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地区“非遗”音乐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2024-03-13任小芳徐跃东
任小芳 徐跃东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丰富多彩,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一代一代从过去传到现在,成为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润疆大背景下,新疆偏远地区“非遗”音乐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文通过对新疆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在当代的传承现状进行走访调研,提出传承发展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克州“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一、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简述
(一)《玛纳斯》说唱
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大,色彩瑰丽的巨制,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史诗《玛纳斯》口耳相传,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为从古流传至今的活态口头史诗,是我国优秀史诗的范例。史诗描写了柯尔克孜民族的迁徙,柯尔克孜民族与其他部落、民族之间的往来与关系,展现出一幅古朴、壮美、多姿多彩的古代柯尔克孜社会生活的画面。史诗歌颂了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带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争取自由幸福的故事,彰显了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玛纳斯》结合了民间诗歌的说、唱、诵的特点,具有戏剧的矛盾冲突性,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文学作品。通过民间艺人“玛纳斯齐”语言流畅、韵律和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表演将声、乐、情融为一体,以诗言志,以歌咏言,以声传情,用丰富的音调演唱,以精简、幽默的诗歌语言,深情并茂的表演,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传递给听众。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库姆孜弹唱
只要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库姆孜的琴声,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当婴儿出生时人们弹着库姆孜,唱着“祝诞歌”“摇篮曲”表示祝贺,人们结婚时弹着库姆孜唱着“婚礼歌”为新人表示祝福,老人去世时人们弹着库姆孜唱着“葬礼歌”告慰亡灵,可以说柯尔克孜人的一生都有库姆孜相伴,从某种意义上说,库姆孜就是柯尔克孜人民的标志。
库姆孜是一种三弦弹拨乐器,由共鸣箱、琴杆、琴头组成,面宽约20厘米,面长约50厘米,头部呈梨形扁平状,琴杆细长,琴头调音处由3个木制旋钮镶嵌,琴身共鸣箱一般用松木、杏木制作。库姆孜的表演方式也是多姿多彩,有独奏、对奏、合奏,也可以为歌唱伴奏如库姆孜弹唱,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或自弹自唱。好的乐手可以弹出各种优美的琴声,可以表现万马奔腾的场面,也可以表现高山流水的宁静,可以弹出劳动生产场景,也可以弹出欢快舞蹈的喜庆,库姆孜在乐手们的高超技艺下可以发出急如马蹄、狂风暴雨的声响,感染力极强。它和史诗《玛纳斯》一样已成为柯尔克孜民族的瑰宝。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加入到库姆孜奇的队伍。
二、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传承现状调查
新疆第三次工作会议以后,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克州更加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些重要节日的现场都要表演民间音乐,通过演出让更多的群众和游客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通过对非遗音乐传承与保护做了实地调研,并提出参考意见。
(一)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最基础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也有师徒形式的传承。2022年7月,笔者来到克州阿合奇县调研,阿合奇县被誉为“中国玛纳斯之乡”“中国库姆孜之乡”,丰富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柯尔克孜人民的智慧。阿合奇县是我国史诗《玛纳斯》重要流传地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间口头文化的蕴藏,20世纪涌现出我国最著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在他老人家的带动下,阿合奇县现已拥有了一支老、中、青、少四代史诗歌手队伍,此次调研我们拜访了他的徒弟苏云都克·哈热。
苏云都克·哈热,柯尔克孜族,1981年5月7日出生于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阿合塔拉村,从十岁开始跟随居素普·玛玛依大师学习演唱《玛纳斯》。调研时了解到,他自幼受奶奶的影响喜欢上《玛纳斯》,在年輕的时候有一次放羊,由于太过于投入学习玛纳斯,结果羊什么时候丢了都不知道,在路上也是边走边背玛纳斯,这种如痴如狂的状态让别人以为他中邪了、疯了。在史诗传承方面他尽所能做出应有的贡献。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非遗活动,平时乡亲们的一些婚礼或生孩子等风俗还会邀请他去演唱《玛纳斯》。工作劳动之余他也会带几个徒弟教唱《玛纳斯》,年龄最大的已经在喀什大学读书,寒暑假会见面探讨学习,他的孩子现在10岁,他也会教孩子演唱《玛纳斯》,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学《玛纳斯》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他最感到遗憾的事情。他在《玛纳斯》史诗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多次受到政府的奖励。
我们在阿图什歌舞团调研时正巧遇到从阿克陶前来培训的库姆孜艺人多斯巴依·西尔达克,他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库姆孜艺人,从小就对库姆孜艺术耳濡目染和库姆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库姆孜艺术家,全家几代人都会弹奏库姆孜。这几年许多库姆孜老艺人相继病逝,导致库姆孜特有的一些演奏技巧失传,这成了多斯巴依的心病,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将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艺术传承下去。他经过多年演奏经验的积累,专门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并教给他的学生,他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并在省级及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他通常演出《汤布布勒》《呐思以卡特》《依巴热题》等曲目,当天他还给我们表演了库姆孜独奏曲《依把热题》,演奏时他将琴体斜置于胸前,右手上下扫弦行如流水、勾挑技术使音色更加清晰、明亮,左手也是充分运用揉弦、滑音等技巧使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娴熟的演奏技巧,迎来阵阵的掌声。民间还有很多优秀的艺人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二)政府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明确并不断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各县市地方性法规对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政府利用文化广场文旅结合,举办旅游节等形式,采取各种措施推介、宣传非遗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尤其重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当代价值,在各族艺术家的努力下,不断拓展新的表演形态,根据《玛纳斯》唱本改编的舞剧、歌剧、雕塑、绘画等现代化艺术形式不断呈现。
2023年2月24日,克州举行第二届“居素普·玛玛依”杯《玛纳斯》演唱比赛,来自三县一市的20位“玛纳斯齐”倾情演唱《玛纳斯》史诗中各章节内容,为各族群众献上精神文化大餐。2023年2月27日歌舞剧《玛纳斯》在新疆克州文化中心上演,此次汇演中《玛纳斯》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融入了库姆孜、奥兹库姆孜等多种民族乐器和柯尔克孜族民间舞蹈,演唱加入了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最终形成歌舞兼得、叙事抒情结合的表演形态,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2023年7月13日,在乌恰体育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同台汇演,向世人展示民族史诗的独特魅力[2]。一直以来,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州出台了多项举措让非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困境
(一)社会受众较窄,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人重视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稀缺的柯尔克孜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人主要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内,他们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大力推广民族文化,但传承人的宣传力度还不足,普通人了解传承人的渠道较少,网络对传承人的介绍也较少,这就导致有兴趣了解此文化的人很难找到适合的传承人,这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较大的约束性。听众是“非遗”音乐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手机新一代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静下心来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柯尔克孜族年轻人学习民间音乐的劲头越来越弱,通过此次调研有些玛纳斯齐的孩子都不愿意听父亲演唱《玛纳斯》,或者只是表面肤浅的看玛纳斯齐的动作有多奇怪。民间表演若要登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欣赏,需要进行整理、编排、再加工,对于现在丰富的媒体手段,《玛纳斯》演唱似乎过于单调,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更应该在青年人中积极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传,增强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地方高校传承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对“非遗”音乐类项目做了一些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文艺汇演中加入“非遗”歌舞类节目,请传承人进学校授课,师生走出校园参与非遗的调研、实践等对“非遗”传承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等系统化工作还不够,“非遗”音乐项目在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随意,不够系统化。请艺人进校园容易,但走出去实地调研工作还有待加强。
(三)创新形式过于单一,交叉学科创新力度不够。
当今时代,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作为传播媒体使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非遗文化比以前师徒口传心授的形式有所发展,文旅结合使非遗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表演形式过于单一,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不够,研究方法还有待加强。
四、传承发展的策略
(一)保护传承人,创建优良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的保护是关键。政府在逢年过节或民俗活动中让传承人登上舞台为民众表演,这样不但让传承人感受到政府的重视而且对非遗有较好传承,政府对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有助于激发传承人对“非遗”音乐传承的热情。不断完善保护传承人的制度,让传承人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代表性传承人和一般性传承人要有区别,不断完善更替制度,细化传承人权责,强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热情。
(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传承作用
地方高校在保护与传承“非遗”音乐方面地位重要,责任重大。高校人才辈出,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需要打通学科壁垒,让知行合一,让多专业人才参与到“非遗”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中。如史诗《玛纳斯》以说唱形式讲述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入侵的历史故事,既有音乐舞蹈元素,又有文学价值,又有美术画面感,只有让多专业人才融合到一起才能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作品。“非遗”音乐传承在高校多学科的融合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课题,还需要高校人才不断思考和钻研。非遗进校园让“非遗”音乐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从课内到课外,贯穿校园生活。组建学生社团形成传承社群,社团成员亲身参与进来,了解“非遗”文化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及表演形式,使青年一代更好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三)创新表演形式,增加传播力度
传统非遗音乐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艺术的再加工再創作。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精彩之处,但凡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再创作,在舞台上把艺术的精华浓缩保持原来的风貌,加入舞台的设置让舞台更加艺术性、观赏性,这样既保护了传统的演唱模式又加入现代科技手段,并驾齐驱的艺术表现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里。例如在《玛纳斯》表演中使用柯尔克孜语,大众听不懂语言,就不能理解演唱者表达的意思,舞台表演中加入翻译,并配合情景剧的表演,让人们一目了然理解演唱内容,增加史诗《玛纳斯》的受众面。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来丰富创新形式,美术、文学、艺术形式的相结合,让表演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创新表演形式还需要更多文艺工作者不断的钻研和探索。
(四)科学建档使数据库建设更加完善
数据库建设有储存数量大,方便检索,安全共享等优点,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让公众快速了解传承人的基本情况,直观展示传承人的表演技艺,让“非遗”音乐项目更加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有些“非遗”音乐没有谱例的呈现,要靠艺人们口头即兴的演唱或演奏,如《玛纳斯》说唱需要艺人长期积累的程式化语言功底、表达技巧,运用多变的调式、旋律、节奏的起伏,还有激情澎湃的手势动作来表现,“库姆孜”艺人也是通过即兴演奏方式而呈现高超的演奏技巧,如今有些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已经步入老龄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做好收集,将是很大的损失,电子数据库的建立,更是刻不容缓。
结语:少数民族“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有力的支撑,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研究价值,在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才能做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本文系喀什大学校级课题《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艺术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生成》[项目编号(2022)1760]的阶段性成果;新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2022年课题《新疆柯尔克孜族非遗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KDJDC22009)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马惠敏:《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库姆孜的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37-40页。
[2]袁彦伯、冯洋:《本质、多元与发展——音乐类“非遗”传承和保护耦合性研究》,《音乐生活》2022年第9期,第18-22页。
任小芳 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徐跃东 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