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3-12西北政法大学阎静婷

办公室业务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协同

文/西北政法大学 阎静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则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推行课程思政,就是要对高校各学科领域、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能力进行深度发掘,激活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掘、整合、运用好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形成基于课程思政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逻辑关联

(一)是推进“三全育人”的客观需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落实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能力强、品德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可以激活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推动构建广覆盖、全渗透的“大思政”格局,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得到浸润。

(二)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育人育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渐凸显,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愈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也在发生转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抓好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主渠道,也应对其他非思政类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挖掘、整理和运用好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衡量高校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只有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兼备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多元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等寓于各学科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这是高校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使命的应有之义,也是培育全面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不足。1.“课程”与“思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孤岛效应”。在当今高校教师中,一些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专门工作任务,与其他课程无关,尤其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通常片面追求专业学科知识的中立、客观,注重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目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课程”和“思政”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缺乏有机链接,相互孤立,形成了“孤岛效应”。2.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构建多元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主力军。“三全育人”明确了全员育人的要求,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都承担着课程教育主体责任,除了完成教授知识的任务外,还要担负起育人责任。一些专业课教师只关注自身专业能力发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深,教学设计局限于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挖掘、运用好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忽视了对自身德育能力的建设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此外,由于非思政课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导致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协同机制不健全。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步骤等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确保一门课程达到教学既定目标的重要环节[3]。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能力素养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课堂教学效果。高校各类课程多是依托本学科或专业组建的教研室来开展课程设计等教学研究工作,虽然确保了教学设计的专业性,但不利于基于多元课程的教学设计协同机制的构建。2.课程思政建设与协同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通常会将师德师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教学成效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往往被忽略,一些高校甚至未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考核评价指标。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支撑,协同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未能有机结合,专业课教师主动融入协同育人大格局的热情得不到有效激发,既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不利于构建基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课程”与“思政”融合不深。1.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通过随机查阅我国部分高校在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一些高校也明确在培养方案中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意见或措施[4]。但仍有一些高校无论是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还是在具体院系的培养方案中,都未专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相关意见或措施,缺乏顶层设计的支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和“思政”的“两张皮”现象。2.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不够。课程思政是以各门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对专业课中蕴涵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结合各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特点及学科方法论等加以运用,以达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学目的。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将思政元素和课程教学拼凑在一起,导致思政元素和专业教学“硬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方式“表面化”现象仍然存在。

三、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和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

(一)提升思想意识,强化能力建设。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消除“孤岛效应”。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要深刻认识到“课程”和“思政”相统一在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中的重大意义,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从制度机制上推动“课程”和“思政”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学科边界”,推动教学过程中的学科融合,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价值引领塑造同步推进。2.强化能力培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深刻认识到“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充分认识到二者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逻辑关联[5]。要重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学术志向”“专业伦理”“品德修养”“人格养成”六个维度科学开展教学设计,做到“教”和“育”相统一。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跨学科交流等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提升能力。

(二)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1.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协同机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教学设计。要打破现有各课程教研团队相对独立的教研模式,建立学科交叉参与、协同设计教学的教研机制,推动思政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加工和运用[6],使专业课程在开展思政教育上得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引导,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要建立不同学科课程协同育人对话机制,畅通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推动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流、共建、合作,强化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2.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与协同育人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可以有效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和协同育人的热情。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建立对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协同育人成效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成效评价体系相结合,表现出评价本身的人文性和多元性,更好地调动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工作热情;要突破传统结果量化评价模式,增加过程评价在考核中的权重,注重客观量化评价和主观效度评价相统一,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保证对课程思政建设和协同育人成效评价的全面性。

(三)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推动“思政”与“课程”有机融合。1.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新时代,高校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思政课程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来部署,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课程协同育人体系[7]。要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度提炼,从课程涉及的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对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在确保课程专业性的基础上,增加专业课程的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引领性,挖掘和发挥好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各学科门类、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从现实和历史、理论和实践、专业和思政的维度,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革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新时代,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推动“育才”和“育人”有机统一,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