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 *

2024-03-11龚雪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医药学思政思想

龚雪敏 黄 高

(1.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三观最主要的途径,是引导其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有效手段。它将思想行为的形成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20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继而达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思政课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专门为思想政治教育量身定做的课程。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主要从道德、历史、哲学、法律等角度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课程思政”则是从各门各类课程中凝练出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充分展现在教学中[1],从而对学生起到价值传播、价值引领的作用,有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中心地位。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德行文化、拥有悠久历史传承、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生命法则等,具有丰富教育价值。在中医药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立足课程特色,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交汇融通结合点[2],推进以专业课育人和以专业知识化人模式建设,潜化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时代新风尚。

1 思想铸魂 立德树人

思政课程在我国由来已久,历来以德育为重点。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践行。

中医药学是历经千年岁月洗礼而保存下来的瑰宝,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中医医德思想萌芽于夏商周,规范于春秋战国,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3],近现代一直在传承与发扬。《灵枢·师传》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德泽下流,子孙无忧”,这句话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医生应做到“德全不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提出,医生行医要“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即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分等级与贵贱。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医生治疗患者时应保持“恬淡虚无”“济世为怀”的心态,要具有大爱精神。清代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曰:“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说明中医是一门充满仁爱之心的技术,医生诊治患者要仁慈真诚,对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这样就能做到“无所不到”;同时患者会因医者真诚的行为而全力配合[4]。

在中医药学中,规范德行的内容不胜枚举。以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深挖中医药学中德育元素,并融入教育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和建立产生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工作。为此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如将德育内容编入教学大纲、教材、讲稿等教学资料中;将中医药学德育元素由点到面进行整合,以教学案例、经典故事、名医生平等方式丰富教学素材;将古往今来中医医师在民族危难时刻“深知临险境,天使发铮言”的博爱担当精神贯穿课程始终。

2 以史明智 精湛医术

思政课程以启智为抓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同时也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从整体上看,过去与现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看问题一定不能与历史割裂。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中医药学的发展是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周礼》《诗经》《山海经》等书中已见明确的医药记载,这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战国至汉代,先后诞生了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代表中医药学体系正式建立的四大经典著作;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诸如杨上善、王冰、王叔和、孙思邈等医学大家,他们对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的深入探索,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大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中医病因、养生、中药、针灸、骨伤、医事管理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学走向成熟;近代以来,中医药学在西医的冲击中,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可见,中医药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的推陈出新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医术传承也是如此,每一个医家、每一本著作,其所蕴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渊博的医学内容和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特点,都是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智慧财富。如《黄帝内经》运用当时优秀的哲学思想作为说理工具,将其灵活运用于藏象、养生、体质、经络、诊治等重要内容中,阐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孙思邈创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之法,将《伤寒杂病论》之要旨和自身临床经验有机结合,揭示出伤寒六经辨治规律,最终完成了《千金翼方》。故“史之为用,其利实博”,历史具有启智作用,既是守正创新的基础,又能“鉴前世之兴衰”,起到“考当今之得失”的功用。

在中医药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中医药学发展历史的总结和理解。教学内容除了讲述中医药学发展史之外,还应对代表性医家的治学态度、医学思想、临床经验等加以凝炼。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有机串联历史的长线与各时期医家的闪光点,充分展现中医药学的智慧,坚定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医药先贤精湛医术的崇拜;同时有目的地传授医学生专业思维方法,为其提供学习工具和资源等。课堂教学外,可有目的性地组织医学生参观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精读历代医家著作、开展名医学术研讨会和撰写名医医学思想心得等。总之,以工匠精神勉励学生、以求真精神鞭策学生、以精湛医术启发学生,是中医药学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

3 哲学省思 以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这一内容的要义,在于指引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分析理解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药理论中蕴含有丰富的古代哲学文化。从实践检验的角度来看,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实践,从伏羲“制九针”从事医疗实践活动、神农“尝百草”对中药知识不断探索,到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学方书)所涉及的病名、药物、药方等,再到各时期涌现出的医家医书,都表明中医药学是人们在与疾病不断的斗争实践中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发展过程深刻展示出先实践、后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无端、螺旋上升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5]。从物质基础角度来看,《黄帝内经》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以物质为基础,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生气通天”,提示人需要不断从自然界获得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其要义在于尊重活动主体的物质性[6]。从朴素的辩证思想角度来看,《黄帝内经》运用气的运动变化、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哲学理论,阐述自然界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指导说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病规律以及防治规律,强调人体是不断变化的,健康是人自身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即“亢则害,承乃制”。另外,中医药学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其思想核心也是强调动态地诊治疾病。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既是实用科学,又是浓厚的哲学理论基础。它虽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区别,主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但二者都具有重视实践、坚持物质第一性、主张和谐发展等观念。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从哲学角度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和反思中医药学相关理论。借此,既能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其对中医药学理论的认知。

4 循法而行 助力成才

传递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夯实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知法懂法的接班人,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阐述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从而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规律和原则正如同人在社会必须遵守法律一般,是从事医疗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准则。学习中医药学的目的是解决人体的健康问题,这就必须重视“防病”与“治病”的基本原则。“防病”方面,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思想,提出要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适应自然的养生原则,以满足“形与神俱”的要求,达到“尽终天年”的养生目标。“治病”方面,关键是要遵循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原则。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法则,中医提出了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因势利导等诸多治疗原则。为突出治则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提出:“治之要极,无失色脉”,若“治之大则,逆从倒行”,就会“标本不得,亡神失国”。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受治则约束,具有明显的具体性与规律性。汗、吐、下、和等八法是中医最基本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说明病邪在表时,应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选方用药方面,应像隋唐杨上善所主张的一样,“知古今”“知要道”“知地方”“知形志所宜”。中医药学正是通过这些类似法律的规律和原则,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使其医疗技术提升,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中医药学作为关系人生命与健康的学科,更应该重视规范性,并严格遵守规则。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医则、医法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其融入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成为医学生从事医疗活动的基本准则;在教学内容上,可结合相关临床医疗纠纷案例,阐明遵循医理、严于治道的重要性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后果,助推医学生确立患者生命至上、医生医之有道的医学法治观念。

5 结语

“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中医药学不仅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授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在道德规范、历史传承、哲学智慧、医学法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如糖融水、如盐入味,让中医药学课程更有味道,进一步实现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医药学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