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
2024-03-10杨梅
杨梅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标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并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教学是指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传播活动,旨在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各学科教师的“孤军作战”,也不是随意而为之的学科“一锅炖”,而是主融课“1”和被融课“X”的协同共建关系。主融课作为“主角”确保“学科立场”,其他学科作为“配角”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做到主融课与被融课的既“合”又“融”。
本文以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为例,具体阐释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式教学是在课程单元、一个或多个课程中选定一个主题,以此开展相关的教学内容。主题式教学常常是跨领域的,强调各学科和日常生活知识的关系。二年级现代京剧赏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以京剧为切入点,探究京剧艺术、生活中的京剧元素,开展唱京剧、演京剧、画脸谱等活动。为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京剧是什么?京剧行当有哪些?这段京剧属于哪个行当?旦角演唱有什么特点?如今的京剧是怎样发展的?生活中有哪些京剧元素?”确定了教学立意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节课借助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与历史、语文、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内容相融合,让學生学习京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田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
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又叫问题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结果的评估者。笔者调查了解到六年级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每学期的音乐课程内容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学习1-2种西洋乐器,了解其名称、外形、音色、演奏方式等,但知识较为零散。为此,笔者有意将有关西洋乐器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已学过的西洋乐器分别从外形、音色、演奏方式、发音原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同一类别的乐器组有何共同特征。
本节课从知识点的角度而言较为简单,但是要弄清楚这些乐器分类的依据需要结合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深入探究,得出结论,并能迁移到其他的乐器分类中。为此,本课采用课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如: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乐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单。教师在整个环节扮演的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本课例是在音乐学科的基础上,借助科学、信息科技学科辅助教学的一次尝试,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整个教学。由于前期对各教学环节的逻辑联系、转承衔接考虑得较为充分,所以整体实施情况较为顺利,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不是诸多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筛选、提炼,在确定主题之后,有价值地整合。跨学科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只有坚持跨学科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