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路径研究

2024-03-15牛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是意义深远的重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文化自信融入现代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为现代城市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也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文化承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着被边缘化或被替代的发展困境。这是策略设计的趋利性、公民美育的有限性以及技术要素的挑战性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结果。因此,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制度,加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审查机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引导公众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秉持高度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审美水平,是重要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景观;现代化城市;文化创新

作为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景观反映着每个城市的发展演变轨迹与历史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审美价值,塑造着城市的文化风貌与文化品格,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生动力。但在现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却面临一些困难。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涵、深度与传承,而现代文化更注重视觉、效率与变革。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时面临着较多的价值冲突和认同难题。现代城市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更加明显,这可能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商业化包装后失去其原有的文化深度和价值内涵。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赓续与保护也是一个难题。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遗忘或淡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很多古建筑、景观设施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土壤,原初自然美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失去了本真的“味道”。要想还原其“原汁原味”,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进行策略规划,规范其文化公共視觉艺术审查机制,并不断发挥文化主体的历史主动性,使得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既能充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也能延续现代文化的历史根脉(图1)。

一、自然美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

城市文化景观的制度建构

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涵与现代文化内涵。首先,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是“形式美”的集合。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其中蕴含着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成果。现代城市的街道、建筑、公共空间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记录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遗产、文化建筑,实质上是传承文化景观的“形式美”,使得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成为历史的延续和见证。其次,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是“意涵美”的集合。现代城市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相互碰撞和融合。城市文化景观通过建筑风格、艺术品、传统节日等形式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共存于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东西方建筑,聆听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可以通过保有不同宗教仪式文化的建筑,思考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还可以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文化作品,感受古今文化之间的交谈。最后,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是“情感美”的集合。现代城市是公众生活的场所,公众与城市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并在深刻的历史纵深中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城市文化景观作为城市的文化象征与代表,是这种历史纵深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和认同,是公众对于城市的情感认同与身份归属的现实形式。公众通过与城市文化景观的互动和体验,感受到自己与现代城市的同频共振以及与历史文化的情感联结,进一步淬炼形成了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

基于此,应通过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有效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城市的历史和现代之美,彰显城市中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以及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审美互动。具体来讲,首先,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保护力度。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科室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为这些部门以及人员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加强对文化侵权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案例,维护优秀文化景观作品及其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景观融合的法律保护。

二、流行美的内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城市的文化公共视觉艺术

现代城市的文化景观中,流行美是一种深刻而多层次的文化表达,其超越了表面的时尚潮流,涵盖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流行美不仅关注文化景观外在的时尚和审美趋势,更强调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使其在追求独特与新颖的同时,承载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赋予流行美以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现象,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注入了更为丰富而有深度的审美体验。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现代城市正在加速“视觉转向”,一方面表征着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体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品格。因此,加强现代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的审查机制是确保城市文化景观的质量和形象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的审查机构和程序,制定明确的审查标准和指南,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并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有效提升现代城市文化功能。

现代城市的文化景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社会伦理观念,为现代城市的文化公共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与精神支撑。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为当代城市的公共艺术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渗透于城市风貌的塑造、雕塑与绘画等艺术创作,为城市空间注入独特的文化气息,激发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审美观、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观念,有效引导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朝着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为现代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飨宴,促使城市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之地,呈现出更为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流行美的内涵,使其不局限于表面的时尚潮流,而是深层次地注入了文化底蕴。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流行美的审美标准逐渐超越了单一的外在形式,更注重内在的品质与文化内涵,使得流行美成为一种承载着深厚底蕴的文化表达方式。

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具体路径中,应包括设立专门的文化艺术审查部门或委员会,由专业人士组成,负责对公共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审查和评估。审查机构应具备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能够准确判断作品的艺术性、合法性和适宜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城市文化景观存在“不伦不类”现象,而且传统文化“生搬硬套”的状况也频频出现。因此,制定明确的审查标准和指南也是加强现代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审查机制的关键,包括对公共视觉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材料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审查标准应综合考虑艺术性、文化价值、社会影响等因素,确保作品符合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定位和目标。同时,要注重平衡审查的严谨性与灵活性,既要保护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又要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此外,审查机构应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管理等部门建立密切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公共艺术作品的选址、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和管理,确保作品的质量和文化审美。在这些环节中,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完善现代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审查机制的重要方面。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审查意见征集、举报违规作品、网络舆论评析等方式,对公共视觉艺术作品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上环节与步骤为进一步提高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审美高度与文化承载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共识、确保城市文化公共视觉艺术的质量和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的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

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常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张力。“由于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缺乏足够的兼容能力,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中断。”[2]因此,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在文化表现力上总是受制于这种张力。而要想松解这种张力,就要“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3]。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根基,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符号体系和审美标准,是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觀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西风西雨”的猛烈冲击、碰撞中,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诸多挑战,出现了新的解读,使得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常常出现模糊的文化形态或者较有争议的文化作品。这些文化作品的社会价值、美学高度都需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不可避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融合中所出现的张力正是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和冲突,但同时也有相互吸引和借鉴的许多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表达和社会规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通过口头传承、书籍、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等途径传播并得以保存;这些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善、正、美的理解与调适,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提供了重要指导;这些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与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往往具有固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人们希望能够自由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就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义。一些城市文化景观可能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解读,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引发争议和讨论。为了吸引观众和消费者,一些文化景观采用夸张、商业化的手法来呈现传统文化元素,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这种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呈现方式,往往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原本内涵被削弱或失真,引发公众对文化认同和保护的争议。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和公众审美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为文化张力的消解与弥合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语境。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为现代城市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从哲学思想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在审美要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单纯传承,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演绎,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追求和谐、尊重自然、注重人文关怀等,与现代城市的时尚、创新、个性等审美追求相互交融,形成了既有深沉内涵又具有时代感的审美特色。这种审美要素的充分融合不仅为城市文化带来了丰富的形式与内涵,也提高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现代文化的深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风采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

四、美的认同: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主体价值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主体价值在于其承载和展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观念,不仅展示了城市的独特文化特色,更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注入了丰富而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文化景观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主体价值体现在景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上,通过呈现不同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历史、民俗等,展示了现代城市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文化样态。文化景观同时也成为城市的身份标识,为公众提供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良好的文化体验。这种多元文化的体现使得城市成为交汇点,不同文化因互动而繁荣,形成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公众是城市文化景观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是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城市文化景观传承和创新的实践者。只有通过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体现社会公众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现代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美的认同不仅是对艺术和美学价值的确认,更是对城市生活品质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达。公众对美的认同在城市文化景观中扮演着引导和凝聚力的角色,它能够使公众建立起对城市的深厚感情,提升对城市文化的高度自信。通过美的认同,城市文化景观不仅在视觉上给人愉悦感,更在心灵层面营造一种舒适、宜居的精神环境。美的认同还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激发公众对于艺术与文化的热情,促使现代城市在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中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方向。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公众对美的认同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对城市精神文明的关照,为城市文明的持续进步提供持久的动力。

公众对于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共鸣与认同,就是这里所讲的“美的认同”。其中的文化主体性则更强调公众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动参与与自我认同。这二者之间的融合体现在对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理解与塑造上。当公众对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美的元素产生认同时,他们更容易将其视作自己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激发了公众对城市景观的热爱,也促使公众更积极地参与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以形成文化主体的自觉能动,而文化主体的自觉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城市文化景观美的认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体验而存在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参观、欣赏、使用等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从而增强公众对城市的情感认同与身份归属。此外,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公众可以通过提供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积极参与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这不仅可以提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办法,还可以增加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需要不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也需要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社会公众参与。公众的创意和创新能够为城市文化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通过创作艺术作品、传承传统技艺、举办文化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宣传等方式来丰富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的实践样态。通过教育、文化政策、城市规划等多种途径来推动文化传承和融合,以實现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不仅是器物层面的建筑和艺术品融合,更能成为传递价值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引领时尚潮流的自然美与流行美完美融合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6.

[2]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86.

作者简介:

牛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议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