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4-03-11马嘉玲宋焕巧何志宏罗明生

电池 2024年1期
关键词:插层负极电容器

马嘉玲,宋焕巧*,何志宏,罗明生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2.燃料清洁化及高效催化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17)

电化学储能设备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高灵活性、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点,是具有前景的储能手段之一[1]。锂离子电池[2]和超级电容器[3]凭借各自的优势,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但都存在应用短板。一般来说,超级电容器可提供高达10 kW/kg 的比功率,并伴随较长的循环寿命(超过105次循环),但因内在比能量(不到0.01 kW·h/kg)有限,在某些领域(如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的应用受限[4-5]。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通常能提供高达0.2 kW·h/kg 的比能量,但是存在比功率(小于1 kW/kg)低和循环寿命(不到1 000 次)短的缺点[6-7]。

为了在不牺牲比功率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比能量,可以将超级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结合,以电容型电极作为正极,锂离子电池型电极作为负极,器件命名为锂离子电容器[8]。不同储能装置的性能见图1。

图1 不同储能装置的Ragone 图[9]Fig.1 Ragone plot of different energy-storage devices[9]

锂离子电容器因高比功率(超过10 kW/kg)、长循环寿命(超过106次)、快速充放电(耗时仅数秒)和良好的安全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0]。实现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的关键难点之一,是电池型负极材料较低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11],因此,探寻高性能的负极材料,是推进锂离子电容器应用的关键。

本文作者首先总结锂离子电容器的原理;然后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以及发展现状加以阐述;最后,对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1 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容器正极采用电容式的物理吸附-解析机制,负极采用电池式化学插层-脱插机制。正极是具有双电层储能的活性炭材料,负极是具有Li+嵌脱功能的插层类材料,电解液通常为锂盐。以图2 所用电极材料为例:充电时,电解液中的Li+会插入负极的Li4Ti5O12中。此外,电解液中的PF6-会被吸入正极的活性炭中。这时,在活性炭表面,PF6-和正极的阳离子作为蓄电结构,共同构成双电层。放电时,Li+会被负极释放至电解液中,而PF6-会从正极解吸出来。

图2 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2]Fig.2 Working principle of Li-ion capacitor [12]

2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Li+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存储与释放的作用。为实现锂离子电容器的高比功率和高比能量,负极材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负极基体的氧化还原电位接近锂电位;②基体中大量的锂能发生可逆嵌脱;③嵌脱过程中,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④有较好的电子和离子电导率;⑤主体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电解液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⑥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具有化学稳定性;⑦Li+在主体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⑧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

基于以上条件,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可以分为转化型、合金型和插层型等3 类。

2.1 转化型负极材料

在转化型材料和锂化过程中,负极材料发生还原反应变成金属团嵌入Li2X(X=O 或2H)内部,脱锂过程中,金属团发生氧化反应,变回原本的状态。P.Poizot 等[13]指出,过渡金属氧化物是很有吸引力的负极材料,因为它们的理论比容量均高于商品化石墨(372 mAh/g),其中MnO 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如Fe2O3、NiO、CoO 和CuO 等相比,还具有理论比容量(755.6 mAh/g)高、成本低、对环境友好以及电化学动势[1.032 V(vs.Li/Li+)]低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

P.H.Chen 等[14]将石墨烯卷轴(GS)与MnO 纳米颗粒(NPs)结合,设计一种自支撑结构作为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在11.7 kW/kg 的高比功率下,仍可实现0.048 kW·h/kg的较高比能量。Z.H.He 等[15]设计了一种逆尖晶石氧化铁镓(FeGa2O4,FGO),作为负极以0.1 A/g 的电流在0~4 V 循环200 次,比容量稳定在500 mAh/g,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组装的锂离子电容器在宽工作电压范围(0.5 ~4.0 V)下有较高的比能量(0.11 kW·h/kg)、比功率(4.13 kW/kg),为锂离子电容器的高性能电极材料研究开辟了一个方向。

潘桂玲[16]采用电解法和沉淀法分别制备颗粒状、片层状和八面体状Co3O4。经研究发现,八面体状Co3O4的电化学储锂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最佳,样品以0.2C在0~3 V 循环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 162.2 mAh/g,经过100 次循环,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3%。

2.2 合金型负极材料

硅的理论容量大、电压平台高、安全性能好、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但在充放电时常伴随着较大的体积变化(超过300%),导致容量迅速衰减,循环性能较差。Y.J.Wu 等[17]合成尺寸小于150 nm、孔隙率大于50%的高介孔纳米硅,并与氮掺杂碳复合,得到高介孔纳米硅(m-Si)@ 氮掺杂碳(NDC)。锂离子电容器由m-Si@NDC 负极与葡萄糖衍生碳纳米球(GCNS)正极耦合而成(m-Si@NDC//GCNS),因超高的比表面积(1 451 m2/g),如图3所示,在0.32 kW/kg 的比功率下可提供0.21 kW·h/kg 的高比能量,在36.10 kW/kg的高比功率下可保持0.07 kW·h/kg 的良好比能量。m-Si@NDC//GCNS 的稳定性也较好,以8 A/g 的电流在2.0~4.5 V循环20 000 次,比能量仍能保持在初始值的89%。

图3 不同文献中锂离子电容器的Ragone 比较[17]Fig.3 Comparison with Li-ion capacitors reported in different literatures on Ragone [17]

从成本方面来看,生物质材料更适合作为碳电极的前驱体。Y.L.Zheng 等[18]以氯化锌为活化剂,生成分层多孔碳结构,制备的姜秸秆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1 186 m2/g),制备的全碳锂离子电容器在比功率为0.374 kW/kg 时的比能量为0.21 kW·h/kg,以50 A/g 在0~3 V 循环10 000 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2.7%。

2.3 插层型负极材料

转化型和合金型材料初始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初始库仑效率较低,材料表面会形成SEI 膜,阻碍Li+的扩散,导致循环稳定性差,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不理想[19]。插层型金属氧化物如尖晶石Li4Ti5O12,因具有“零应变”、长循环寿命和低电位平台等特性,被开发为替代石墨的候选材料[20]。Li4Ti5O12的理论比容量仅为175 mAh/g,不利于提高比能量,因此,理论比容量高于Li4Ti5O12且工作电压相近的钛基化合物逐渐受到重视[21-22]。R.Kang 等[23]采用静电纺丝法合成的一维Fe2TiO5纳米链,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所得Fe2TiO5纳米链以0.10 A/g 的电流在0~3 V 循环,比容量达500 mAh/g;组装的锂离子电容器在112.5 W/kg 比功率下的最大比能量达0.14 kW·h/kg。

Nb2O5及复合材料化学稳定性高、Li+嵌脱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充放电平台[1~2 V(vs.Li/Li+)]与Li4Ti5O12的相近。S.Y.Zhu 等[24]采用可控原子层沉积法(ALD)在碳纳米管(CNT)上共沉积形成非晶态Nb2O5薄膜,如图4所示,得到的Nb2O5@CNT 复合材料以不同电流在0.01 ~3.00 V 循环后,当电流恢复到0.2 A/g 时,容量可以恢复到0.2 A/g 时的稳定放电容量,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图4 Nb2O5@CNT 复合材料以不同电流在0.01~3.00 V 循环的倍率性能[24]Fig.4 Rate capability of Nb2O5@ carbon nanotubes(CNT)composites cycling at different currents in 0.01-3.00 V[24]

X.Y.Yang 等[25]将多金属酸盐基有机骨架(POMOF)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以聚吡咯(PPy)作为黏合剂,得到POMOF@PPy/RGO(PPG-n,n=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以50 mA/g 的电流在0.01~3.00 V 循环100 次后,比容量为985 mAh/g,高于大部分多金属酸有机骨架的纳米复合电极。D.P.Qiu 等[26]通过简单的一步合成策略,制备了植物源中孔层次多孔碳,构建的锂离子电容器在178 W/kg 时的比能量达到0.17 kW·h/kg,即使在97 kW/kg的超高比功率下,仍保持0.03 kW·h/kg(0.01~4.00 V)。

硬碳,即难石墨化碳,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J.M.Jiang等[27]研制出的N 掺杂硬碳(DNC),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以0.05 A/g 的电流在0 ~3 V 循环,比容量可达580.3 mAh/g。以硬碳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容器,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以0.50 A/g 的电流循环3 000 次,容量保持率为82.2%,体现了该能源存储系统的巨大潜力。

3 结论与展望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容器充放电时Li+和电子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持锂离子电容器两极之间的动力平衡,对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尤为关键。

目前,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从转化型、插层型、合金型材料中筛选出初始理论容量高、放电电压低的优质材料;二是通过原子掺杂技术,增强材料的附着位点并提升导电性能。未来,将更侧重于实现具有不同电负性的异质掺杂。此外,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与RGO 进行复合,也展现出巨大的研究潜力。

掺杂原子或材料复合的比例需基于理论计算和原位分析技术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电极表面和内部离子电子传输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为满足能源的需要,对以上问题仍需继续探索。不仅要通过实验寻找更合适的材料,更要结合理论知识,采取对应的建模计算作为方向指导。

猜你喜欢

插层负极电容器
小小观察家
小小观察家
紫外吸收剂插层蒙脱土对沥青老化性能的影响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含有电容器放电功能的IC(ICX)的应用及其安规符合性要求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负极材料LTO/G和LTO/Ag-G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CO2插层作用下有机蒙脱土膨胀/结构行为的分子模拟
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概述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