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2017-01-16孙瑞英王旭
孙瑞英+王旭
〔摘 要〕[目的/意义]探索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播规律、识别与评判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重要节点,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舆情,增强公众、政府和媒体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过程]以“魏则西事件”为实证研究对象、采集并整理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运用Ucinet软件构建互动关系矩阵模型和Netdraw软件绘制该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社群图,从整体、局部和个体3个视角进行了该舆情传播网络结构测度分析。[结果/结论]拓展了SNA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特征与演变规律,总结并提出针对其本身拓扑结构的控制建议,最后,为从源头上弱化其不可控性,分别提出了公众、政府和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建议。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实证研究;魏则西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065-08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ontrol the sour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for emergencies and enhance public,government and medias ability of guiding it,exploring its topological structure,propagation and identifying its key nodes are necessary.[Method/process]This paper collected data and use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method to study the case of WeiZexi,used Ucinet software to construct binary matrix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and used Netdraw software to draw“Wei Zexi incid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community map.Then,this article measured th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mainly from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Intern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individuals.[Result/conclusion]The paper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 of SNA and revealed emergency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preading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s of nature.Then,the paper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topology structure.Finally,in order to weaken the uncontrollable nature of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spread during emergencies,the public,government and medias guide advice were put forward respectively.
〔Key words〕social network analysis;emergencies;online public opinion;propagation;empirical study;WeiZexi
根据《第37次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近些年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网民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来大量地表达、倾诉其观点和态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迅速集聚、传播,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管理,很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2]。基于此,本文试图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及方法运用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中,以定量的方式对“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进行结构测度分析,在从本质上揭示其传播的拓扑结构与演变规律的同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控制建议,最后,梳理并总结全文,分别从公众、政府和媒体3个主体方面,提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建议。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分析
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主要有:突发性、迅速性、自由性、内容复杂性及内容非理性特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体因素(政府、媒体、网民)和客体因素(事件和环境);传播阶段主要分为:潜伏期、萌动期、加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3-6]。
1.2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以量化的方式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是社会成员间关系的集合[7]。在特定条件下,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征、探索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社会网络分析包含诸多的测量指标,基本上是从以下3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评判:整体网络结构、内部子结构和个体网络结构。本文选取“魏则西事件”,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上述3个层面来进行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定量研究。
2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社会网络分析
2.1 事件发展回顾
本文主要选取“魏则西事件”为研究样本,表1为该事件主要发展回顾过程。
2.2 数据采集与建模
在“魏则西事件”中,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为数据分析平台。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同时利用八爪鱼数据采集软件,在新浪微博搜索页面输入“魏则西”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出“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微博转发量最多的100个节点,并随机选取其中5个初始信息发布源:“新浪头条新闻”、“人民网”、“魏则西”、“新浪视频”、“新京报”作为初始节点,然后在每一条微博的转发评论节点中随机选择5条转发或评论内容作为第二批调查样本,以此类推,随机选取第三批的调查对象,最后共“滚”出4批样本。
根据上述数据采集的原则和方式,本文一共整理出244个节点,网络中行动者较多,为了分析出关系结构,在Ucinet中就需要用邻接矩阵来表达关系网络。将采集到的第一批至第四批数据按以下原则来构建互动关系模型:如果A对B进行转发或评论,则关系AB值为1;如果两者无转发或评论关系,则值为0;矩阵主对角线值定义为1。最终得到244×244的互动关系二值矩阵模型,部分数据如图1所示。
2.3 网络社群图分析
将上文得到的互动关系二值矩阵模型输入Ucinet→Netdraw中,绘制出“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直观的可视化社群图(见图2)。图2直观地展示了该舆情传播网络的结构,可以大致了解需要研究的行动者以及其位置。从图2中可以看出,“新浪头条新闻”、“魏则西”、“李开复”等行动者处于关键位置,互动关系最多,对舆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对网络结构给予全面的判断和解读,下文将进行更准确和精细的测度分析。
2.4 整体网分析
2.4.1 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在有向网络图中,假定包含的实际关系数为n,那么理论上整体网中最大可能存在的关系数为n(n-1),则该网络整体密度D可由以下公式得到[8]:
D=实际关系数最大可能关系数=nn(n-1)(1)
D越大,网络成员间联系越紧密,且行为、态度产生的影响也越大。但随着网络图规模的增大,整体网络图的密度反而变小[9]。运用UCINET软件测度样本“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密度(见图3)。
由图3可知,“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共有244个传播节点组成,实际发生的互动关系数为804条,且网络的密度为0.0136。梅休等[10]认为,网络图中实际关系数要远远小于完备图中关系数,利用随机选择模型分析测量出
最大网络图密度值是0.5。因此,表明“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在该网络范围内,整体网络完备性较低,行动者之间联系较为稀疏,互动效果较低、信息交流或人际交往不太紧密。
2.4.2 点度中心性分析
点度中心度是指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关联的能力,其测量行动者本身的交易能力。节点点度中心度越高,即关联的舆情传播渠道、路径越多,则该节点传播舆情的能力及社会地位也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11]:
CD(ni)=∑jXij (2)
其中,n是整体网络中的行动者数,Xij取值0或1,表示行动者i和j是否有关系。
点度中心势是反映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整体网络图的集中趋势和整合度,其越接近1。整体网络就越集中、越一致[12]。运用Ucinet软件测度分析“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整体网点度中心性,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点度中心度社群图(见图4)。
结合表2和图4可以看出,在样本舆情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最大的是新浪头条新闻(17),说明该行动者拥有最大的影响其它行动者的权力,其在该网络中舆情传播渠道和路径最多,信息交互和信息资源掌控能力最强,处于“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中心位置,社会地位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李开复(15)、Fenng(15)、何兵(12)、魏则西(11)、新浪视频(9)、人民日报(8)等。可以发现,这些行动者在“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同时,整体网络的点度中心势为5.69%(见表2),说明网络图点度中心性较小,集中趋势不明显,这也与上文整体网络密度测度分析结果相一致,整体网络完备性较低,缺少趋于中心的关键节点。
2.5 内部子结构分析
小团体分析也称为“凝聚子群分析”[13],指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是测度内部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由于社会力量的运作依赖子群间的直接、间接或者通过比外部子群更大的凝聚力而发挥作用,因此,对网络中小团体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14]。下文分别基于行动者关系的可达性和点度数两个维度对“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小团体进行n-派系分析和k-核分析。
2.5.1 n-派系分析
n-派系是建立在可达性基础上的小团体,要求一小团体的行动者之间距离不能太大,设定小团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最大值临界值为n,那么在该子群中,任何两行动者之间距离不能超过n[15]。2-派系是指行动者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共同邻点间接相连,n=2是一个较好的临界值,表示该共同邻点起中间人或经纪人的作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运用Ucinet软件,对“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内部子结构进行n-派系分析。由上述理论支撑,故选择2-派系进行分析,当n=2,网络最小规模(Minimun Size)为7时,得到28个派系,设定的条件过于宽松,无法准确判断,故继续试验;当n=2,Minimun Size=8时,则得到17个小团体,子群数过多,无法准确判断,故继续试验;经过不断尝试,当n=2,Minimun Size=9时,则对“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n-派系分析得到9个小团体,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各子群中有些活跃成员同时隶属于多个团体,行动者之间有重叠,如魏则西、北村、财经网、何兵、封面新闻、米家那个山等,他们活跃于多个小团体中,扩大了“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起到了舆情传播的中间和桥梁作用。
2.5.2 k-核分析
k-核也是一种凝聚子群,其定义是[8]:对所有的ni∈Ns来说,如果ds(i)≥k,则子图形Gs是k-核。其中ds(i)是相连的成员数目。表示在一子群中有gs个成员,其中每个成员都至少与该子群的k个其他成员相互联系。k值不同,得到的k-核也不同,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由于节点间信息传播对象和联系的数目不确定,因此由庞大节点数目构成的复杂网络中,并不一定存在同比例的“核心”节点数量[16]。因此,研究者可以根据所采集的实际样本规模和研究目的来自行决定k值的大小,从而得到有意义的凝聚子群。
k-核分析中,k值越小k-核越松散,k值越大,k-核越紧密。运用Ucinet软件进行“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内部子结构的k-核分析(见图6)。同时,借助Netdraw软件,以可视化效果绘制该舆情传播网络k-核分析社群图(见图7)。
结合图6、7可以看出,该事件中,k-核可以取到最大值4,此时小团体中有42个行动者(对应的行动者是图7中黑色的节点),即在此子群中,有42个行动者可以分别与其他的4个行动者相联系。当k=3时,此子群中,有72个行动者可以分别与其他的3个行动者相联系(对应的是图7中红色的节点)。以此类推,k=1或2时,子群中存在的行动者会更多(分别对应图7中灰色和蓝色的节点)。根据测度结果可知,当k取值4或3时,网络中的小团体联系最紧密,其在舆情传播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大量信息,处于核心位置,对于该事件舆情的传播途径起着关键性作用。
2.6 个体网分析
结构洞分析是进行个体网研究的重要测量指标之一,伯特认为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冗余或非重复关系”[17]。他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信息”提供机会,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连接不同的社群,从而比网络中处于其他位置的行动者更具有优势[18]。结构洞指标包括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4个方面[19]。
通过“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个体网结构洞分析,可以准确寻找到在该舆情传播网络中具有“信息利益”和“控制信息”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最受关注的中间人,是舆情传播的核心扩散者,具有舆论导向控制作用,影响着舆情传播的发展方向。
运用Ucinet软件,对“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进行结构洞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以有效规模来降序排序,“新浪头条新闻”的值最大,为16.529,接着依次为李开复、Feng、魏则西、何兵、新浪视频、人民日报,有效规模分别是11.933、11.933、10.818、10.333、8.556、7.25,处于核心地位。且这些行动者受到的约束较小,较易获取信息资源,尤其是“新浪头条新闻”的值仅为0.082,说明该舆情传播网络中行动者充当较多节点之间的“桥”,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不易被其他行动者控制。从有效性来看,图中大多数行动者值接近或等于1,说明有效规模和实际规模较接近。结构洞测度分析结果与上文核心—边缘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充分证明他们是该舆情传播网络中的核心团体。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分别从整体网结构、内部子结构及个体网结构3个方面进行定量的测度分析,在从本质上揭示其传播的拓扑结构与演变规律的同时,提出针对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控制建议。最后,分别从公众、政府和媒体3个主体方面提出引导建议,具体如下。
3.1 结 论
3.1.1 整体网分析结果的视角
从整体网分析结果的视角来看,①样本“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整体网络完备性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该结果,不仅由于该舆情传播网络规模较大,还由于网络中处于边缘的产生弱连接关系的行动者较多,信息和观点在传向边缘行动者的过程中,发生流失或中断,从而影响到整体网络的密度。②从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势进行“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心性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新浪头条新闻拥有最大的影响其它行动者的权力,信息交互和掌控能力最强,处于“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中心位置,社会地位最高。李开复、Fenng、何兵、魏则西、人民日报等行动者在“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同时,该整体网络集中趋势不明显,整体网络完备性较低,缺少趋于中心的关键节点。
3.1.2 内部子结构分析结果的视角
从内部子结构分析结果的视角来看,通过n-派系分析发现,各子群中有些活跃成员同时隶属于多个团体,行动者之间有重叠,如魏则西、北村、财经网、何兵、封面新闻、米家那个山等,他们活跃于多个小团体中,扩大了“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起到了舆情传播的中间和桥梁作用。通过k-核分析可知,当k取值4或3时,网络中的小团体联系最紧密,其在舆情传播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大量信息,处于核心位置,对于该事件舆情的传播途径起着关键性作用。
3.1.3 个体网分析结果的视角
从个体网结构洞测度结果来看,样本“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中,存在诸多具有“信息利益”和“控制信息”的意见领袖,且处于结构洞的位置,扮演着信息生产、传播以及接收等多重角色,如新浪头条新闻、李开复、Feng、魏则西、何兵、新浪视频、人民日报等,他们是最受关注的中间人,是舆情传播的核心扩散者,具有舆论导向控制作用,影响着舆情传播的发展方向。
3.2 控制建议
3.2.1 发挥处于核心地位意见领袖的作用
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应以合适的时间来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并引入意见领袖者,正如本文分析发现,中心性较高、4-核分析得到的关键核心行动者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同时也较容易控制舆情传播,这些行动者可称为舆情传播网络中的意见领袖。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形成的舆情进行干扰和引导,改变意见领袖对舆情的转发、评论等互动关系,遏制负面舆论的扩散,减少谣言的传播,推进正面舆论发展。
3.2.2 挖掘具有桥梁作用的网络行动者
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在两群体之间起到桥梁和经纪人作用的网络行动者不容忽视。基于“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点度中心性较高的行动者或经n-派系分析发现某些处于多个派系的行动者,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沟通、交流潜力,应充分挖掘桥梁作用的行动者,以恰当方式将其聚集,形成桥梁群体,将真实、有效的消息传播至较为封闭的群体,从而传播正能量,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3.2.3 定位跟踪存在结构洞的网络行动者
样本“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中,存在诸多具有“信息利益”和“控制信息”的网络行动者,占据着最有优势的位置,掌握着该网络团体的话语权。通过这些处于结构洞的行动者,使信息快速、完整向外传播,以致其他节点及时有效获取信息,同时,发挥小规模网络优势,抑制消极舆情信息传播。因此,定位跟踪这些行动者,有助于从源头把控舆情导向,获取掌控舆情的主动权。
3.3 引导建议
3.3.1 公众引导建议
1)采取多种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净化网络环境、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前提手段,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不仅应提升网民的社会责任感,还应强调加强自律行为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从而提升网民辨别谣言能力。
2)增强网民的舆论自律。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就必须对网民参与公共讨论加以约束。不仅强调法律层面的约束,同时网民也应守住道德标准下自觉规范的底线。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互动,不轻信流言蜚语,其评论应当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不发布虚假信息,杜绝侵犯公共利益。
3)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发声引导舆论。“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2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绝大多数是具有话语影响力,和有相当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或文化资本的精英[21]。当前,移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大规模形成,在传播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提出指导性见解,通过其追随者的传播,形成了广泛舆论的“二级传播”模式[22],影响着网民认知,使其亦步亦趋。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引导过程中,应抓住网民从众心态,积极选择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立舆论,孤立过激舆论。
3.3.2 政府引导建议
1)设置舆情监测机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背后的民意才能更好的进行应对。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突发性、迅速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加大了对其监测的难度,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通过所监测得到的数据和调查结果了解民意,并通过海量数据地补充、印证、分析和鉴别,及时对危机进行预警。
2)制定舆情传播应急预案。《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应急预案是政府实行危机监测工作的特别准备,是经一定程序制定的应急管理总体方案[23]。针对其诱因复杂化、内容复杂性、非理性特点,制定的预案要符合其演变规律,具备科学性,保证预案在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发挥作用;针对其传播主体多元化特点,预案应从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形成一个严密体系,使政府各部门和组织有机联动,形成最佳组合,以最好方式解决事件矛盾,促进舆情尽快消解;针对其传播特点,预案应具有动态性,随其性质、阶段、场所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其超预定方向发展,并最终转化为政府工作的促进因素。
3)加强舆情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具有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等功能,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防火墙”、“减震阀”和“稳压器”,是政府引导群众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渠道[24]。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应坚持的原则是:坦诚布公,将掌握的所有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发布,争取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具体来说应做到:①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抢占新媒体平台,准确发布消息,及时安抚受众的情绪,力争将风险化解至最小。②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将该机制作为落实政府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必要时进行官方新闻发布,表明政府积极处理事件,主动与民众交流,掌控舆论引导主动权。③提升政府使用新媒体技能,避免“瓦釜效应”。政府人员在抢占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要加认识和使用新媒体,了解其传播特点和规律,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但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政府人员需警惕“瓦釜效应”。屈原言“黄钟奈何毁弃,瓦釜居然雷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某些网民往往炮制肤浅、偏执、虚假的议题,该类议题受到小众追捧、蒙蔽网民双眼,甚至致使网站失察,在新媒体平台广泛扩散谣言,最终导致了大众轻信盲从。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网民举报受理制度等措施来加强监督。
3.3.3 媒体引导建议
1)了解和把握基本规律。媒体要对其进行引导,那么就必须掌握其基本规律,把握舆情的矛盾关系,以便对各个环节的问题进行有效调节。主流媒体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隐藏的主流与支流、顺流与逆流、显流与潜流、常流与变流的4对矛盾关系[25],为舆情引导提供保证。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伤害,导向是舆论传播和调控的关键,媒体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以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全面考虑国家和人民利益,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3)巧妙设置议程,引导网络舆论。议程设置是媒体引导舆情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议程设置可以使舆情理性化。突发事件发生后引爆舆论焦点,舆情既聚焦于核心事实,又会随事件进展和信息披露出现议题的转移和发散。期间,媒体充分发挥议题设置作用,赋予各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进一步采取的相应行动。媒体通过巧妙的议程设置,不仅可以避开突发事件个案的“舆论审判”,又能够实现行动动员,将“言论”转化为“行为”,把受众关注点吸引到为如何防止突发事件建言献策方面来,使媒体充分发挥组织、沟通、协调、动员、调配等功能,促进危机解决。
4)担当政府与公众沟通桥梁,突出正面舆论引导。由于突发事件没有国家、民族、部门的界限,在短时间内,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控制处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及时传达党和政府应对举措、体现党的主张[26],宣传正面典型、倡导全社会建立互信机制,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反映群众呼声,努力扮演好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新闻媒体除真实、快速报道事件外,也应承担起正面引导之责。引导者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如果正能量传播受限,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造成谣言扩散。故要真实、准确、及时公开信息,稳定人心、坚定公众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2016-01-22.
[2]武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
[3]强韶华,吴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仿真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6):71-78.
[4]朱国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48.
[5]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谢科范,赵,陈刚,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82-486.
[7]苏陈朋,韩传峰.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演化机理研究——以2008年桂林冰雪灾害为例[J].软科学,2014,(8):107-111.
[8]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19.
[9]甘丹.博客世界交流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0]MAYHEW B H,LEVINGER R L.Size and the Density of Interaction in Human Aggreg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2(1):86-110.
[11]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8.
[12]Linton C.Freeman.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9,(1):215-239.
[13]Ma W,Zeng A P.The Connectivity Structure,Giant Strong Component and Centrality of Metabolic Networks[J].Bioinformatics,2003,19(11):1423-1430.
[14]Wasserman,S.,& Faust,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249.
[15]谷斌,黄家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4,(1):3-7.
[16]康伟.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以“7·23动车事故”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2,(3):101-111.
[17](美)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
[18]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20.
[19]吴素春,聂鸣.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网络特征研究——以武汉市论文合著数据为例[J].情报杂志,2013,(1):111-117.
[20]张小明.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J].新视野,2013,(4):55-58.
[21]韩苗苗.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对策——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6,(2):7-8.
[22]朱国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207.
[23]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43.
[24]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242.
[25]王静.信息标准化管理中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建模与协调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6,(1):135-140.
[26]张玉亮,路瑶.协商民主视野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反思及创新对策[J].现代情报,2015,(7):19-23.
(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