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硕士的焦虑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2024-03-16高耀曹连喆许丹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高耀 曹连喆 许丹东

摘要:基于2022年全国硕士毕业生离校调查大样本数据,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视角对我国专业硕士心理焦虑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专业硕士的焦虑来源主要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就业问题及经济负担等方面,且不同专业类别/领域的焦虑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女性、全日制就读、推免和调剂入学、未婚、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第三,专业实践参与情况及其满意程度对焦虑来源存在“双重影响效应”,既显著提升专业硕士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焦虑的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焦虑的发生率,且经管类、人文类实践基地落实率和实践导师配套率存在“双重洼地”现象。

关键词:专业硕士;焦虑来源;焦虑程度;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高耀,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天津 300350;曹连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871;许丹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知识生产属性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的关联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编号:21JHQ08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转型,这种转型的重要标志体现在硕士生教育从学术人才培养为主转向兼顾学术人才和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并重。我国专业学位肇始于1990年[1],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从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规模来看,2000年全国授予硕士专业学位4554人,2016年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3.11万人,占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数的比例为51.48%[2],到2020年授予的硕士专业学位高达41.74万人,占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数的比例达到57.20%[3],20年间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规模大幅度增加。202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进一步增长,达到61.9%[4]。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主体。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别/领域来看,1990年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程,经过30多年的深入探索[5-6],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显示,我国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类别已大幅增加至67种[7]。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发展方案》”)中指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8]。我国硕士生教育正在经历的转型和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问题值得深入研究[8]。

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事实上,研究生在就读生涯中面临着学业、科研、生活、情感、社交及就业准备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进一步转变为焦虑来源,从而对研究生的学业和身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讨该群体的压力和焦虑来源以及有效缓解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满足广大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迫切需要对专业硕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专门分析。

本研究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①专业硕士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哪里?专业硕士的焦虑来源在不同专业类别(领域)之间呈现何种更微观的样态?②院校特征、专业类别特征、实习/实践、导师指导、科研参与、个体特征及家庭背景特征等多重因素对专业硕士的焦虑程度和焦虑来源分别产生了何种影响?③如何从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有关实践性知识领域研究生培养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献综述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热点[9-16]。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就业市场不确定性的不断加深,硕士生面临的无论是升学压力还是就业压力都在加大,这进一步增加了硕士生焦虑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焦慮的来源或影响系统主要包括学术系统、机构和部门系统、学术及社会网络与导师支持系统以及宏观的社会经济系统[17]。

从学术系统和机构系统来看,一方面,“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学术论文发表压力[18]、学术共同体的“天然排外性”(exclusive by nature)[19]、研究工作获得导师认可的压力[20]、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1]等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研究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面临的压力也有明显差异,例如,与课程学习阶段相比,研究生在综合考试阶段的幸福感最低[22]。另一方面,研究生所在的院系文化和氛围对其就读体验有着深刻的影响[23],在研究生学术社会化过程中,院系提供的各种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24]。此外,充分的专业实习[25]、实践训练[26-27]机会等对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28]和职业素养会产生影响。

从学术及社会网络与导师支持系统来看,一方面,同伴支持网络(the peer network)与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9-30],然而,许多研究生在建立支持性同伴关系方面存在困难[31-33]。另一方面,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对其学业进步、就读体验及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4]。在有些单位和一些特定环境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雇佣关系”(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二者在权力和地位上非常不对等[35],导生冲突问题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36]。此外,导师指导过程中有效的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和沟通技巧(counselling skills)也发挥着关键作用[37]。当研究生对导师提供的专业性反馈感到更满意时,研究生感受到的焦虑感也更低[38-39]。

从更加宏观的社会经济系统来看,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也会在客观上加剧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程度。此外,研究发现,经济困境(financial distress)与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40]。相关研究发现,学业类事件、经济类事件和职业发展类事件是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最高的三类压力源[41]。针对医学类院校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导生关系、所属学科专业、经济压力、读研动机及专业满意度等是影响医学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42-43]。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学业压力是与硕士生心理健康相关性最高的三种压力源[44]。

综上可知,尽管学术界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焦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由于调查数据的局限,现有研究尽管关注到专业硕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对不同专业类别/领域内部的主要焦虑来源之间的差异情况缺乏考察;②既有研究缺乏在统一的框架下对专业硕士心理焦虑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③既有研究缺乏对专业实践机会/条件与专业硕士心理焦虑之间影响和作用关系的专门分析。

三、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22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离校调查”,该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于2022年5-7月具体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对象的总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采用普查的形式进行[45]。2022年硕士毕业生调查涵盖全国550所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单位,共计回收专业硕士有效样本124995个,回收样本有效率为83.28%。经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和学科分布基本符合全国总体情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变量与方法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专业硕士的焦虑程度和主要焦虑来源。对于焦虑问题的探讨最初从现代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展开,但这一视角忽视了社会环境及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将焦虑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当中,寻找超越医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更加宏大的社会结构因素。区别于上述视角,笔者从教育学的微观视角切入,分析硕士生就读过程中的院校环境、专业特征、导师及个体等因素对焦虑产生的影响及其呈现出的差异性,这种视角通常通过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反映。对于焦虑程度的测量,本次调查通过设置“如果您在读研期间的焦虑程度可以用分数衡量(0-100分),您会给自己打多少分:_____”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对于焦虑的来源,结合前期调研和文献综述结论,本次调查通过设置“在读研期间最令您焦虑的两件事情分别为:1. _____;2. _____”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选项设置中涵盖了:①完成所在学科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③完成导师的课题任务;④经济负担;⑤就业问题;⑥恋爱与婚姻;⑦研究工作获得别人的认可;⑧导师不能提供有效指导;⑨其他_____(请注明)。在实证分析中,本研究根据首要焦虑来源选择情况将不同焦虑来源识别为0-1的二分类变量(0=未发生某种焦虑;1=发生某种焦慮)。

自变量包括专业类别(领域)特征、院校特征(1=“双一流”建设高校;0=普通高校)、课程满意度(采用五点量表测量)、专业实践情况、导师指导情况、科研项目参与情况(1=参加;0=未参加)、个体特征情况。其中,为简化分析,将不同专业类别(领域)划分为人文类①、经管类、工程类、农林类和医药类五大类;对专业实践情况的测量项目包括是否有实践基地(1=有;0=无)、是否有实践导师(1=有;0=无)以及实践参与满意度(采用五点量表测量);对导师指导情况的测量项目包括是否采取小组指导方式(1=是;0=否)、与导师交流频率以及对学术导师指导的满意度(采用五点量表测量);研究生个体特征包括性别(1=男性;0=女性)、就读方式(1=全日制;0=非全日制)、录取方式(1=普通招考-非调剂;2=普通招考-调剂;3=推荐免试)、婚姻情况(1=未婚;0=已婚)、在读期间是否获得过校级奖励(1=是;0=否)以及是否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1=是;0=否)。

由于因变量分别为连续变量和二分类变量,故采用普通OLS回归模型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效果识别。

四、研究结果

1.不同类别(领域)专业硕士焦虑来源比较

对10个不同大类专业硕士的首要焦虑来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整体而言,专业硕士在读期间的焦虑来源主要集中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就业问题及经济负担等主要方面。分专业类别来看,管理类、教育类、历史类等领域专业硕士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焦虑发生率较高;经济类、文学类和艺术类等领域专业硕士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较高而工程类、农林类、医药类及管理类等领域专业硕士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相对较低;医药类、艺术类领域专业硕士对经济负担的焦虑发生率稍高。

2.专业硕士焦虑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表1的结果探索性分析专业硕士焦虑程度的影响因素。

(1)从院校特征来看,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与“双非”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就读专业硕士在读期间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而对非全日制就读专业硕士群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双非”高校专业硕士感知到的焦虑程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专业类别(领域)特征来看,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论是总体样本、全日制样本还是非全日制样本中,与人文类相比,经管类专业硕士就读期间感知到的焦虑程度均显著更低,而医药类专业硕士就读期间感知到的焦虑程度均显著更高,工程类和农林类专业硕士群体感知到的焦虑程度与人文类群体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3)从课程与导师方面来看,一方面,对课程教学满意(相对于“不满意”而言)能够显著降低专业硕士的焦虑程度;另一方面,学术导师指导效果和师生交流频率对专业硕士焦虑程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小组指导在缓解全日制专业硕士焦虑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小组指导在缓解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焦虑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

(4)从专业实践方面来看,有实践基地、有实践导师、对实践效果满意均能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在读期间的焦虑程度。

(5)从科研项目参与和学位论文形式方面来看,参与科研项目和以学位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均会显著提升专业硕士感知到的焦虑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撰写学位论文依然是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68.28%),而案例分析(11.56%)、调研报告(6.50%)、产品开发(5.26%)等其他毕业设计形式占比均较小。

(6)从个体和家庭特征方面来看,女性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全日制专业硕士群体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群体,与普通招考(非调剂)专业硕士群体相比,调剂生和推免生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未婚专业硕士群体比已婚群体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在读期间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能显著降低专业硕士焦虑程度。此外,与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群体相比,非全日制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群体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

3.专业硕士主要焦虑来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专业硕士三种最主要焦虑来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见表2。

(1)从院校特征来看,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与“双非”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业硕士在读期间感知到的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焦虑发生率和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显著更低,而对就业问题焦虑发生概率要显著更高。

(2)从专业类别来看,与人文类相比,经管类、工程类、农林类及医药类专业硕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焦虑发生率显著更高,工程类、农林类、医药类专业硕士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显著更低,而医药类专业硕士的经济负担焦虑(OR值=2.05)发生率显著更高。

(3)从课程与导师方面来看,一方面,对课程教学满意能够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就业焦虑发生率,但也能显著提升专业硕士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另一方面,与单一导师指导相比,小组指导有助于缓解专业硕士就业焦虑(OR值=0.91)发生率,但也会显著提升其经济负担(OR值=1.09)焦虑发生率。

(4)从专业实践方面来看,专业实践参与情况及其满意度对专业硕士的焦虑会产生“双重影响效应”。一方面,专业实践参与情况及其满意度情况能够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焦虑发生率;另一方面,也会显著提升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

(5)从科研项目参与情况来看,与在读期间未参与科研项目的专业硕士群体相比,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OR值=0.84)。

(6)从个体和家庭特征方面来看,男性专业硕士群体的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显著更高而毕业设计/论文焦虑和就业问题焦虑发生率显著更低;與普通招考(非调剂)专业硕士群体相比,普通招考(调剂)专业硕士群体的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显著更高而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却显著更低,推免生专业硕士群体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显著更高而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则显著更低;与已婚专业硕士群体相比,未婚专业硕士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和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显著更低而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则显著更高;与非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群体相比,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群体对就业问题的焦虑发生率显著更低而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焦虑发生率和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则显著更高。

五、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基于全国层面大样本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专业硕士的焦虑来源主要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焦虑、就业问题焦虑及经济负担焦虑等主要方面,且不同专业类别/领域的焦虑发生率也存在明显差异。②“双一流”建设高校、医药类专业类别(领域)、女性、全日制就读、推免生和调剂入学群体、未婚、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感知到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③专业实践参与情况及其满意程度对焦虑来源存在“双重影响效应”,既显著提升专业硕士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焦虑的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焦虑的发生率。

2.政策建议

(1)精准识别不同专业类别硕士的焦虑情绪及主要焦虑来源,高度重视专业硕士在读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本次调查发现,专业硕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焦虑来源集中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就业问题及经济负担等方面,且这些焦虑来源在不同专业类别/领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培养单位和导师可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专业类别硕士在读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方式而言,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撰写学位论文依然是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尚未真正形成。对于经济负担方面的焦虑,本次调查发现,医药类、艺术类专业硕士在读期间面临的经济负担更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可通过增加实习/实践机会、保障和落实实习/实践期间的经费补助等措施予以缓解。

(2)培养单位要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高质量做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本研究发现,良好的专业实践参与情况能够显著降低专业硕士在读期间的焦虑程度。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有三成左右的调查对象反映自己所在的专业点尚未建成校企合作/产学联合培养专业实践基地,另外有三成左右的调查对象反映尽管自己所在的专业学位点提供了专业实践机会,但在专业实践期间并未配备专门的专业实践导师进行指导,这说明一些专业学位点在实践基地落实方面和实践导师配备方面的“双重洼地”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培养单位应主动对接行业和产业实际需求,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做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

(3)培養单位应更加关注专业硕士就读体验的“内部差异”,将研究生主观就读体验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点之一。本文的分析结果发现,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日制就读且通过推免方式入学的专业硕士群体在读期间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这一结论既与该群体有着更高的教育期望有密切关系,也可能与“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加重视博士生教育而相对忽视专业硕士培养有关。为此,“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更加明确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在实践/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和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群体在读期间的焦虑程度显著更高,且女性群体就业问题焦虑发生率和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专业硕士的经济负担焦虑发生率显著更高。这些“内部差异”揭示出,培养单位、专业学位点和导师组应共同关注专业硕士就读体验中的“机会差异”“内部分层”及可能由此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18-24.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7)[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5.

[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35.

[4]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J]. 中国研究生, 2021(10): 16-31.

[5] 梁传杰, 吴晶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23-27,31.

[6] 李伟, 闫广芬.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回溯与前瞻[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3): 92-103.

[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 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 html.

[9] LEVECQUE K, ANSEEL F, BEUCKELAER A D.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4): 868-879.

[10] EVANS T, BIRA L, GASTELUM J.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36): 282-284.

[11] WOOLSTON C. PhDs: the tortuous truth[J]. Nature, 2019(575): 403-406.

[12] 傅小兰, 张倪, 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229-248.

[13] 夏瑾. 研究显示: 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N].中国青年报, 2021-04-13(8).

[14] 康德荣, 张敏强, 梁正妍, 等. 疫情期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82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数据[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 2021: 677-678.

[15] 陈华瑞, 闻优瑜, 陈俊春, 等. COVID-19疫情下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5): 22-23.

[16] 罗逸浩, 黄艳苹, 苏斌原. 高校研究生抑郁, 焦虑, 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9): 1412-1415.

[17] BEKKOUCHE N S, SCHMID R F, CARLINER S.“Simmering Pressure”: how systemic stress impacts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2022, 34(4): 547-572.

[18] CASSUTO L. The graduate school mess: what caused it and how we can fix i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1.

[19] ODONNELL V L. Transition to postgraduate study: practi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genda[J].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10(1): 26-40.

[20] LIPSON S K, EISENBERG D.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in university populations: results from the healthy minds study[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18, 27(3): 205-213.

[21] 高耀, 陳洪捷, 沈文钦.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报告——基于Y市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量化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 15(1): 54-61.

[22] SVERDLIK A, HALL N C. Not just a phase: exploring the role of program stage on well-being and motivation in doctora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2020, 26(1): 97-124.

[23] GOLDE C M. The role of the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in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lessons from four department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 76(6): 669-700.

[24] TOBBELL J, ODONNELL V, ZAMMIT M. Exploring transition to postgraduate study: shifting identities in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ies, practice and participation[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6(2): 261-278.

[25] 王传毅, 李福林. 实习如何“赋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于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0): 81-87.

[26] 阎凤桥, 李欣, 杨钋, 等. 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4): 9-16.

[27] 李敏, 蒿楠, 陈洪捷, 等.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教探索, 2019(9): 32-39,81.

[28] 刘润泽, 马万里, 樊文强. 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89-94.

[29] MCPHERSON C, PUNCH S, GRAHAM E-A. Transitions from undergraduate to taught postgraduate study: emotion, integration and ambiguity[J].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in applied academic practice, 2017, 5(2): 42-50.

[30] TOMPKINS K A, ET AL. Who matters most? the contribution of faculty, student-peers, and outside support in predicting graduate student satisfaction[J].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2016, 10(2): 102.

[31] BARREIRA P, BASILICO M, BOLOTNYY V.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lessons from Americ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working paper)[EB/OL]. https://scholar.harvard. edu/files/bolotnyy/files/bbb_mentalhealth_paper.

[32] CILLIERS F, HARRY N. The systems psychodynamic experiences of first-year master?s students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J]. SA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2012, 38(2): 117-126.

[33] LEVECQUE K, ET AL.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4): 868-879.

[34] BROWN L, HOLLOWAY I.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journ: excitement or culture shock?[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08, 36(1): 33-49.

[35] ZHAO C M, GOLDE C M, McCORMICK A C. More than a signature: 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31(3): 263-281.

[36] GRANT B M. The pedagogy of graduate supervision: figu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pervisor and student (PhD)[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5.

[37] ABIDDIN N, WEST M. Effective meeting in 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 supervis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007, 3: 27-35.

[38] PYH?LT? K, STUBB J, LONKA K. Developing scholarly communities a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doctor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009, 14(3): 221-232.

[39] TALEBLOO B, BAKI R B. Challenges faced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3, 3(13): 138-145.

[40] CHARLES S T, KARNAZE M M, LESLIE F M. Positive factors related to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21: 1-9.

[41] 孙俊华, 汪霞. 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50-58.

[42] 汪玉风, 马欢, 黄燕霞, 等. 广东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預防医学论坛, 2019, 25(7): 486-488,493.

[43] 陈锴, 段昌柱, 董国利, 等. 医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 21(3): 378-384.

[44] 周华. 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36(7): 140-145.

[45]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 2022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项目[EB/OL]. https://cderc.zkey.cc/.

(责任编辑 周玉清)

①人文类包括文学类、历史类、艺术类、教育类和法学类。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