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散文《巷》英译本赏析

2024-03-10袁思梦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小巷原文译者

袁思梦

【摘要】《巷》由散文家柯灵所写,文章前面部分写巷的风采,后面部分写巷的妙处。作者用凝练优美的词句娓娓道来,展现小巷古雅恬静的氛围,也抒发自己淡淡悒郁的心境。这篇散文的英译者是张培基。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练,译文地道自然,为广大文学翻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其遣词造句具备极高的美感,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刘宓庆教授提出翻译美学理论,其主旨是:分析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呈现原文的美。因此,该理论能为赏析散文翻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将运用这个理论,发掘张培基英译散文《巷》的美。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巷》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37

一、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将翻译与美学紧密结合。刘宓庆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提出了科学且系统的理论框架,用来阐释翻译美学理论。在这本著作中,他引入了三个关键概念: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再现。

审美主体指的是译者,译者肩负双重任务:一是对美的认知和欣赏;二是对美的再现和再创造。

审美客体指的是待翻译的原文。他提出,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两个系统中: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包含四层审美信息,分别是语音层、文字层、词语层、句段层。非形式系统包括:情感与意志、意象与意境、超文本意蕴。)

审美再现一般遵循以下规律:理解原文的审美构成→对理解进行转化→加工转化结果→再现加工结果。

此外,他还提出: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对原文审美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观→品→悟→译。“观”的是文学美的第一层:声色之美;“品”的是文学美的第二层:意象之美;“悟”的是文学美的第三层:含蕴之美;而“译”则是审美再现的环节。

二、张培基英译散文《巷》的美学体现

(一)“观”声色之美

1.语音层审美信息——音韵

韵律是语音音乐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使读者的审美意识始终保持积极活跃,是作者与读者审美融合的催化剂。

在英文中,常见的音韵包括首韵和尾韵。首韵指的是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读出来有节奏感,可以用来表达各种情感。而尾韵的功能主要在审美方面,它能使作品具有动听、和谐、流畅的感觉,就像音乐一样引人入胜,同时引发读者的期待、共鸣和满足感。

然而,在汉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谐韵手段。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叠韵来代偿。反之,在翻译叠词时,也可以利用首韵或尾韵来代偿。

叠词具有一定的音形美,在汉语中相当普遍,诗歌散文中尤甚。在《巷》这篇散文中,作者就使用了很多叠词,如“巷陌深深”“斑斑驳驳”“修竹森森”“天籁细细”等等。这些叠词读起来有着乐曲般的流畅旋律,余音袅袅,回荡不尽。译者在译文中也使用了头韵和尾韵作为代偿,尽力使译文如原作一般凝练优美。例如:

原文:小贩憧憧来往。

译文:Over there,you’ll see vendors hawking their wares here and there.

分析:在原文中,出现了叠词“憧憧来往”,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往来不绝。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尾韵“here and there”作为代偿,让译文尽可能如原文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憧”这个字的意思有两个:1.摇晃不定;2.冲向。那么,“憧憧来往”这个词就更加形象立体了,读者仿佛能看到挑着货物的小贩或许是因为货物太重,身形摇晃,在熙熙攘攘的小巷中来往不绝。就这一个字,足以体现中文的博大精深;短短四个字,更是立体地描绘出小巷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这种热闹的美好场景,要翻译为英文,简直是瞬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是,译者尽可能地体现原文的美,在译文中出现了“hawking”这个词,其中文意思是“沿街叫卖”,这个词也能描绘出小贩兜售货物的行为状态。另外,这个词读起来有一种大喊大叫的感覺,正好符合小贩为了兜售自家货物,不断吆喝的这种行为。这样一来,就补足了原文中的热闹的感觉。

2.词语层审美信息——词汇

具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是原文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就是审美标准:1.“准”,指用词精准。它具备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确表达原意;二是完美融入语境。2.“美”。这里所指的“美”,并非指虚华之辞,而是指:具备给读者身心带来极大愉悦感的品质。3. “精”,精练,即用词简练而精致。

《巷》这篇散文的用词就非常符合以上标准,作者用词之优美,余味无穷,让读者忍不住一看再看,细细品味。例如:

原文1: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译文1:Often tucked away in...the lane,like a maiden of ancient times hidden away in...

原文2: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译文2:Suddenly,at a creaking sound,there may appear a figure by a door——usually an unsophisticated young girl...

分析:作者将巷比喻为“古代的少女”,之后又描写了“深居简出的姑娘”,而这两者都给人一种羞答答的感觉。原文中,作者还用“躲”“深居简出”这种字眼,再次突出小巷和小巷姑娘的特点:他们并非是粗犷豪放、张扬露骨的,而是羞怯的、低调的、宁静的、雅致的,需要我们特意去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它的美。

译者用“hidden away”和“unsophisticated”来对应“躲”和“深居简出”这两个词,还在译文1中用上“tucked away(使隐藏,把……置放在隐蔽的地方)”这个词。原文1中,作者只是简单地写道“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但是在译文1中,译者翻译出“小巷隐藏在江南的小城市中”这一现象,让读者对小巷有初步的印象。而且,译者没有将这句话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打乱了顺序,这样一来,不仅让译文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准确地译出了“小巷藏在江南小城市中”这种状态,给人的感觉是:小巷是一条谦卑地蜿蜒穿行于繁华世界间的幽径。同样地,在翻译“深居简出”这个词时,译者也没有逐字翻译,而是不落俗套地选用“unsophisticated(不懂世故)”这个词,准确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此外,译者通过意译,巧妙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at a creaking sound”描述的场景为“门打开时发出尖锐的声音,引人注意”。译者通过“creaking”这个词,使整句读起来画面感很强,读者仿佛真实地听到了门开时的嘎吱声,随即目光所至,便看到一个羞答答的姑娘小跑着离开了。译者用词准确凝练,真实再现了小巷的美,为读者呈现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3.句段中的审美信息——句法

句子和段落中的审美信息可分为三类:句法变异、频度、功能性的句式安排。这篇散文中“频度”这个审美信息非常明显,因此这里主要对“频度”进行解释,并结合句子进行分析。“频度”指的是:常规句子频繁出现。各类文章的作者都可能利用这种句式的重复来制造美感,起到强调的作用,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巷》这篇散文中,作者描述了小巷是城市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也是一个流动的诗意。在这里,时间慢了下来,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为了强调小巷能涤荡人心,作者使用了排比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原文: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的,争论是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译文:Those who...please go to the downtown area! Those who...please go to the teahouse or restaurant! Those who...please go to the opera house or theatre! Those who...welcome to the lane!

分析:这段话很明显使用了排比句,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句段的审美信息之二——频度,利用重复的力度产生美感。原作中的排比句结构为“爱……请到……”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沿用了原作的句式结构,翻译为“Those who...please go to...”

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的嘈杂,与小巷的宁静进行对比,突出小巷能净化心灵的特点,爱小巷的人都是心性宁静淡泊,会沉思默想的人,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志趣:作者就是这样的人,也愿做这种淡泊名利的人。

此外,我们可以观察到,译者将原文中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使语气更加强烈。这个巧妙的修改体现了审美主体(译者)对美的认知和欣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原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小巷的热爱之情,而译者何尝不是呢!

(二)“品”意象之美

所谓“意象”,指的是作家将个人内在情感和外部事物巧妙结合并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意象不可或缺,巧妙运用意象能够突显出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巷》这篇散文的意象美到让人恨不得久久沉醉其中。巷中的一景一物都是我们常见的,分开来可能不起眼,但是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画。但是,文字之美给人的感觉又不完全是图画,图画是直白的,但文字却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根据这些文字,每个人心中对这条小巷的印象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作者在文中写到宁静的黄昏、巷、围墙、苔痕这些意象,顿时把读者带到诗意的巷中,心也静下来,仿佛真的了无尘念,漫步于绵长幽深的古巷里。译文中张培基使用了相同的意象:“dusk”“lane”“wall”“moss”。但是作者笔下的巷并不是死气沉沉的,也有苍翠欲滴的藤萝、修竹森森、姚艳的桃花杏花,译者也将这些意象展现出来: “wistaria”“bamboos”“peach and apricot blossoms”。這是两种不同的意象,前者静,后者闹,结合在一起,却是和谐的。因此,巷给我的感受不是死寂的悲凉之感,而是有开得热闹的花儿点缀,是鲜活的,是一片宁静,带给人美的感受。

但是,其中画面感最强的要数这句话:

原文:夕阳影里,野花闲草,燕子低飞,寻觅归家。

译文:When the sun is setting,swallows will fly low over wild flowers and grass on their way to their nests.

分析:原文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好几个四字词,每个词又包含了至少一个意象——夕阳、影子、野花、闲草、燕子。译者用“sun”“swallows”“wild flowers and grass”“nests”一一为读者呈现出来。译者将这句话译为:swallows will fly low over wild flowers and grass on their way to their nests,译出燕子仿佛贴着野花野草,飞往巢穴的姿态,十分生动,犹如一张美丽的画卷,再现了原文的美。组合在一起,简直美不胜收,治愈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观察到中文和英文在句子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中文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原文是中文,作者运用了很多短句和四字词语,看似是随意地描写,但是中心意思还是表现巷的美;相较于原文,译文会更长,将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在处理这几个四字词时,译者用长句将各种意象串起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且极具空间感:天空中燕子低飞,下面是花花草草,飞往的是家的方向。虽然语序有所调整,但描绘出的画面感一点也没有减弱,仍然给人深刻印象,给读者美的享受。

(三)“悟”含蕴之美

在许多情境下,文本常常含蓄地表达了深层意义,这种深层含义有时被形象地称为“画外音”。实际上,超越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种语言的美感。因此,通常情况下,我們都有必要保留这种含蓄之美。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我们选择保留还是将其转化为明确的表述,都必须准确地捕捉到原作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前文提到的,译者将“深居简出”翻译为“unsophisticated”,译者没有按照它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在深刻理解原文,捕捉到“画外音”,舍弃了明确表述,只用一个单词,译出该四字词的精髓,可见译者功力之深厚。

其实,除了句子的言外之意,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风格,“悟”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志趣。

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一幅古朴的画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跟着作者的思绪,读者仿佛也看到了小巷的宁静,同时也看到了小巷生机勃勃的一面。生动却不吵闹,宁静却不死寂,作者柯灵在《巷》里呈现出来的文字风格也是如此。作者描写小巷时,用词古朴典雅,却毫不刻板;简洁凝练,却不失灵动自如。

文章的前面部分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治愈人心的优美画卷,作者将小巷的一草一木都刻画出来,足以看出作者对巷的观察之细致。文章的后面部分,作者连用几个句式相同的短句,形成气势强烈的排比,并通过一系列比较,突出巷的宁静,突出作者对宁静淡泊之人的赞美,对逐臭争利行为的不喜。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的心境是历经哀乐兴衰后的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所以,译者用“relieve”“rest”“forget”“leisurely”等词汇,把作者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三、总结

散文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散文翻译应该受到重视。

通过赏析张培基英译本《巷》这篇散文,我们不仅深刻体会到原文的形式之美,更能与作者共情,领悟到原文的非形式之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译文中,译者通过自己深厚的翻译功力,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非形式之美尽可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翻译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散文翻译。

首先,有了这个理论的指导,译者会更加关注自己跟原文是否有共鸣,自己能不能投入足够的热情;其次,译者对审美客体进行充分地审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有清晰的认知,译者才能将散文的美展示出来,将作者的意图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参考文献:

[1]陈亮.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醉翁亭记》英译审美再现[J].公关世界,2022,(10):151-153.

[2]陈双,吴涛.翻译美学理论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以散文《生命》为例[J].英语广场,2021,(23):34-37.

[3]范志强,崔钰.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柯灵《巷》赏析[J].名作欣赏,2014,(08):120.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1,168.

[5]刘莹,许加文.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J].今古文创,2022,(16):114-116.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67-274.

猜你喜欢

小巷原文译者
门前的小巷
《古村小巷》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小巷深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