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2016-11-09赵新琳
【摘 要】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当代共产主义的先驱。在他的著名理论中文艺观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了对文艺本体内涵的基本规定,体现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文艺问题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表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属于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并且他的文艺理论对今后世人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理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D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94-01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总是循序渐进地渗入到社会实践中,就拿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举例说明,这场座谈会,是当时中共的最高领导人之前做了一些调研,并且和许多作家进行了深入交谈、交流之后,形成的一些文艺政策,它针对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当时延安抗战,所以就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著名的文艺家,而这些文艺家想在陕北的穷乡僻壤保持他们原有的艺术水准,所以当时就在舞台艺术方面排练了很多经典作品。由于当时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但是,这些无产阶级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能够更好地去和敌人作斗争。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中国当时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艺术家们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塑造了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过来,坚定革命成功的信念。这就是文艺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著作中的理论之一,我们不能光凭嘴上功夫就指望工农阶级的人们去相信无产阶级、依靠无产阶级,还得实际表现出来,所以,当时就出了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艺舞剧《白毛女》,这部舞剧的人物构成、故事情节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很好地起到了教化人们的作用,使人们通过舞蹈这种简单易懂的表现方式明白地主恶霸对他们的剥削压迫,要敢于反抗,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敢于和危害人民和平的敌人作斗争,并且该舞剧很好地刻画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并且最终一定会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一,舞剧《白毛女》的创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准确反映了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舞剧中出现了很多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作斗争的场景,以及喜儿的悲惨遭遇,并且深深反映了地主阶级的丑陋嘴脸,而在这的人民性则是从时间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正因为当时社会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文学艺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并且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舞剧《白毛女》的反响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对当时的恶霸势力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打击,演员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方面也很到位,使人容易接受容易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该舞剧的创作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忠实反应,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形象的创作来体现历史,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剧中喜儿从人变成“鬼”又从“鬼”变成人,就是其现实生活的深刻写照。都深深反映了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社会性与现实性。舞剧《白毛女》的审美性也是极强的,让人看着不枯燥,不无聊,并且用舞蹈这种流动的线条美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以及提醒我们后人在创作路上要从现实复杂而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生活的体制,尤其是文艺创作应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敢中对社会作审美高度的思索与探索,把我们对现实社会苦难的体验、艰难的思想抉择及对自我灵魂的审视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上来。
说到这,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座谈会的确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这两次文艺座谈会都汇聚了人们的期望,都期待它能改变中国文艺文艺令人不满的这种状态,开辟一个新的历史面貌。其次,这两次座谈会可以简单总结为四个字:时代;人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得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要想编创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就得要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汲取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业不成为脱离观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阁楼。这或许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说法吧。
通过对这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基本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和它的基本内容的了解不难发现,其思想内容都体现在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上,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民众思想,反映工人阶级文化经验,捍卫弱势群众的利益;文艺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结合一起,提出文艺与人的自由本性,这为未来社会文学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赵新琳(1992-),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硕士,民族民间舞表演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