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

2024-03-14吉宜洋董杭川李湘董鑫宇聂中萍

中国商论 2024年5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吉宜洋 董杭川 李湘 董鑫宇 聂中萍

摘 要:旅游经济联系是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变化的结果。首先,本文选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以2015—2019年的旅游经济数据为基础,使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测算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其次,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结构洞等方面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最后,文章从提升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特色化营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旅游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时空演变格局

本文索引:吉宜洋,董杭川,李湘,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5):-089.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3(a)--05

1 研究背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旅游业的高效协调发展不仅能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旅游活动的发生使旅游者从周边惯常环境到旅游目的地产生空间上的位移,地区之间便存在了旅游联系。旅游经济联系是旅游要素流动的综合体现,是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对旅游活动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表征[1]。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及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2],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重要的“指示器”[3]。频繁的旅游活动加强了旅游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增强,旅游经济联系两极化的现象明显改善,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空间网络逐渐完善[4]。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空间网络还不成熟,但是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5];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网络的整体密度偏低,旅游经济网络内各节点城市的联系不高[6];旅游组团联系有待加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其对动态演变规律的总结还较为欠缺。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分析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优化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的城镇化区域,区域内含重庆、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等16个城市。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16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文中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的数据来自2016—2020年《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旅游统计公报》,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数据以高德地图的最短公路距离为依据。

2.2 研究方法

2.2.1 旅游经济联系模型

本文以旅游经济引力模型为基础[8],测算区域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Rij是城市i和j的旅游经济联系;Pi和Pj是城市i和j的旅游接待人数;Qi和Qj是城市i和j的旅游收入;Dij是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旅游经济联系量的计算通过将某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求和得到。

2.2.2 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评价旅游经济网络成员之间关系是否紧密的重要指标。网络密度越大,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越紧密,区域旅游竞争能力越强。

2.2.3 度数中心度

度数中心度评价的是旅游经济网络节点之间的交往能力。如果一个节点与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有很多直接的联系,那么该节点就居于旅游经济网络的中心地位,拥有较大的网络权力,度数中心度也较高。

2.2.4 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衡量的是旅游经济网络中节点对其他节点的控制能力。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该节点在旅游经济网络中控制其他节点旅游流的能力越强。

2.2.5 结构洞水平

结构洞水平通常用有效规模、效率性、限制度等指标进行量化,结构洞水平高的节点在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空间网络节点的有效规模和效率性越高、限制度越低,那么该节点的结构洞水平就越高。

2.2.6 “核心-边缘”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反映空间节点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处于核心区的节点在和边缘区节点的旅游流交换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3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本文使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计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旅游经济联系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量位于前二的是成都、重庆,旅游经济联系量分别达到3067.76、2195.87,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分别为40.36%、28.89%,两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占到区域总量的69.25%,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两大中心城市。乐山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为269.55,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达到3.55%,处于区域第三的位置,但与成都、重庆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仍有较大差距;说明成渝地区旅游经济联系量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除了成都、重庆外,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均低于区域整体平均水平。达州、雅安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排名倒数,占比分别只有0.19%、0.60%,表明这两个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弱。

201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量显著增加,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整体提高了5倍,体现出区域城市间的总体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旅游经济联系量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成都与重庆的旅游经济联系量一直处于区域前二的位置,宜宾、乐山、绵阳、自贡等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处于区域的第二阶梯,与区域内其他城市也保持了较密切的旅游经济联系。2015—2019年,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有增加的城市是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达州、雅安,其中宜宾、德阳的增加最多;重庆、成都、自贡、眉山、广安、资阳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资阳的下降最为明显。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存在巨大差距,存在少数城市两两间的旅游经济强联系。

4 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1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密度分析

4.1.1 网络整体密度

201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仅有0.1875,表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协调性较低,旅游经济网络发展有待强化。201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网络整体密度逐年递增,由0.1875上升至0.5250,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016—2018年的网络密度分别为0.2833、0.3417、0.4333。201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平均距离逐年递减,说明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旅游客流交换成本在下降,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发生更加容易;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建立在“距离”基础上的凝聚力指数由2015年的0.389上升至2019年的0.731,凝聚力指数逐年递增,表明整体网络的凝聚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逐渐加深(见表2)。

4.1.2 网络个体密度

由表3可以看出,2015年重慶的个体网规模为14,说明与重庆有紧密关系的城市有14个;关系总数为27,在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总数为182,个体网络的密度值为14.84。成都的个体网规模也是14,但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总数低于重庆。自贡、泸州、德阳等10个城市的个体网规模均为3或4,眉山、雅安、资阳3个城市的各项指标均相同,仅有达州一个行动者的个体网络密度为0,说明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不存在旅游经济联系。2019年,重庆和成都依旧是个体网规模最大的两个城市,个体网规模皆为15,个体网规模超过或等于10的城市有8个,小于10的有6个,遂宁、乐山、南充、眉山、资阳5个城市的个体规模扩大明显;除了重庆和成都外,个体网络在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总数超过100的有遂宁、乐山、南充、眉山、资阳5个城市,说明上述城市与其有联系的城市旅游经济来往密切;达州个体网络密度也不再为0,说明达州在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中的位置不再孤立,开始和其他城市存在旅游经济联系。

4.2 旅游空间网络中心度分析

4.2.1 度数中心度

由表4可以看出,2015年重庆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点出度为14,说明重庆向区域内14个城市辐射旅游客流;点入度为2,说明重庆吸引外部2个城市向其输送旅游客流。2015—2019年,重庆和成都的点出度远远高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说明重庆和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区域的旅游客流扩散辐射中心,对外扩散旅游流的能力强。此外,乐山、南充、宜宾、遂宁、绵阳等城市具有较强的旅游客流对外扩散能力。从点入度指标来看,2015年,成都、自贡、南充的点入度最高,表明这几个城市吸引外部客流的能力较好,具有较强的旅游客流聚合效应。2016年的重庆、自贡、内江、成都、泸州、遂宁、宜宾,2017年的重庆、成都、内江、自贡、泸州、宜宾、资阳,2018年的重庆、成都、内江、自贡、遂宁、眉山、资阳,2019年的成都、资阳、重庆、遂宁、内江、自贡、眉山,这些城市的点入度均处于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前列,吸引外部客源的能力较强。

4.2.2 中间中心度

2015年,成都、重庆、广安、南充、绵阳的中间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几个城市具有较强的控制其他城市的能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客流中起主要中介作用。2016—2019年,中间中心度前三名分别是成都、重庆、乐山,重庆在2016年、2017年的中间中心度分别达到73.533、61.112,成都在2016年、2017年的中间中心度值分别为53.367、60.769。2016—2019年,虽然,成都、重庆分别是中间中心度前两名,但2017年以后两城的中间中心度都有所下降,周边城市成为新的中介点。其中,乐山在2015年后逐渐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客流交换的第三个中介点。重庆和成都拥有较大的控制其他城市的权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起着沟通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其他地区旅游发展对成都、重庆依赖较大;资阳、泸州、乐山、广安、南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控制其他城市的权力,但远远弱于重庆和成都(见表5)。

4.3 旅游空间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201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初始拟合值为0.365,最终拟合值为0.538;2019年的初始拟合值和最终拟合值分别为0.124和0.581,最终拟合值较好,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015年,重庆、成都、自贡、德阳、绵阳、南充处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核心位置;2019年,核心区内城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泸州、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高,处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核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处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区位置的城市大都与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距离较近,较容易接受核心区的旅游经济辐射,与其他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较为密切。

201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区的关系密度为0.433,边缘区的关系密度为0.022,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密度为0.367,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密度为0.133。这说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区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相对紧密,边缘区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弱,核心区内的城市对边缘区的城市存在一定的旅游经济辐射。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区内城市间的关系密度为0.929,边缘区内城市的关系密度为0.375,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密度为0.516,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密度为0.313,说明核心区内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核心区与边缘区内城市间的互动也在增加。

4.4 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洞水平分析

2015—2019年,有效规模指标值较大的节点城市分别是成都和重庆,除了2019年外,重庆和成都的有效规模指数均保持在9.000以上。2015年,重庆和成都的有效规模值分别为11.625和12.026,且远远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说明成都、重庆的旅游经济空间活动自由度较高;2019年,重庆和成都的有效规模指数分别为7.8和8.089,重庆和成都的有效规模指数逐年呈下降趋势,其他城市的有效规模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其他城市受重庆和成都的限制逐年降低。旅游空间网络结构中,效率排前两位的城市分别是成都和重庆,一直稳定在0.5以上,说明上述城市旅游客流的流动效率较高。2015年,行动效率最高的是成都,效率性指数为0.859;其次是重庆,效率性指数为0.830;达州的效率性指数虽然为1,但其限制度和有效规模均为1,说明其旅游经济空间活动完全被限制,没有自由度。

2019年,区域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效率性均有明显的下降,成都、重庆仍然保持了最高的行动效率,效率性指数分别为0.539和0.52;行动效率最低的城市是泸州,效率性指数为0.167。在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洞水平的限制度指标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在上升,受其他城市旅游经济的限制在下降。2015年,雅安、眉山、资阳、达州等城市的受限制度较高,成都、重庆的限制度最低,分别为0.244和0.300,其中雅安、眉山、资阳的旅游客流主要受成都的限制,达州的旅游客流受重庆的限制。2019年,重慶和成都的限制度指数分别为0.257和0.248,重庆的限制度指数略有下降,成都的限制度指数稍微增加;乐山的限制度指数也较低,为0.291;限制度最高的城市是达州,限制度指数为0.854(见表6)。

5 结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量逐年增大,联系强度更强,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主要核心点、以乐山、绵阳、宜宾、自贡、南充等城市为次级核心点的旅游经济圈,辐射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市场和旅游设施方面都有着绝对优势,不但具有旅游流的聚集作用,而且旅游流扩散辐射能力非常强大;达州、雅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与其他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弱。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改善区域旅游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旅游客流的空间交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网络整体密度逐年递增,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平均距离逐年递减,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旅游客流交换成本在下降,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发生更加容易,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逐渐加深。成都和重庆保持了较高的个体网网络规模,遂宁、乐山、南充、眉山、资阳5个城市的个体网络规模扩大明显,上述城市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的角色越来越活跃。个体规模较小的城市应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旅游资源特色化营销,提高城市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分流中心城市的旅游客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内城市的旅游经济空间交互在加强。旅游经济联系的外向性比内向性更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除成都和重庆外的其他城市旅游吸引力有待提高,越来越多城市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发挥节点作用。区域非中心旅游城市应优先满足本地区居民的近距离出游需求,借助区域差异和特有优势挖掘潜在游客,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高品质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

参考文献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2.

何家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的关联分析[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2021.

冯晓兵.旅游景区经济联系和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5):48-58.

谢正蕾,官永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12):87-97.

涂建军,徐桂萍,姜莉,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1):12-23.

王佳,何杰,项清.网络城市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特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36(3):106-117.

段盈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成都: 四川大学,2022.

周慧玲,许春晓.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6):126-131.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旅游规划决策研究
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国内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
近10年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