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家训,造就千年“学霸家族”
2024-03-12牧龙闲人
牧龙闲人
一
2021 年, 当《钱氏家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引发了不少质疑。但当这部家训背后的家族浮出水面后,一切质疑声都销声匿迹了,因为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学霸家族”——吴越钱氏家族。
自宋代以来,该家族载入史册的名士超过千人,各大分支绵延至今,拥有世界各国科学院院士104 人, 在军政界、外交界、文化界等也是人才济济。
我们所熟知的钱锺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等,都出自吴越钱氏。
那么,吴越钱氏家族为何如此兴旺?《钱氏家训》又有着怎样魔力,让一个家族传承千年、长盛不衰?
《钱氏家训》全文650 字,是1100 多年前的吴越王钱镠(liú)留给后世子孙的遗训。其中最广为传颂的一句是:“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意为如果一件事只对自己有好处,就不要去做;如果对天下人都有好处,就一定要做;如果这些好处只存在于当下一时,也要去做;如果能影响千秋万代,就一定更要去做了。
钱镠一生功绩卓越,在江南地区大力修整河道、兴修水利,以保一方安寧富庶,当地百姓尊称他为“海龙王”,“是鱼米之乡的奠基人”。
自钱镠之后,钱氏一族分为多个支脉,其中又以“一门六院士”的无锡七房桥一脉,最为人津津乐道。
这六位院士,以“国学宗师”钱穆领头,其后有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经济先驱者钱俊瑞、物理学家钱临照、工程力学家钱令希,以及环境工程专家钱易。
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作为钱镠的第34 世孙,他人生的每一步都与《钱氏家训》息息相关。
钱穆的父亲因体弱多病,未能登科,以致家道中落。幸运的是,《钱氏家训》有言:“家富提携宗族, 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要求族里的富人带动穷人,让穷人家的孩子有书可读、有粮可吃。于是,钱穆不仅有饭吃有衣穿,更能去宗族的义庄里读书。在义庄,钱穆勤奋耕读,八岁时就能背诵许多名篇巨著,当地人称赞他为“神童”。随着这个名号越叫越响,甚至有人专程来请钱穆去表演。
钱穆得意极了,嚷嚷着要去。父亲没有拒绝,在去表演的路上,父亲领着儿子踏上了一座桥。“你认识桥字吗?”父亲突然问。钱穆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认识。左边一个木字旁,右边一个乔木的乔。”父亲点头,又问:“如果把木字旁换成马字旁呢?”钱穆答道:“是骄傲的骄。”
父亲不再作声,钱穆却如醍醐灌顶。“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钱氏家训》教育后人,要时刻管住自己,所谓“君子慎独”。
钱穆12 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钱穆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非常艰苦。万般无奈下,他有意辍学,但被母亲严词拒绝:“我当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子孙虽愚,读书须读;忠厚传家,乃能长久。”这是无论前路如何坎坷,钱穆母亲都始终牢记的家训。
多年苦读后,钱穆终于学有所成。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一边在大学执教,一边写下80 万字的《国史大纲》,奠定了史学大家的地位。
此后,钱穆又陆续著书80余部,留下了1700 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一代大家。
二
除了钱穆,无锡七房桥钱家的其他五位院士,也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显赫。
比如,钱穆的侄子钱伟长,虽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但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不禁拍案而起:“没有飞机大炮怎么了?我们自己造!”
从此,他弃文从理,一头扎进物理学的研究中,最终成为中国力学的奠基人,为我国的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做出了卓越贡献。
钱俊瑞则是20 世纪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学家,他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经济学科发展规划草案,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钱临照、钱令希两兄弟,前者致力于物理研究,为我国应用物理学铺垫了基石;后者则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三峡水利工程等多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建设。
六人中最年轻的是钱易,她是钱穆的女儿,也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女院士。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环境工程专家,钱易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水处理技术,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站在领奖台上,当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院士时,钱易笑着说:“不要叫我院士,叫我老师吧,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
谦逊低调,是刻在钱家人骨子里的品性。
在谈到《钱氏家训》时,钱伟长说:“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代得益很大。现在钱家祭祀、集会,钱氏后人都需要恭立诵读《钱氏家训》。”钱学森也说:“我们的先祖,他的政绩只是致富一隅,而我们后人的事业,是使整个中国繁荣富强。老祖宗地下有知,是会高兴的!”
一部《钱氏家训》,成为一代代钱氏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它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钱家后人。
俗话说:“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长盛不衰。”确实,唯有良好的家风家训,才能让家族永远昌盛,令每一个人都得到真正的滋养。
(摘自“最华人”微信公众号,洪钟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