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导言》论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和困境

2024-03-10何小佐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导言

【摘要】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人类解放的追求。在其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分析了当时德国所处的困境,批评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批评了理论派和实践派的不足,首次提出了人的解放的问题,提出了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需要和前提,以及必须存在的革命主体,指出了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

【关键词】双重困境;理论派;实践派;理论需要;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19

一、德国的双重困境

在马克思的时代,德国的经济和社会,都是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完成。马克思认为英国和法国已经走完的道路,在德国才刚刚开始走。在法国、英国即将结束的东西在德国还只是刚刚起步。这些国家过时的腐朽制度在德国反而作为对美好明天的畅想。德国目前的状况与英、法等国的社会状况截然不同。马克思认为,德国是在“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但是,尽管德国的制度和经济是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可是德国的哲学却是先进的。

“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①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的德国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但在国家哲学方面已经和这些近代国家的哲学保持一致水平。德国和英法两国实现人类解放的首要任务是不一样的,英法两国是进行实践改造,而落后的德国则是批判法哲学。一个国家的哲学是这个国家历史的最好反映,然而德国的哲学就同自己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分裂,和自己国家的现实并不匹配。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中,黑格尔重置了国家和市民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完全颠倒了。黑格尔并不承认现实中的人是历史创造者,完全否定了这一角色的存在。他仅仅只是用概念来解读自己的哲学思辨,从而变相地维护了特定阶级利益,比如普鲁士政府的利益。这样的思辨模式根本解决不了哲学和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无济于事。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坚持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维护唯物主义,坚定走唯物主义道路,将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对象,以此为线索,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拨正回来,重新强调了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了市民社会对国家政治有着决定性作用。另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所主张的绝对精神,认为它的存在在世界以和法哲学之外。

因此,只有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基本原则来理解、践行哲学,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哲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哲学为历史服务,让哲学成为革命性的武器,从而推翻特权阶级统治实现自我解放。因此,在对哲学批判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国家中人的解放的问题。同时,马克思还举出了德国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的不足。

二、实践派的偏狭与理论派的无力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依然处在封建贵族之下,德国问题更是如此。急于追求进步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针对当时德国的社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探索,由于双方的主张不同,被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理论政治派和实践政治派。

理论政治派单纯地认为,仅用理论就可以实现社会改造这个问题,就可以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主张彻底的无神论。“该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②和理论派的单纯理论不同的是,实践派主张消灭哲学,使哲学成为现实。这里的“哲学”指的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对于实践派否定理论派的这一行为,马克思是支持的。因为当时的黑格尔哲学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它代表着德国资产阶级,代表着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其中的法哲学也为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合理性服务。尽管在思维领域内,黑格尔的哲学解决了主体和客体对立的问题,但是在本质上,他依然是具有思辨的性质。所以马克思支持实践政治派否定理论派的主张。但是,实践政治派具有不彻底性:没有将革命的主观要求变成客观现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了解德国哲学内容是多么的丰富,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中也有着进步性因素。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可以实现了。③他们完全忽略了德国这个民族传统社会是擅长理论思维的。如果想要改革,就必须从这个出发点入手,从他们的理论下手,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对于这两派的观点,马克思都不完全赞同,他批判了它们的错误观点,指出了他们的致命缺陷,对于如何变革德国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马克思指出实践派的致命弱点:没有重视理论派的作用,没有将理论派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如果实践派不能使使哲学成为现实,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灭哲学。④他们二者互相看不起對方,前者没有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后者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们互相嗤之以鼻。然而,德国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变革,二者的力量又是缺一不可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与先进的英法两国相比,德国的政治领域确实比较落后。可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可是它的哲学——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却是紧跟时代步伐,与当代的现实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是它的出路,也是进行社会改革的一个契机。然而,政治实践派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极其固执的认为,德国政治和经济很落后,区区一个坚持理论主张的德国哲学又有什么出路?他们远远比不上实践,甚至只是为实践服务的一个低下理论罢了。正是如此自傲的态度,导致德国政治实践派错失了这一契机,错失了可以促进德国实现改革的机会。

三、人类解放的可能性:理论的需要

马克思根据对理论派和实践派的批判,对于德国的革命,提出了两个观点。他认为想在德国实现彻底的批判,两个前提缺一不可:彻底革命的理论和革命领导任务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⑤通过批判理论派和政治派,马克思提出了理论是革命的重要支撑的观点,他认为德国要想实现真正的革命,理论是不可忽视的。

先进理论的需要是人类解放的必备前提。马克思指出,德国理论应该面对着一个绝对的命令,那就是必须推翻一切会使人成为被奴役压迫,被侮辱遗弃,被蔑视践踏的一切不公平不平等的关系。⑥德国民众必须奋起反抗,唤醒被奴役的人,推翻德国的一切压迫制度,使自己解放成为真正的人。明白自己的阶级意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去去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自己解放自己,不会再对资本主义抱有幻想。《导言》中,马克思强调要关注人本身的情感,人的思想,人本身。努力打破那些束缚了无产阶级的禁锢,让无产阶级回归自己的本性,拥有独立的人格、可以用自己去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这样的主张,让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认清社会现实的丑陋面容,从而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意识到想要解放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开始反抗。开始看透宗教和旧哲学的本质和欺骗性,看清自己是受剥削的。

理论也能变成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⑦马克思开门见山的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表明任何革命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任何实践都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从而展开革命。理论属于意识、认识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系统化的反映。理论本身属于精神力量,它本身不能直接改造社会,但是如果正确地反映了现实和事物,就会被现实所采用,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可见,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当人们用理论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时,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理论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不过,马克思指出,理论转换为物质力量并不是随意的,容易的,它是有一定的前提作为条件的。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将理论转化为现实,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理论的彻底性。关于理论的彻底性,也就是说理论不能是随意捏造的。在当时,能够指引德国社会实践变革的理论,必须是立足于社会的现实的,是科学可行的,具有一定科学性质的。他从宗教的批判转移到了世俗的批判,是具有一定的彻底性的。第二,理论必须掌握群众,能为群众所用。理论并不是随意捏造一个的,也不再是完全为德国政府所服务的,它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必须符合人们的现实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⑧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所用,才能被人民接受。最后,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理论要灌输到群众中去。列宁曾经说过,工人是不可能自主生成民主意识的,需要从外界灌输进去。科学想要变成能够改变世界的伟大物质力量,第一,他是可以说服人的,不是空口白谈的废话。第二,科学理论的传播,是需要人们一起完成的。每一个先进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群众中传播,刚开始诞生的先进理论,仅仅只能够被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少数知识分子知道,人民群众们并不能自发的认识到它,需要一定的传播和指导。只有通过一定的传播和指导,马克思主义才可能被人民群众所知道,才有了后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的可能性,一切都需要契机,一切也更需要宣传。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被人们渐渐认知熟知,才能被人民群众们掌握,最后在革命中运用起来,推进德国社会的改革。

在当时的德国,理论只有实现彻底性,才是解决德国社会革命问题的转机。理论的出场环境同德国哲学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的。旧的德国哲学是一种习惯于妥协,安于现状,维护着既得利益以及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畸形的解释世界的理论,无法正确解释世界的本质,无法为现实进行英勇的斗争。在当时的德国,理论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为最为德国逃避“现实的人”的问题。在当时的德国,这种负面影响就从两个地方表现出来了,首先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类人,他们面对现状只会妥协,选择在权威面前保全自己;另一种是活在当下,对社会现状认知错误还未逃避的。这种看重人的主观感受,却没有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感受,也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四、人类解放的现实承担者:无产阶级

马克思意识到德国想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找到解放的革命主体,只有找到了解放的革命主体,才能够找到革命的可能性。马克思分析了德国的革命以及现状,看清了德国资产阶级懦弱的本质,看清了资产阶级不可能为贫困人民发声,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承担德国革命的重要使命。与资产阶级相反,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潜在的力量。在《导言》中他明确提出了这一主张。他说:“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⑨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比较分析,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一个事实,德国要是想实现解放,只有一种可能:无产阶级的诞生。

马克思看到了德国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明白只有实行革命这一条路。他找到了实现政治革命的基础和条件,指出要想实现解放,就必须实现全面的解放。因为在当时的市民社会,要想实现解放就必须有一部分能够取得解放,只有这一部分先解放自己才能取得普遍的统治权,也就是指必须有一个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⑩他明确提出,这个特殊阶级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唯一的切入点。这个特殊的阶级必须能够代表整个市民社会的利益、代表着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能够进行彻底革命。在道德情感方面,这个阶级可以起到极大的共鸣,可以一瞬间激起群众的革命热情,激起群众奋起反抗的大无畏精神。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在德国,只有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地位,可以成为一切。只有无产阶级可以从自己的特殊权利出发,要求普遍权利,它要求的自己的特殊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是等同的。在市民社会中,它没有任何特殊权力,它代表着社会的普遍困难,代表着社会的总体利益,是一个最不像阶级的阶级。它与资产阶级绝对对立,是推动人类解放的主力军。它挑衅私有财产的存在,强烈反对国家的私有制度,坚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发声,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德国实现人类解放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无产阶级的诞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德国社会背景下,实现人类解放是有可能的。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解决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以及哲学问题,才能更好地为无产阶级诞生打下基础。德国的社会变革,需要一个先进的阶级理论,也就是无产阶级理论来作为理论支撑。德国实现变革需要人类解放现实承担者,也就是无产阶级。想要在德国实现解放,就必须明白只有实现了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德国的解放。

注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作者简介:

何小佐,女,汉族,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导言
专题导言
导言
导言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导言
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二理科班导言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