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治疗胆石病经验
2024-03-13方金凤高婧陈宝国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0
★ 方金凤 高婧 陈宝国(.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330000)
胆石病包括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等,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我国胆石病的发病率高达10%[1]。翟润[2]观察1 743 例胆石病患者,发现其主要与饮食结构异常、作息不规律、工作环境影响及慢性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过度肥胖)等有关。胆石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上腹部绞痛,其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骨,并伴有纳差、厌油腻等症状,且多在夜间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上可通过B 超或CT 检查确诊,及时发现、治疗胆石病以及预防其复发尤为重要。
陈宝国教授为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西省名中医,师从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40 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病,以及运用中医经典治疗各种杂病。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系、胆系结石,运用排石、溶石、碎石、取石、防石、安石“六位一体”疗法治疗结石疾病。笔者通过临证侍诊学习,深感其对胆石病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特将其治疗胆石病经验介绍如下。
1 通降气机治其要
胆石病的病位主要在胆,其发病与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最为相关,与脾胃、大小肠等纳运失调亦有关系。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与肝相表里,禀肝之余气,生理上贮藏与排泄胆汁、助脾运化,以通降为顺,以中清为明。《医学见能》言:“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其为病则胆汁疏泄失常、不得顺降,失其轻清之态,停聚为坚结之物,故治疗上以恢复其通降之性为要。
胆石病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静止期,皆有气机不畅之病机。静止期多侧重于胆石的形成,或因肝气郁滞,或因湿热阻滞,或阳气无力推动胆汁运行,或阴虚内热瘀滞,使得胆腑通降失常,胆液淤滞,日久煎熬成石。急性发作期侧重于胆石的排泄障碍,胆石梗阻胆管,致胆管痉挛,加重气机阻滞,胆液淤积更甚,甚至影响全身气机造成临床急症[3]。故陈教授治疗胆石病注重调畅气机,以通降为顺,临床上多用四逆散、大柴胡汤、金铃子散等加减以疏理气机。其方药中的柴胡入肝胆经,可升发阳气,疏泄肝胆之气;配伍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合用,正合“肝体阴而用阳”,肝和则胆腑气机顺达,胆液疏泄有度;佐以枳实降气,与柴胡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效,以复胆腑顺降之性。疼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清肝胆郁热、疏肝胆气机而痛自止。
2 清利湿热治其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胆石病的发生与湿热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肥甘厚腻、烟酒无度、脾虚不运等,皆可酿生湿热,蕴结肝胆,日久煎熬成痰成石,尤其处于急性发作伴有感染时的湿热之象更明显。此类患者多见口苦口黏,口气较重,平素喜食荤菜,大便干或黏,小便黄,并伴有上腹疼痛,嗳气频作,脘腹胀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陈宝国教授治胆结石注重清利湿热,不仅利于溶解胆石,亦可防其复发,常用茵陈蒿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之证,其病机也与胆石病的发生契合。方中瓜蒌涤痰清热,舒畅胸腹气机;半夏辛温化痰燥湿,又可降逆消痞;黄连清中焦实热,引药于肝胆,与半夏合用又可辛开苦降[4]。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方中的茵陈清利肝胆湿热;栀子清泻三焦实热;酒大黄可导湿热从大便出,若大便秘结甚者,可改用生大黄调畅大肠气机,大便通利可使胆液排出通畅,对控制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有重要意义。诸药合用可达清利湿热、通畅气机之效。
3 酸甘止痉且溶石
胆结石患者80%~90%是胆固醇结石。因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久之凝结成石。陈教授善于运用酸甘药物利胆化石。酸入肝,甘能缓,酸甘配伍一方面可养肝阴、从肝性,以恢复肝正常的产生、排泄胆液功能,保证胆液的中清之性,从而减少胆石形成;另一方面缓肝急,柔肝以缓解胆石病急性发作期胆管痉挛,减少急性并发症的产生,多用山楂、乌梅、甘草、白芍等药物。乌梅、山楂中含有多种有机酸类,可促进消化酶的分泌,降解胆固醇;亦可促进胆囊收缩、分泌胆汁,通过增加胆汁量而促进结石的排出[5]。
4 化瘀通络止其痛
胆石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静止期常有右侧胁肋部隐痛、胀痛、闷痛等,急性发作期常有胁肋部绞痛并放射至右侧肩胛区,这与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密切相关。其瘀血形成的机制复杂而多变,有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等,日久皆可致瘀,急性发作时,胆石损伤组织血络亦可使气血发生急性凝结。故陈教授治疗胆石病多在辨证的同时,运用活血化瘀通经络之药,如气滞所致者,用郁金、延胡索、威灵仙、川楝子等行气活血通络;湿热所致者,以蒲黄、滑石、泽兰、金钱草等利湿活血通络;阴虚所致者,以生地、茜草、玄参、赤芍等养阴活血通络;阳虚所致者,以吴茱萸、当归、肉桂、干姜等温阳活血通络;急性发作时气滞湿热瘀阻,又与多种功效的化瘀通络药相配伍。现代研究发现,此类中药具有促进胆石溶解、增加胆汁分泌、扩张痉挛胆管及显著镇痛的作用[6]。
5 温阳化气治其本
肝胆湿热蕴结,久之凝结成石已被医者认可。然湿亦有寒化之象,其本质为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记载,张景岳注解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上腹部隐痛或闷胀感,喜温不喜凉,厌油腻、嗳气、口不渴,平素怕冷,小便清,大便偏溏,舌淡暗、多伴有齿痕,苔白,脉沉弦为主,B 超检查可发现结石。
陈宝国教授认为,胆石病静止期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兼寒湿凝结。素体阳虚,内生寒湿,阳气不得温运、推动及气化,胆液失其正常的生成、贮存、排泄之能,阴寒之气在体内积聚而成石。故治疗上予温阳化气以助扶正,最终恢复少阳春生之气,从根本上解决结石形成的原因。《伤寒论》指出:“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7]故辨证用药时,如寒湿凝聚者多运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中的附子性善走,具有温阳化气、舒展气机、利胆排石之效,药量一般为5~6 g,寒较重者可加至10 g[8];大黄可通腑利胆,与附子合用制性存用,可解寒湿所致的胆石病。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可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平滑肌,通利胆道[9]。如中阳虚者,亦可用附子理中汤之类。
6 病案举隅
患者陈某,男,66 岁,2021 年11 月1 日初诊。患者10 年前因胆囊多发结石,伴反复上腹部疼痛而行胆囊切除手术。2 年前又因上腹部不适,于医院检查腹部彩超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17 mm×8 mm)并扩张(15 mm);肝右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求中医治疗,特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状:右上腹闷胀痛3 d,口苦口干,纳差,大便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胆石病 (急性发作期),肝胆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疏肝利胆。处方:瓜蒌20 g,黄连5 g,法半夏10 g,枳壳10 g,茵陈15 g,酒大黄6 g,金钱草30 g,赶黄草5 g,乌梅30 g,山楂15 g,白马骨15 g,威灵仙15 g,鸡血藤30 g,桑枝10 g,党参15 g,红曲6 g,鸡内金20 g,北沙参15 g,甘草6 g。10 剂,水煎服,日1 剂,分2 次服。
2021 年11 月10 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口苦、口干改善,舌质红,苔黄微腻。效不更方,守方10剂。
2021 年11 月22 日三诊:患者服药期间未发腹痛,偶有口苦口干,纳食较前改善,大便2 日1 次、质偏干。守方10剂。嘱患者服完药后复查腹部彩超。
2021 年12 月10 日四诊:查腹部彩超示“肝囊肿,肝内钙化灶,胆总管结石(13.4 mm×8 mm)并扩张(13.9 mm)”。患者目前无明显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脉滑。上方略减清热利湿药味,加黑附片5 g。20 剂。
2022 年1 月10 日五诊:复查彩超示“胆总管结石(12 mm×12 mm),肝内胆管扩张(7 mm)”。嘱患者继续服药,守上方加赤芍30g,改黑附片10 g。15 剂。嘱患者若无不适,可续方15 剂。
2022 年2 月18 日六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精神更佳,胃口改善。继续守方15 剂。
2022 年3 月7 日七诊:查腹部彩超示“肝囊肿,肝内钙化灶;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6 mm,未见胆总管结石”。患者担心检查有误,于外院复查腹部彩超,确实未见胆总管结石。
按:胆结石的治疗周期较长,急性期和静止期治疗方案有一定差别。此患者就诊时病在急性发作期,通过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酸甘止痉等治法起到利胆、抗炎、解痉、止痛等作用;静止期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配合温阳化气以促进胆汁排泄、胆石溶解和胆囊功能的恢复,对胆结石的复发有一定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