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口鱼稻田高效养殖新模式

2024-03-11黄元飞李红玉贝亦江姚高华丁雪燕

科学养鱼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口环沟种植区

黄元飞,李红玉,齐 明,贝亦江,姚高华,周 凡,丁雪燕

(1.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00;2.钱塘区农业农村局,浙江 杭州 310000)

由于马口鱼的养殖周期短(4~6 个月),生长期与水稻生长周期重合,是稻田养殖马口鱼的基础,同时为充分释放浙江地区稻田(单季稻为主)生产潜力,在水稻-马口鱼共生模式的基础上,补种一季冬小麦,整体提升稻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上释放稻田的生产潜力。

综上,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钱塘区农业农村局、杭州市江东农场,于2021-2023 年在杭州市萧山区开展了稻田-马口鱼综合种养模式试验并经过两年的细节优化,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马口鱼和水稻之间的空间利用冲突,实现种植区的机械化操作;还通过冬小麦的补充种植,延长了种养周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马口鱼稻田养殖技术要点

1.田块改造 首先选取优质的田块规划为稻-马口鱼共生种养区域(本次养殖模式试验选择田块面积约40 亩,173 米×155 米)。在田块周边开挖宽3 米,深100~130 厘米的“回”字形环沟,构建出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环沟中每隔10 米加装直径50厘米底增氧盘,用1台2.2千瓦的罗茨鼓风机进行联动(可联动50 个底增氧盘)。在回沟一侧填土约4米宽作为机耕落田坡,底部放置3根直径80 厘米的涵管,保障环沟中的流水畅通。然后在田块内部开挖4 条宽约80 厘米,深30 厘米的“井”字型回沟贯穿田块。大小鱼沟相互连通,便于马口鱼游弋至稻田中进行度夏和躲避鸟类捕食。稻田整体采用高灌低排的布局,在稻田环沟内四角各设置1根直径120毫米的溢水管,方便田块和环沟中的水位调节;进水管设置在田块种植区的两个对角,紧缚密网过滤鱼籽、小杂鱼(经过测算,开沟面积为1 200米2,占田块面的9%)。

2.水稻种植和马口鱼苗种放养 5 月底-6 月上旬,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对田块和环沟进行消毒,之后蓄水3厘米左右。消毒1周后,选取大棚培育的水稻“甬优538”秧苗进行插秧机移栽(株距控制在18 厘米×30 厘米,每穴2~3 株为宜),在插秧结束后,采用进排流水的形式保苗和封草(防止田间杂草生长),此操作持续5天,可以有效提升秧苗的成活率和完成封草。封草结束后,排干种植区的水进行晒田,防止水稻的过度分蘖。水稻分蘖期间,环沟中的水位仅保留50~60 厘米,方便后期马口鱼苗种的放养。

待水稻分蘖结束(约7 月上旬),在环沟中按2 000 尾/亩(按田块总面积算)的密度,放养规格为2~3厘米/尾的马口鱼苗种,进行环境适应性驯化,期间于上午8:00 和下午4:00 各投饵1 次,投喂量按鱼体重的2%~3%,待马口鱼苗种适应3天后,每天往环沟中注水10 厘米,待水位超过种植区10 厘米左右时停止注水,此时马口鱼可通过“井”字形回沟游弋进水稻田中进行度夏和防止鸟类捕食。

3.水稻管理和马口鱼养殖 7 月下旬-8 月中旬,水稻进入拔节孕穗期,根据田埂承受力和蒸发量,在田块中进行适当补水,种植区水位稳定在10~15厘米;9月上旬,水稻进入齐穗期,种植区水位增加至20 厘米;9 月中下旬-10 下旬,水稻进入灌浆期,种植区水位维持在20厘米。

自水稻分蘖结束到水稻收获前,马口鱼可依附“井”字形回沟游弋进水稻田中,整个田块也进入水稻-马口鱼共生期,此时也是马口鱼快速生长期,期间于上午8:00 和下午4:00 沿环沟一圈,进行分散式各投饵1 次,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5%,环沟进行24小时底增氧。

4.水稻收割和马口鱼环沟养殖 11 月上旬,水稻进入成熟期可进行收割,收稻前7天进行排水和干田(仅种植区),至能承重收割机为止,小型收割机沿预留的机耕通道进入种植区中,进行机械化收割,水稻秸秆留茬40~50 厘米,使用秸秆粉碎机进行地上部分就地粉碎还田,之后播种下茬冬小麦。

在种植区排水和干田期间,随着种植区水位的逐步降低,马口鱼也会从种植区沿“井”字形回沟游弋回环沟中,降低种植区内的机械化操作。此时水温也会降至20℃以下,逐步减少马口鱼的投喂量。

5.冬小麦种植管理和马口鱼环沟越冬 11 月上旬-翌年5月中旬,在种植区内进行冬小麦的种植,品种选用“苏隆128”,播种量为11 千克/亩。由于小麦的种植需要适宜的墒情,至冬小麦成熟之前,种植区需排水畅通,保障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在田块改造中预留的“井”字形回沟,可排出种植区多余的水至环沟中,进行环沟中水体的更新。

在冬小麦种植期间,环沟中的水温也会逐步降低,待水温降至12℃时,马口鱼停止投喂,进入越冬期。待翌年2月下旬或是水温重新升至15℃时,可适当投喂饲料,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增加饲料投喂量。待翌年3 月下旬随着水温逐步上升,环沟中每3天换水10%~20%,以保持马口鱼养殖水质的稳定。

6.冬小麦收割 翌年5月中下旬可进行冬小麦的收割,小型收割机沿预留的机耕通道进入种植区,进行机械化收割,待收割完成后,进行翻田。

7.马口鱼收获 11 月-翌年4 月中下旬,马口鱼长至平均规格25克/尾即可售卖,此时其在环沟养殖(越冬),可进行有序起捕出售。起捕时在环沟一端,设置8米长×3米宽×1.2米高网箱(一端开口),网箱底部与环沟底部平齐,利用小拖网(5 米宽×1.2 米高)从一端把马口鱼驱赶至网箱完成起捕,网箱内需提前放入增氧盘,防止鱼群密集缺氧。

二、效益分析

该模式经过优化后,于2022-2023 年在杭州市萧山区江东农场进行测产试验。规划了40 亩的田块,设置稻麦种植区37.1 亩,马口鱼养殖区2.9 亩;共收获稻谷22 260 千克、小麦13 170 千克、马口鱼1 563 千克(表1)。经测算该模式的总产值21.32 万元,总投入11.46 万元,换算得出亩产值5 747 元,亩投入3 089 元,亩纯利润2 658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2。

表1 稻田养殖马口鱼效益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1.马口鱼的生物特性适宜稻田养鱼模式 马口鱼属于小型商品鱼,养殖4~6 个月即可上市,这与水稻的生长周期刚好契合,规避了水稻与养殖品种生长不同期的冲突。马口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浙江地区夏季池塘的水温普遍高于30℃,甚至可以达到38~40℃,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无法有效的控制水温,但在稻田环境下,水稻的遮阳效果明显,马口鱼游弋至稻田中可以解决度夏的难题。

2.稻田养殖马口鱼模式符合当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稻田养殖马口鱼是传统稻渔种养衍生发展的新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稻渔种养过程中肥药双减的优点,还通过补种冬小麦来延长整个生态种养的周期,彻底释放了稻田的生产潜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该模式的优化过程中,通过设计稻田内部的回沟和外部环沟,使稻田的功能区更加的模块化,便于渔获的起捕和稻-麦生产的机械化操作,降低了人工消耗。此外,马口鱼作为附加值较高的溪流性鱼品种,本模式的成功也进一步丰富马口鱼养殖模式,为其推广助力。

猜你喜欢

马口环沟种植区
马口鱼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青虾育苗新模式
——环沟直放抱卵虾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非遗视野下湖北马口窑的保护、继承与开发
草莓种植区土壤中典型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布及来源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造关键技术
来自马口窑的对话
——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
马口煤矿分层开采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燃治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