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 人文关怀的中医外科临床带教思政教育融入探索
——以乳腺疾病为例

2024-03-11马丙娥赵正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外科学乳腺中医药

马丙娥 赵正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甲乳外科,江苏 南京 210028)

随着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脉相承,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使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要把中医药内涵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医学生在传承中医仁术的同时,彰显医者仁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命题。

1 思政教育理念在中医外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充分彰显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势必要以育人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表明不仅要传承中医药精华,将中医经典和大医精诚精神传承下去,还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在思政融入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发展需要守正创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科精华部分,根据专业特点,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专业课程联合思政契合点,做到课程和思政共同发力,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的理想效果。当代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中医外科学这门课程更高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临床带教中开展思政教育,是中医外科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诊疗内容。中医外科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若要融入思政内容就需要发掘其特色,例如在讲授总论部分,导入中医外科学鼻祖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诠释该学科是在一代一代医家不懈探索中形成的,激励学生要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思政”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引领学生探索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因此,中医外科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价值。

2 中医外科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

2.1 注重中医思维培养 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张伯礼院士在讲到中医临床思维养成时提到,中医学首先是观察,然后是思辨,最后是在实践中检验,其认为中医思维主要在实践中培养[2]。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传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更要秉承传统美德修养、中医仁心仁术。优秀的中医人才难培养,难在中医原创思维不易形成、历代经典难以活用、方药性效难以体悟等,薪火相传的路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孙思邈认为,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可为“苍生大医”。

中医的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五脏相关,即全身是一个整体,因此更强调全身的调理。再延伸到具体疾病,比如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同时乳房出现乳汁淤积、乳汁难下,局部皮肤还可能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现代医学往往关注患者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疗法。西医看病针对的是病的本身,而中医看病更注重的是生病的人,更容易将中医学的人文底蕴与医德贯穿其中。在带教过程中,通过此类患者的典型病例[3],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如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则说明有表邪,“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因此这类患者可用一些疏散表邪的药物,诸如荆芥、防风、羌活等;如出现局部乳汁淤积、红肿热痛等症状,则说明局部有热、有瘀,根据“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的中医理论,治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选用蒲公英、路路通、王不留行、马鞭草、漏芦等中药下乳消痈;同时考虑到急性乳腺炎多为产后发作的特点,而妇人产后大多精血不足且易感外邪,可用鹿角片补益肾阳、生精益血、匡扶正气。讲到中药的功效时,引入李时珍历时27 年创作巨著《本草纲目》的事例,讲述他的伟大不仅仅是体恤百姓疾苦,用医术治病救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亲身实践,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踏遍大半个中国,访医采药,彰显了追求真理、修正错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恪守高尚的医德,注重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2.2 将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优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抓住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特色,融入中医典型病案,提高学习兴趣。中医治疗粉刺性乳痈,即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非常有特色,但这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带教过程中通过临床图片、视频等方式讲授粉刺性乳痈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医分型、西医分期及预防调摄。临床患者的图片更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每一张临床图片后面都有“故事”,通过讲临床“故事”,将学生思维带入疾病的诊疗过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记住知识要点。同时,在讲中医中药的辉煌成就时,可以重点讲解中医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可以将钟南山院士、张文宏主任的光辉事迹融入其中。将这些热点案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使课堂少了流于形式的说教,多了新鲜生动的实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通过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及在当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巨大作用,通过具体病例,指导学生讨论诊疗计划,经过教师启发、学生辩论、教师总结,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能够举一反三,培养独立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突出中医治疗优势,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比如中医乳癖即西医乳腺增生症、乳痛症,常以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缓解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良性疾病。西医治疗手段有限,常建议定期观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焦虑,影响生活质量[4]。在临证中,很多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并且疼痛不规律,有些患者是经前加重、经后缓解,有些患者胀痛与月经无关,还有些患者除了乳房胀痛以外还常常合并其他症状,如心烦口苦、失眠多梦、后背发凉、面部痤疮、经前小腹部冷痛等。面对临床患者各种各样的症状,该如何进行精准诊疗?此时可以引入中医大家吴鞠通的求学成才之路,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问心堂藏版)中写道:“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未敢轻治一人”,其怀济世之心,数十年如一日精究方术,终成《温病条辨》,活人无数,诠释了大医之爱。通过临床案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该案例中,你应该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让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如此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及医学情怀也得到了启迪和升华。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健康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医乃仁术,承载着患者性命相托的信任,寄托了其重登寿域的愿望。

2.3 中西并举 守正创新 传承中医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文化内涵的论述,主要包括中医药科学论、中医药资源论、中医药优势论、中医文化自信论、中医文化创新论、中西医并重论等[5,6]。中西医并重论是坚持中西医协调发展,用开放包容的理念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协同[7]。在临床带教中,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只是单纯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合参”等手段来治病,也需要在打牢中医药专业根基和中医思维能力基础上,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强化中医药专业的综合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外科学的进步,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与精进。而中医外科强调消、托、补的内治法与多种外治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对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现代外科仍有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在术前、术后改善机体整体状态,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命质量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外用中药敷贴、熏洗、垫棉法等传统的中医外科疗法,充实手术治疗辅助手段,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外科学要发展,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望闻问切”上,医学影像也是“望诊”的一部分。在带教中,借助乳腺彩超技术给学生讲解乳腺的解剖结构,通过解读彩超下乳腺结构影像,进一步让学生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初步的了解。彩超下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脂肪层、腺体层、胸大肌的图像表现及分层图像表现亦有所不同,需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判断彩超下乳房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精准定位术前临床查体不能扪及的可疑乳房结节,对于手术成功非常重要,而彩超检查可以显示其位置。此外,学生往往对彩超检查充满好奇,让其轮流体验“超声科医生”的角色,利用彩超这一现代技术帮助学生学习乳房疾病,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讲授乳腺彩超检查的优势和不足,引入乳房疾病诊断的另外两种检查手段——乳腺钼靶和乳腺磁共振检查,中西医互补、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又是关键的一环。

2.4 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逐步上升为国家健康战略规划高度,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医学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医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战略倡导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需求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与医学所弘扬的仁爱之心一致;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要求医学生既有“良相”的大胸怀,又有“良医”的好本领[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医务人员的伟大抗疫精神,使学生既有看得见的榜样,也能了解我国在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医药在防治新冠病毒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中医自信;讲好钟南山及身边抗疫英雄们的故事,向学生展现人文关怀精神,实现人文精神耳濡目染的传承。

外科带教中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带教过程中需注重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著名医学教育家林巧稚曾说过,“医学不是修理机器,而是面对着活生生的人”。面对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这样并不陌生的词语,学生们有时会认为很空洞、难以把握,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真正的内涵。带教中,我们从乳腺查体入手,引入人文关怀。在乳腺疾病中,因查体的手感有时无法言传,且部位隐私,乳腺查体一直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难点。借助医用乳腺教具模型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客观感受到乳腺病灶。当触及明显肿块,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学生考虑触及的肿块为恶性,教师应首先让其产生共情心理,接着引导其讨论该如何和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如何进行手术谈话。患者往往对乳腺癌充满恐惧,此时尤其需要外科医生对患者展现出医学人文关怀,关心患者的健康权利和人格尊严。治疗疾病时,既要提供医学服务,又要兼具医学人文关怀。例如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轻柔、尊重患者,给予其治疗信心;对患者富有同理心,勤于换位思考。设计案例形式,请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或者围绕术前谈话,请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及家属,演绎术前谈话的场景,使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切实感受人文关怀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应用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医学人文关怀”理念。在实现传授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9]。

3 结语

中医外科学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针对每一个疾病的概念、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摄进行讲述,强调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对于医德医风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计划性的实施。本团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思政,探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充分参与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在中医治疗乳腺疾病优势病种、典型病案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牢记医学生使命、不忘医学初心,始终将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牢记于心。以点代面,让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疾病能有整体认知,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医学类人才的高等医学学府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使命,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做只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我们要完善教学设计,把课程思政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融入临床带教的各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医学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期培养专业精、医德馨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思政教育在临床医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勉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求实创新;还要有时代的担当,树立为建设“健康中国”乐于奉献的坚定信念,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的使命。

猜你喜欢

外科学乳腺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