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汗无“劳动” 不动手无“科学”
2024-03-10张基广
张基广
有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泛化,把一切劳动行为皆纳入劳动教育的范畴,甚至把坐在电脑前敲敲文字、做做文案也称之为劳动教育。我认为,这似乎把“劳动”与“劳动教育”两个概念混淆,劳动的确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但我们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则主要指经历体力劳动的教育。
因此,我有个基本判断:劳动教育就需要学生出力、流汗,不出力、不流汗的劳动教育确实值得商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懂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道理。
当然,中小学劳动教育不能仅限出力流汗,还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意蕴: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和幸福;在劳动中提升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更要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无独有偶,当下有些学校的科学教育也流于表面和形式,有的仅限于科学知识的讲授,有的仅限于演示实验,有的沉迷于虚拟实验或動画展示,有的甚至用纸笔考试考实验流程,使科学教育停留于书本,停留于纸面,停留于笔尖。
这样纸上谈兵的科学教育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充其量是科学知识的教学;这样应付考试的科学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这样照本宣科的科学教育,缺乏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尝试、用脑思考、用心发现的教育过程,难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
因此,我有个基本观点:科学教育首先需要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尝试、思考、研究、发现、创造,没有动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说通俗一点,科学教育和科学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们去“捣鼓”,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利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去不断“捣鼓”,不断试错,才有可能出现发明和创造。
不流汗无劳动教育,不动手无科学教育。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首先就需要学生动手和实践,正如新课标里倡导的未来学习需要“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