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学化育: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2024-03-15江文杰
江文杰
[关键词]幼儿美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教育
幼儿美学的化育旨在通过美育活动和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和评价能力,以形成健康、积极、多元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情趣。它涵盖了幼儿的情感、思维、价值观、人格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幼儿同开展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身份认同,使其从小树立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同时,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的反思辨识能力和对传统音乐语汇的认知敏感性,为多元音乐背景下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奠定基础,促进幼儿美学的化育。
一、当前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然而,当前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却仍然存在沟壑:其一,一些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将传统音乐教育看作一种固定的文化知识,而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忽视了传统音乐的美学价值与美学属性,也消耗幼儿对传统音乐的参与兴趣,无助于幼儿对传统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其二,很多教师把传统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而不是一种美学教育,很多教师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究传统音乐所反映的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内涵,难以让幼儿在传统音乐中与美学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也就无法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其三,很多幼儿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一种被动性教育,而不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幼儿园单方面地进行传统音乐教育并不能培养教师和幼儿对传统音乐初步反思和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缺少对其审美批评和审美创造思维的培养,难以使其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也就无法促进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作用和价值,但目前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传统音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也限制了对幼儿美学的化育。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应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握其内在的美学特征和价值,以使其与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高度的契合和互补。
其次,从审美客体的角度重新设计和实施传统音乐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最后,从审美活动的角度重新构建和强化传统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增加幼儿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感。
二、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
必要性与可能性
幼儿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觉到逻辑的过程。根据让·皮亚杰(J.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theory),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主要依赖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从布鲁纳(M. Bruner)提出的“叙事认知”(nar-rative cognition)模式,即“叙事认知就是通过情节化的处理把特定事件放人整体的故事中进行理解”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幼儿的叙述性思维。
传统音乐中的“叙述”是以一种通过音乐符号和语言来表达和理解特定事件和人物的过程,它不是“确指”而只是“意谓”,使听者打开一扇审视现实与自我的窗户。音乐审美性叙事具有象征性、情感性、整体性、可能性等特征,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织就的网中,显示了它的乌托邦气质,激发了听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同样需要通过“叙述”来建构白己的文化身份,而传统音乐则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且具有审美性的“叙述”载体。它对幼儿的心智、情感、精神、心灵等方面都具有熏染、浸润与提升作用,如盐化水般参与幼儿对生命意义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叙述与幼儿认知发展和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与幼儿美学的化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传统音乐不仅反映了历史、地域、民族、宗教等多元文化的特征,也蕴含了深刻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当传统音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相关联,唤起幼儿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体悟,传统音乐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内心世界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幼儿审美价值的建构。
三、通过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幼儿园传统教育的方式
(一)以传统音乐欣赏引领幼儿溯源传统文化之根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时代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民俗风情、思想情感、审美理念等。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传统音乐作品时要注意打破传统音乐与幼儿之间的审美距离。
首先,以美学多元化特征为依据,精心筛选多民族、多风格,且经过“幼儿化”“艺术化”“现代化”等适当转化的优秀作品,避免作品質量参差不齐、难以理解或与幼儿生活脱节等情况。
其次,根据幼儿的审美范畴遴选不同形式的传统音乐。比如,富有音韵节奏、像小鸟一样欢快的童谣很适合小班,对于童谣中荒诞离奇的内容,要注意有的放矢:需要一定理性思维参与的谜语歌更适合中大班,幼儿可以像侦探一样“破解密码”;民间器乐和舞蹈则各年龄班均可,要根据其难度和风格,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让幼儿像探险家一样“发现新大陆”。
最后,在进行传统音乐欣赏时,应重视以多种方式加深幼儿的感受与体会,鼓励幼儿通过“一百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欣赏体悟。帮助幼儿建立起传统音乐与美学的联系,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的深层理解和欣赏,促进幼儿美学的化育。
(二)通过实践活动将传统音乐的美学要素意义化与具象化
传统音乐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要素。为了让幼儿在欣赏和参与传统音乐活动中感受到这些美学要素,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联系起来,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将传统音乐的美学要素意义化与具象化。
首先,加强传统音乐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传统的音乐活动广泛运用民歌、舞蹈、戏曲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服务于音乐活动的表达,活动本身则赋予了传统音乐节奏、旋律等美学要素的重要意义。鼓励幼儿参与这类音乐活动时,要关注不同传统音乐可能会激发的不同审美情感,进而发现不同传统音乐可能会对幼儿构建不同的审美意象。例如:体现元宵节风俗的传统音乐《闹花灯》,通过欢快的节奏、明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模仿花灯的形状和颜色,用手势或道具来表现花灯的特点,同时唱出或听出歌曲中描述花灯的词语,如“红红绿绿”“金鱼灯”“蝴蝶灯”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感受到元宵节其乐融融的氛围,理解追求和谐美好家庭生活的传统观念。
其次,加强传统音乐活动的整合性和延伸性。传统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活动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要素(节奏、旋律等形式要素以及情绪、主题等内容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呈现,会使传统音乐教育更加立体化、生活化,进而延伸成一种高效的审美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幼儿的美学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在《闹花灯》游戏结束之后,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花灯,以不同的材料、颜色和形状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同时,可以让幼儿了解花灯的历史和文化,探究花灯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金鱼灯代表吉祥如意、蝴蝶灯代表美好姻缘等。还可以让幼儿学习和编写灯谜,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将美学要素融入传统音乐活动背景,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对美的创造和评价能力,以幼儿美学化育为核心开展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就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对比欣赏”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美学的辨识能力与反思意识
传统音乐有着审美的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在当前审美观念、价值取向、风尚习惯等逐步转变的具有特殊审美文化特征时代,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的辨识、判断、选择等审美反思能力,以其作为培养幼儿审美批评意识的萌芽尤为重要。音乐欣赏的对比方式包括中西对照、古今对照、同主题音乐的对照、同一音乐不同版本的对照等。
首先,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比如我国南北方歌曲《茉莉花》对比。南方《茉莉花》歌曲通常以江南丝竹为伴奏,旋律优美、歌词温婉,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和爱慕;北方《茉莉花》歌曲通常以民族管弦乐为伴奏,旋律激昂、歌词豪放,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的敬仰和自豪。让幼儿对比两种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感受两首歌曲的异同,并引导他们思考两首歌曲背后所反映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寄托。
其次,传统音乐的时代性与差异性。同一首传统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會产生不同的版本或衍生作品,这些版本或衍生作品既保留了原有的美学要素,又体现了传统音乐的变化和发展。比如我国陕北传统音乐“陕北民歌”与衍生革命红色歌曲“东方红”的对比。让幼儿感受两种音乐的异同,并引导其思考两种音乐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影响。
总之,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美学的辨识能力与反思意识,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中走向深度学习,感受传统音乐之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建立幼儿与传统音乐的平等对话关系,鼓励幼儿在原有经验与听觉能力基础上勇于表达个人观点,想象更多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幼儿美学的化育。
(四)通过“唱读倾听”涵养幼儿对传统音乐语汇的认知程度和敏感性
语言最微小的细节,大概可见一个人的气质,而最大的意义则可见一个民族的气质。口语化的传统音乐语汇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对幼儿的民族认同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选择传统音乐中凝重、端庄、雅致、斯文的语汇,浸润到传统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对语言的认知程度和敏感性,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背后隐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间接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与体验,激发幼儿构建审美意象的能力。
在思考如何将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美学要素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联系起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语言质地优美的传统音乐作品,以多种“唱读”方式使幼儿感受传统音乐语汇之美。比如:选择《茉莉花》《小河淌水》等经典歌曲,让幼儿欣赏其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选择《牧羊曲》《小放牛》等童谣,让幼儿体验其朴素的韵律和生动的形象;选择《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戏曲,让幼儿感受其华丽的唱腔和动人的故事;等等。涵养幼儿对传统音乐中语汇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欣赏,进而促进幼儿美学的化育。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可以作为幼儿美学化育的一种有效路径。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实践、对比、唱读等方式开展幼儿园的幼儿美学化育,也是实现传统音乐与幼儿生命成长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探索。同时,在更深入地探讨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进而从幼儿美学化育的角度实现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