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感经验的中国园林建筑审美特点探究
2024-03-15崔晗刘越
崔晗 刘越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特点便是有意境。在进行园林的营造过程中,建造者总是将其审美意趣、情志一并投入其中,借由美感经验进行艺术创造,同时利用感性的形式给观者带来精神愉悦,美感也由此呈现。因移情作用,物的形象人情化,从而使人的情趣借由物的形象得以返照,同时观者吸收物的姿态丰满心中美的意象,如此往复回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利用物象的意,使园林意象群被建筑形式构造成一个整体,让观者在有限的视域内无限地延展美的感悟。以美感经验为依托,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意境呈现的引导。
关键词:园林建筑;美感经验;意境;意象
受美感经验影响,我们对事物形象的感受常常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关于事物的内涵与表达,不同的人进行欣赏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样,在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创造中,不同的受众群体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情趣反馈,美的感受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质料”的开启是出于对物的形象的直觉,采取的形式能体现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生存场”,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园林建筑的形式时,也能感受到设计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产生代入感。借由美感经验,观者也受到物的影响,从而进行自我精神情感的塑造,寄情于物,即移情,使得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往复回流。中国传统哲学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便是“格物致知”,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中常常伴有借助意境的营造来吸收物的意象美的目的,这也是需要我们着重注意的方面。从美感经验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意境营造过程中如何引导物的人情化的展开,从一亭一隅之间体现出不寻常的意义。
一、美感经验
(一)对物的形象的直觉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首先从这件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由此我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得出结论,这件艺术作品是美的。在这个欣赏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意志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摆脱了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种孤立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直接感受,物的形象油然而生。而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这种直觉是概念前的、逻辑前的,不同于科学家的客观与以理论为前提,也不同于工匠在进行制作时先发的实用性考量。对物的形象的直觉,首先要求我们在观察物的过程中,将所有精神放在物本身。由于对事物本质的专注,在感性活动中,美感经验促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更偏重于直觉,由此,美感经验摒弃了先发的人为定义,但是其中包含着若干的主观感受。人有目的的实用性活动注定迫使人们受到环境需要的限制。美感活動下产生的美观经验是人感性活动中的自发性行为,进而展现并观测到物的本身价值。
(二)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再次回到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当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对这件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材质、创作背景的简单分析上时,我们的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欣赏这件艺术作品,而是在分析这件艺术作品。从美感经验出发,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通常会将自己的感受传递到艺术作品之中,然后便体会到艺术作品本身所带有的情感抒发,从而受到艺术作品的影响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波动,仿佛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拥有了同样的感受,并将这种情感上产生的变化用于自我意识的丰富与创造,紧接着又将这种感受回流到艺术作品本身之中,如此往复,在意象的孤立绝缘中产生美的感受。其中,寄情于物的现象便是移情,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创作者经常通过不同形式,以“质料”为载体将所要表达的情感置于其中。美感经验经常伴随着移情,但是移情不一定是美感经验。美感经验不仅仅伴随着人的情趣寄于物的姿态之中,同时也因“质料”所承载的形式美感而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二、美感经验与园林建筑的意境呈现
(一)建筑规制与意境营造
1.中国园林建筑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以楼、台、亭、阁为主,但是在对它们审美价值的分析上并不是以孤立的建筑之美来讨论。这些园林建筑常伴以廊、湖、山、植等景观,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环境关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通常探究的是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建筑包含在整个园林造景之中,引导游览者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建筑通常有庭院式群组布局、框架式的建筑结构、多样的装饰应用,如北方的四合院及北京故宫的恢宏典雅,南方江南、岭南园林的明媚秀丽,都不是为了呈现建筑孤立的美感。叶朗曾指出,中国园林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具有意境的营造。这是对中式意境意蕴的最好说明。这种建筑环境模式通常是住宅与园林景观相搭配。意蕴的无限突破象限的束缚,从而获得精神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基于严肃的建筑规制之下的,住宅部分遵循严格的布局秩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以长幼尊卑的等级次序来营造。景观与建筑的基调似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轨道,而中国古典园林要使二者平衡,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建筑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的场所,还要让游览者获得精神满足,这就需要游览者去探索和发现,介入想象,感受意境之美。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也通过这种有意的引导悄然呈现出来。
2.园林建筑的情景交融
中国园林所要营造的意境在前文已经提到,即引导游览者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的布置是游览者意境场景的最终归宿,那么园林建筑绝对是游览者感受到意境氛围的重要引导,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映衬,二是建筑与人的情趣承载。在这两方面上,中国匠人并不死板,而是十分灵动地来铺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建筑的流动性与衔接性,建筑小空间与自然大空间的联动,都极具特色。无论是何种建筑形式都在整个园林景观的考量之中,除了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要求,建筑甚至还具备点缀风景和“观景”的作用,即建筑本身就是园林景观构图的一部分,或可借由建筑来欣赏园林中的其他布景。园林建筑通常伴有山石花木、湖溪廊亭等形成半建筑空间,这是它的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在其中起到组织园林空间的作用,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建筑与景观的整合。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时,很多时候除了建筑物自身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还可以在这有限的空间中看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是分不开的。通过意境的营造,带来精神层面审美意象的刺激,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是中国人所喜欢与追求的。这也就赋予了园林建筑除了融于景之外的另一任务,即寄托情。诗画的情趣在建筑中使得观者感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意境。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的作用绝不是满足人的单一诉求,而是在有限的形象中,展开无限宽广的领域。
(二)园林建筑中美感经验的两种体现
1.精神观念的植入
朱光潜提出美感经验的两个层次,其中之一便是“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以此观点来看,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所体现的美感经验是离不开人的精神创造的。中国人的审美范畴是极具诗意与特色的,透过一窗一孔,便能映照出人生与宇宙的无限想象。我们以园林建筑中的框景为例,整个景观被框入小小的一个窗之中,透过窗并不能直视景物全貌,却能构成独特的风景,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独特韵味。虚与实的层次便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借由意象在心中的作用,突破象限,继而产生意境。境生于象外,便是如此。
园林建筑本身只有材质、规制、大小等分别,只有物理性质,何来人的情趣呢?园林建筑的参与打破了景与人单纯的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利用这种巧妙构景产生的意境,让想象悄然进场,物的形象也就承载了人的情趣,即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蕴含着人的精神观念的植入,不仅仅是一处景观装饰。因此,园林建筑也具有引导抒情的作用,而且不但可以抒情,还可以起到移情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的个性和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物借由人的意象集中而人情化。虽然所见于物的深浅,取决于人的深浅,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意象,但是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也不是追求绝对的求同排异,欣赏中都具有几分创造性。正因将自身的意蕴移情于物,物才具备了自身所独具的创造性气韵。园林建筑经由如此在物象转化为象意中完成了自身的独特形式表达。
2.美的意象返照
美感经验的另一层次便是“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由此,我们可知美感经验虽然不是以陶冶性情为目的,但是确实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这就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有了互通之处。前文提到过,中国古典园林的作用绝不是满足人的单一诉求,而是在有限的形象中,展开无限宽广的领域。以园林布景中的假山砌石为例,虽形制仿山,却不是摹山,是有匠人自己的创造在其中的。置于何处,取用何种形状,与周围一丛一草一木的节奏搭配,都是在考虑之中的,通过人为的活动让本无生气的东西具有了人情的趣味。从一处景,见宇宙山河,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园林景观中的楼、台、亭、阁等均有此种作用和考量,好似榫卯结构一环扣上一环,形制要求严整,却又各自独具创造性。这种创造将人与心中的意象拉近,在寻常事物之中营造出不寻常的意义,从而引发游览者产生一种哲理性思考。这种营造带来一种不受实用性牵绊的活动,既可以称之为欣赏,又可以称之为创造,美感也借由此种活动衍生。受到美感经验的影响,物呈现出我所见的形象,因为其中蕴含了自己的知觉和情感,也带有自身对美的意象的追求,从而吸收物的姿态于我,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也就呈现了出来。这也就有了“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营造也映衬着人的需求,通过自我营造,呈现心中美好意象,再吸收于我,陶冶情操。因此,居必有“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竹”不过是借由物的营造呈现心中美好意象的形象之一。美感经验是直接的,而不是反省的,对美的意象的营造绝非只是满足心中快感,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令人营造自身美的心境的功效。
三、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是离不开人与想象的,这也就是为何美感经验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得以呈现。移情作用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美感作用也让物具有了生气,于是我们在一砖一瓦之间寻见了不寻常的意义。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抛弃了简单的工艺性讨论,通过古典园林建筑给我们呈现一种视域,在园林建筑的引导下见到园林景观的内在,且我们就是观者,能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中,通过景和情的交融,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我们要认识到,美感经验的呈现并非对美的感官享受,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经验的特点在于“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它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古典园林建筑的意境呈现是整体且直接的,而非满足快感而刻意营造的。它留有想象的空间去创造,从而趣味也就有了无限的呈现。这种想象也不同于联想,联想是偶然与涣散的,我们要暂时遗弃实际人的态度,投入意境本身的价值中去。
通过对物的形象的直觉及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出美感经验在中国园林建筑中给观者呈现了一幅审美、文化和哲学交融的画面,将园林客体给予的审美体验与个体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产生新的意境感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审美特色,也借由园林建筑中的形制元素,揭示了中国园林建筑并非孤立地追求形式美感,而是在建筑营造与景观布置之间追求平衡,创造出有意境的情感氛围。中国园林建筑中景观的布置,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人的情趣呼应,在意境的营造中具有关键作用。这种情景交融引导游览者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在产生审美境界的同时,也呼应了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对自然和建筑的全面理解。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在形式上呈现美感,更在精神层面引导游覽者产生情感共鸣,美也在这种情境下悄然产生了。
参考文献:
[1]侯禹升,张子赫.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J].现代园艺,2021(3):161-164.
[2]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6-21.
[3]申迎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J].大舞台,2014(9):228-229.
[4]柴欢.“移情说”与“物我同一”:从朱光潜的美感经验谈起[J].名作欣赏,2015(33):140-14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丁启豪.中国人的“花园意境”[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100-101.
[7]张自熙,孟瑾.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美学的探究及应用[J].现代园艺,2021(7):125-126,128.
[8]薛宁.写意园林的美学研究:以拙政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7):86-89.
[9]徐姗姗,邹迎双.论中国古典园林听觉意象之美的营造及感知[J].美术大观,2022(11):140-144.
[10]窦思文.中国古典园林声音景观的营造与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2(11):126-128.
[11]张正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精神意蕴与审美表达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3(1):22-24.
作者简介:
崔晗,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刘越,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