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

2024-03-12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李燕

办公室业务 2024年2期
关键词:编研产教育人

文/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李燕

近年来,我国地方高职院校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攻坚,不断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这一过程中,科研档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科研档案是科研项目在立项论证、研究实施及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绩效评价、成果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1]。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档案地管理与利用,不仅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需求,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依托。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功能定位和特点,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开发、利用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科技价值、育人价值和服务社会价值的耦合发展。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和育人成果服务社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密切,成为推动地方生产力发布、解决地方就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科研项目的学科分类来看,自然学科类科研档案对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能减少许多企业在科研上的无端浪费;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科研档案则对当期企业管理、商业模式、文化创新等发明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资政作用。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增多、“订单式培养”广泛推广,这也无形间拉近了育人和科研的平台。一方面,科研为育人提供了更高平台;另一方面,育人则为科研提供了后备人才。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和科研团队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技术和知识财富。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社会经济价值,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优势,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资金利用效益,提高育人实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8.0%;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增长7.4%;占R&D经费比重为6.32%,下降0.1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比显著增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部分差距。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复杂,产教融合背景下横向项目较多,经费多来源于企业。相比于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更加注重成果的效益产出,这就给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科研档案作为最为直接的科技产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其开展深度的数据挖掘和整理,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实验和研究,进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档案也多用于育人工作,以教师为视角整理的科研档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属性,提高育人实效。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其他类型档案不同的是,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也要按照规范进行,但在内容上没有特定规律,虽可归为某一类型,但常出现新事件和新活动,并且随着科研项目的创新灵活改变信息组织形式。因此其对档案收集、管理与利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档案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当下,“新技术”遇到“新任务”时,更要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灵活调整档案管理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为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功能定位

(一)角色定位。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角色的重新定位,直接关系着科研档案如何服务高职院校育人和地方产业发展。从科研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来看,产教融合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处于政府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育人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履行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传播与服务职能,在顶层设计、协同合作、底层执行等全环节发挥不可替代的纽带和链接作用[2]。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室的角色定位较为局限,大多都面向校内师生,利用内容主要是凭证类档案,多元价值发挥不足。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发挥优势资源,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做好管理与服务,特别是对于规模大、项目多的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工作更多地以业务和个人来开展而不是仅依托部门,仅通过一个服务中心来应对个性化的科研档案收集与利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科研档案建设与产教融合的跟进发展,将部分档案收集与利用职能下放到基层教学单位、产业研究院也成为科研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社会服务定位。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应树立“大服务”理念,凸显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纵观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历史,其发展壮大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科研水平、服务社会水平所决定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科研档案服务社会起步早,发展较为完备。我国国家档案局、科技部早在1987年就发布实施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其中对科研档案的主体责任、归档范围、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规定,为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提供指导。但与高校的快速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相比,科研档案相关管理规定明显滞后。2020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对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进行了完善,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应当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开放利用机制,促进科研档案信息共享”[3]。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重科研档案服务社会的价值作用,但距离服务产教融合全过程、服务全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进一步凸显,这也要求了科研档案相关处置部门应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树立“大服务”理念,将服务社会作为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4]。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举措

(一)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关于科研档案的馆藏建设要围绕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引领相关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社会渠道,丰富社会化服务内容。首先,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基础,凝练区位优势,在工业经济、文化经济、数字经济等区域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产学研项目、特色校企合作项目等,加强对这部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与利用,最大限度扩充科研档案信息储备[5]。实践层面,从学校顶层设计的角度,将档案收集融入产教融合的全过程管理,对于重大项目,应设有专任或兼任档案员负责科研档案信息收集,定期归档上报。通过各类型科研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的汇总、分类,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资源,为学校育人、区域发展提供准确、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其次,高职院校应进一步落实档案收集的主体责任,细化科研档案内容。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档案既要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要服务于学校育人,对此,一方面应推动教学档案、学生档案、实践档案与科研档案的互联互通,就产教融合而言,科研档案的管理责任不仅仅是学校的科学技术处或社会科学处,还有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学院、行政部门、教辅部门、研究中心等承担单位或参加单位。另一方面细化科研档案的内容,在原有的综合管理、立项论证、研究实验、推广应用等种类的基础上,加入教育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过程等档案。要因地制宜调整归档范围,比如,未申报成功的课题项目也可适时纳入归档范畴,为后期科研提升提供经验启示。

(二)加强档案资源开发,面向产教融合开展专题档案编研。科研档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其管理与利用不仅能够对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为最大化地发挥科研档案价值,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档案的定位和功能,将科研档案中承载的潜在科技生产力转化成为用于育人和现实生产的资源。这种潜在价值不能通过简单地整理、分类和归档实现,而是要进行专题编研,规范化、系统化地提炼科研档案的核心价值。第一,在编研选题上要凸显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态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利用属性。科研档案专题编研的目的在于“利用”,选题上应紧紧围绕该目标,依据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学生的基本需求编制实用性强的成果。同时,充分考虑到本校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育人模式,从产教融合各方联合征集选题;注意编研选题的前瞻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为地方输送人才的职能更加凸显,与地方市场和企业密切相关。因此应做好长远规划,优先编制地方市场和企业紧缺的,能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选题。前沿性的选题要着眼于市场发展变化,按照市场规律要求预测编研方向,实现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服务性与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主体要求。第二,在档案价值开发上,要在开放上突出深度、力度和温度,展现科研档案编研的专题性、专业性。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汇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组建动态编研小组,编研任务随项目而动,与产教融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开展2~3次专题编研,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节约专项投入。育人方面的专题编研要立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突出对育人成效的过程性评价。

(三)构建面向产教融合的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机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边界具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具有一般科研档案的专业型和学术型,其参与利用主体较为明确,基本上依托横向和纵向项目开展。而产教融合背景下,参与主体涵盖了学校、教师、教管部门、科研部门和企业等,在知识需求和内容需求方面也较为复杂,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特别是人才流动、会展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培训学习等,相关知识会发生流入和流出,既有系统化的科研档案,也有产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化、非系统化的有价值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构建面向产教融合的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机制,推动科研档案的有序流动和高效管理。1.档案收集协同化。高校职能部门众多,参与档案管理人员身份多元,为实现多主体的有效协同,应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归档计划,并定期对各部门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资源进行整理和移交。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分散化、个性化的科研档案资源,应制定统一的归档标准与整理规范,促进档案收集、移交、利用、共享的高效化。2.档案价值协同化。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促进科研档案的优化配置,比如,与行业协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通过座谈会、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科研档案服务能力。要创新形式,定期举办展览或培训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强个性化档案服务,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提升服务的针对性,更精准地服务科研工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更好地为师生和社会大众服务。如针对使用频率较高的鉴定结项审批书、结项证书和获奖证书,可探索线上办理、线下自取的自助利用模式。要加强形式创新,利用校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积极宣传编研成果,同时坚持借船出海,利用上级服务平台,扩大科研档案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促进科研成果创新性转化,真正发挥档案赋能作用。

猜你喜欢

编研产教育人
《山东档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档案编研在地铁文化中的应用
房地产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及其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