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03-10李雪娇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本质马克思

李雪娇

【摘要】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劳动、社会关系以及自觉意识耦合所产生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先决条件,道德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需要,调整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思考所建立的自觉意识。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解读,为道德是什么作出解答。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实践精神。马克思道德思想对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道德思想;本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26

马克思道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而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的本质作出了概括。

一、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是随着他思考人生逐渐萌芽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他对人类幸福与自身价值的看法。“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在这篇文章中,能够初探到马克思一定的道德价值立场。马克思曾在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对无产阶级的道德作出探讨,并且将群众利益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道德作为一种思想,是由群众的实际利益决定的,人们会支持有利于自身的道德。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道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唯心主义作出批判,阐述了他们对道德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并且“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换句话说,人的存在构成了历史,也决定了社会意识。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是由人的存在决定的。这部著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确立,科学阐释了道德的本质,以及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的。

马克思道德思想随着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与斗争的发展。《哲学的贫困》为马克思批判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批判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道德观,同时指出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他们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类,让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自由人联合体将“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结义队里的旧社会”[4]。

总而观之,马克思道德思想是在对世界观的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对道德思想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分析。

二、道德的起源

人类道德的起源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基本性问题。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追溯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起源,必须回归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去,分析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道德的起源与劳动、社会关系以及自觉意识等因素相关。

首先,道德起源的先决条件是劳动。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人实现从猿向人的转变,是从使用工具开始的。人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人,也就是道德主体本身。“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这种有意识地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6]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人通过劳动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出现了分工。从最初由于生理差异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分工,而人的道德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社会分工本身就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社会分工使得人们从事的劳动逐渐形成差异,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对立,而不同的利益主体则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另一方面,人是需要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而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道德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道德是人基于社会生活需要,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人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其基础是社会实践生产、经济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7]那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点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由此可知,体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人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9]的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性存在,也就是拥有自由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人进行道德选择,是为了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因此人需要道德,人进行社会交往也需要道德。

最后,道德是人类通过思考所建立的自觉意识。意识只存在于人身上,动物是没有的,而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根据不同的主体划分,人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个体、群体以及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10]人认识到自己是类存在后,就是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存在。人以“类存在”进行生活,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活动。人能够明白自身行为的目的,为实践活动赋予意义,这正是自觉意识的产生。这种自觉意识会对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道德产生于这种自觉意识,这种自觉让人实现了自我超越与自我约束。

三、道德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道德的本质是道德现象各要素内在联系及其根本性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对本质的探析要回归于社会。

首先,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经济关系又称为生产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12]从经济关系的变化过程能够寻得道德的本质。经济关系的变化过程是由利益决定的,利益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3]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是道德最深层次的本质。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做出的选择,道德活动是对生产活动的延伸。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哲学等有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最终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

道德会受经济关系的影响产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经济关系,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令新旧道德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推动了道德的变化。蕴含在其中的利益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为了调整、协调利益关系,道德也会随之变化。利益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背景、国家及条件中会产生变革。利益关系包括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原始社会,个人与氏族的关系结合紧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不大。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分工使得人们之间的财产积累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了对立。产生这种对立的原因在于,个人是特殊的,公共是普遍的,获得普遍性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来源于阶级对立。道德在这种阶级对立中,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其次,道德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不是具体的法规、政策,是一种柔性规范。作为行为规范,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而善恶也是伦理学的核心。善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价值判断。它并非指行为本身,而是指行为、品质具有的善的性质或恶的性质。那如何判断是否具有这种善恶性质呢?是否符合社会利益。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或品质就是善,不符合的就是恶。而每个社会所具备的利益观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社会的善恶观都不一样。善恶既然是由主体来判断的价值观念,本身就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的道德行为主体的自觉与自律。当道德主体要求自己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种要求就是一种规范或标准。

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规则,也是一种他律的规范。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4]真正的道德不仅仅是存在于主观层面的,是必须与社会伦理结合,在社会生活体现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如果说道德是实践主体对自己意志的内部规定,是一种内在的自律。那进入社会后,道德必须以其他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必须考虑其他社会成员,这就是一种他律。因而进入社会劳动实践生活的道德本身就具有自律性与他律性,个体意志具有自律性,群体意志具有他律性。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和实践活动既决定了个体意志,也决定了群体意志。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重视道德的群体他律性的同时,也不能轻视其个体的自律性。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转化为道德良心,自觉、切实地践行这种道德约束,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最后,道德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实践精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劳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道德会与物质生产关系相适应,因此并不存在超越物质生产关系的价值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价值观念是主体对某一现象的好坏的价值判断。人与动物很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有价值判断,人是“懂得处处都有把固定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5]。这个尺度就是价值尺度,人借助价值观念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并按照这种意愿或目的去改变世界。因此,道德不仅仅是价值观念,也是一种事实认知,践行道德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源于实践的道德,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立足于社会伦理,用来揭示社会本质及其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理想性体现在道德是人作为道德主体,对应然的追求。应然体现人对完满性的要求,是立足于现实,对更高层次的状态的想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当”(理想)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又“是”(现实)什么样子?在思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一种不能落实的空谈。因此,道德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也是用来丰富和完善现实的理想精神。道德体现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社会历史会不断变化,因此,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会随之变化。时至今日,马克思道德思想依然对当代社会极具价值,以下将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两个方面分析其价值。

(一)有助于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的主体是社会,是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性要求。社会道德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意识、社会道德准则与社会道德活动。

社会道德意识是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人们在群体生活中会将他们所认可的道德意识世代相传,因此道德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相对稳定性。这种历史继承性与相对稳定性会以风俗、习惯、文化等方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以蜜蜂做比喻,他指出蜜蜂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变成事实之前,就已经构筑出了更完善的结构。也就是意识对于活动具有方向指引的作用。而道德意识所传递出的善恶价值观念决定了最终会塑造出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准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原则与规范。对人类原则具有普遍性,覆盖面极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遵循的根本指导。道德准则的社会道德原则应兼顾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为个人与整体做出平衡。而道德规范则将道德原则的要求作出具体落实。社会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社会道德生活,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道德活动又称为道德实践,是人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依据道德准则所作进行的社会活动,它将道德落实到具体现实中。道德活动为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及完善提供基础。来源于实践的道德最终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道德意识为道德活动提供指引,道德准则为道德活动提供具体依据,道德活动则是道德意识与道德准则的现实表现,三者统一于社会道德中。纵观马克思道德思想,他所倡导的道德追求為提升社会道德提供了价值指引,极具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二)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的主体是个人,不同于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更具个性化。人在发展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将社会道德内化于己。个体道德包括个体道德意识、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品质。

个体道德意识是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的精神力量,个体道德意识体现在个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个体道德行为是人在意识的指导下所做出的具有善恶价值的行为。体现个体道德行为高度的是个体道德水平。曾有学者对个体道德水平做出研究,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水平分为前道德水平、习惯道德水平和自律道德水平等三个阶段。在前道德水平阶段,个体的行为先是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是个体以外的东西。这个阶段不考虑他人的利益,随着人与人的深入交往,个体逐渐认识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在习惯道德水平阶段,个体会遵循外部的规定与要求,认可多数人承认的是非标准。个体会力求其行为与众人一致,也会考虑他人的期望,尊重权威。而在自律道德水平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源于良心,倾向于公平、公正。在自律道德水平阶段的道德才是真正地体现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道德。马克思道德思想所倡导的道德,从本质上来说自律与他律相互交融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个体道德的内化与践行,社会道德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119.

[2][9][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188,163.

[3][4][6][7][8][10][1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422, 827,2,135,57,340.

[5]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1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3]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5.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