注:﹡根据负等级,#根据正等级
组别 MPV(fl) D- 二聚(mg/L) CRP(mg/L)治疗前 10.34±1.41 1.38±1.51 33.8±34.52治疗后 10.98±1.87 0.58±0.45 10.21±12.45 Z –8.361﹡ –8.886# –9.114#P 0.000 0.000 0.000
2.2 MPV、D- 二聚体和CRP 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分析
MPV、D- 二聚体和CRP 联合检测与疾病进展符合率为99.17%,高于单一项目检测(MPV、D- 二聚体、CRP 单一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0.83%,91.67%,91.67%)。MPV、D- 二聚体和CRP 联合检测可提高RA 的阳性诊断率,见表3。
表3 MPV、D-二聚体和CRP 检测与疾病的符合情况分析
3 讨论
RA 目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可见于任何年龄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腕、足、踝等外周多关节炎,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炎症,无法根治;中老年女性多见,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为1∶3~1∶5,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5]。如RA 疾病得不到及早合理的积极治疗,可能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和自理能力,甚至致残、死亡;而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RA 患者病情缓解,只有少数最终致残[5]。目前我国老龄人群对RA 认知有忽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如存在疾病发作时服药,缓解时停药,导致疾病疗效欠佳;主要一部分原因是经济来源不稳定或得不到保障。因此,寻求经济有效的诊断指标也是本研究需考虑的问题。
MPV 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参数,可提示骨髓巨核细胞代谢增生情况,进而反映血小板生成情况。MPV 值和血液循环中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功能状态及寿命长短有着紧密关系[6]。年轻的血小板体积较大,代谢和功能也更活跃,随着血小板的老化和活性降低,血小板体积逐渐缩小。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在RA治疗后高于治疗前,说明RA活动期MPV是降低的。已有研究发现RA 缓解期组及正常对照组的MPV 值明显高于RA 活动期组,且正常对照组MPV 也高于RA 缓解期组[7]。虽然RA 活动期MPV减少的机制有待明确,但一般认为血小板内所含颗粒及其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血小板体积减小[8]。随着病情进展,血小板体积减小因伴随其活性物质相应减少,从而其活力可能也受限制;说明MPV 在RA 疾病活动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另有研究显示M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肠病、儿童手足口病和肠道病毒EV71、糖尿病、甲状腺肿瘤和血液感染等疾病中表现出不同的诊断价值,认为MPV 是反映炎症变化的指标;同时与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9-19]。本研究证实RA 的病情进展与炎症因子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D-二聚体是由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所产生的特异性产物,是特异性的凝血发生和纤溶启动的首选敏感标记物[20]。有研究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炎症指标用于炎症性疾病病情判断的依据[21]。本研究显示D-二聚体与RA 疾病活动呈正相关。有文献报道RA 活动期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证明RA 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22-23]。因此,D-二聚体可考虑作为RA 病情活动判断的评价指标之一。
临床实验证实血液中体积更大的血小板具有较多颗粒,并能产生更多促血栓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其反应性及聚集性也更强[24]。可见,MPV 和D-二聚体均与机体的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另外,红细胞沉降率和CRP 是目前公认的监测RA 活动度、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客观指标。但由于其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也有升高,在疾病不同时期存在差异,随患者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增加也有变化,导致其可靠性下降,因而不具有特异性[25-27]。本研究联合MPV、D-二聚体和CRP 检测,其与疾病进展情况的符合率为99.17%,高于各单一项目检测的符合率。说明联合检测可相互补充、减少干扰,提高RA 疾病病情评估的阳性诊断率,对病情评估更为全面。
综上,MPV、D-二聚体和CRP 与RA 疾病的病情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RA 疾病的活动判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另因MPV 和D-二聚体检测取材简便,费用较低,易被患者接受,有望与CRP一起作为RA 活动性判断的新指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