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为何“一言不合就跳舞”?
2024-03-13马剑
马剑
与国内广场舞大妈们每天定时定点跳舞不同,印度人似乎会在不经意间忽然舞动起来——就像宝莱坞电影那样。音乐是打开印度人跳舞的开关,会瞬间激活他们的艺术细胞。
印度人如此热爱歌舞,与当地的传统宗教息息相关。印度教是该国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印度教中重要的神湿婆算得上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也被印度人尊称为“舞神”。据说,湿婆会跳108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
湿婆欢乐时跳舞,悲哀时也跳舞,它的舞蹈既代表灭亡也象征重生。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不会跳舞,估计都不好意思去神庙里拜见湿婆。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印度教徒开始通过舞蹈,用表情、手势、身体传达对宗教的理解,并以此表达对神的敬意。这种宗教习俗渐渐发展到世俗生活中,人们开始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印度撞见几次大家忽然翩翩起舞的场面,我忽然联想到了宝莱坞电影——无数国人都戏谑其为“一言不合就开跳”。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喜剧、悬疑、凶杀、枪战……唱歌跳舞都是标配。哪怕和剧情毫不搭调,导演也会硬插进来一段,让人猝不及防。
印度电影为什么这么爱拍摄跳舞呢?除了印度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就爱跳舞外,还有更多原因。
首先,印度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文盲率同样可观,有统计说,印度女性文盲率超过30%,男性为20%。如此庞大的文盲人口,观影的門槛就成了问题,但凡情节稍微复杂些,很多人就会在理解上遇到挑战。
印度还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电影中的对白。所以一部电影要想在印度赚钱,就必须把文化水平不高,且说不同语言的观众同时吸引进电影院。
歌舞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歌舞可以打通文化和语言的隔阂,这就好比很多人不懂英语和美国文化,但还是很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就这样,印度各族观众在电影热闹欢快的歌舞氛围中,完成了一次集体的视听享受。开心就行,至于电影讲的是什么,根本不会有人在乎。
除了电影制作方的市场策略考量,印度老百姓也认为歌舞片的性价比更高。印度人普遍收入一般,我问当地人,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只有人民币五六百元,而一张电影票的价格,特别是档次低一些的电影院,只有人民币七八元。可以说,看电影是最便宜的娱乐活动之一。观众为了赚回票价,通常会用两个标准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电影的时间是否够长;歌舞多不多。
我发现印度电影很少有一个多小时的,基本上都是两个小时起步,三个多小时也很正常。对于电影制作公司来说,长影片意味着更多成本,为了节流,最讨巧也最偷工减料的办法就是增加更多的歌舞情节。歌舞节省了制作方成本,还让观众感到满意,可谓皆大欢喜。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来解释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不过我觉得可能不太靠谱,那就是歌舞片段是为了让观众有时间可以上厕所。不过以我在印度电影院的经历来看,越是有歌舞情节,观众们看得越是起劲,甚至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跟着一起跳,反倒是冗长的情节成了“尿点”。
如今印度歌舞已经成了印度电影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印度的文化符号。仅凭这一点,人们就不得不佩服电影的神奇。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