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翻译学视角下《心理罪》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2024-03-10张佳雯朱全定
张佳雯 朱全定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当今国内的悬疑小说界,雷米被称为最优秀的心理犯罪悬疑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心理罪》系列自2007年发表以来,在国内好评不断,热度不减。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却未引起太多关注。《心理罪》系列在国内与国外热度的鲜明对比引人深思。本文将从社会翻译学角度,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心理罪》译作在海外译介传播受阻的原因,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悬疑小说走出去。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心理罪》;译介;传播;悬疑小说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10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33
一、引言
2007年,《心理罪》系列的前传—— 《第七个读者》开始在天涯社区上连载,并获得了数十亿的点击量,相继引起了《今古传奇·故事版》 杂志以及出版社的关注,这篇小说更是于当年被评为年度最佳长篇惊险悬疑故事。在之后的十年里,雷米相继完成了《心理罪》系列的其他作品,包含五篇小说与四篇番外,作品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欧美、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吸引了多个网剧、电影的制片商,先后被制成电视、电影作品,深受广大影迷的喜爱。雷米本科学习法律,硕博士研究犯罪学,目前任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兼具警察、教师、作家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是《心理罪》系列每部作品都经得住打磨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心理罪》系列并不只是简单的犯罪推理小说,其中还包含对人性、伦理的深刻思考,从犯罪心理的角度揭示罪犯的犯罪动机,吸引读者眼球。
《心理罪》五部小说均在豆瓣上获得7.3分及以上的高分,其中《暗河》與《城市之光》入选豆瓣中国推理图书TOP10排行榜。然而,《心理罪》系列五部作品中只有三部拥有英译本在亚马逊平台出售,分别是《心理罪·画像》(Profiler)、《心理罪·教化场》 (The Skinner’s Box)、《心理罪·暗河》 (The Blade of Silence),这三本英译本在海外反响平平,海外各主流平台上关于悬疑小说的讨论、排名等也罕见《心理罪》的身影。
目前国内关于雷米作品的研究比较有限,且大多都是对于作品叙事风格及特色的研究,尚未涉及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心理罪》系列在国内外热度的差异对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有一定的鉴戒意义,因而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及宝贵的研究价值。近年来,社会翻译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它通过分析作品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能够探明作品在海外传播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将运用社会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心理罪》系列在海外传播过程及传播不力的原因,期望能为之后中国文学的外译活动提供参考及启示。
二、理论框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翻译学逐步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1],它将翻译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将翻译文本看作是一种文化产品,挖掘译者背后的生产机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布迪厄社会实践论的关键要素是惯习、资本和场域,他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布迪厄将个体与社会结合起来,着重关注影响翻译行为的译者作用及场域影响,但却没有考虑到影响翻译活动的非人类因素。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研究行动者的理论”[2],“试图揭示翻译生产过程涉及的复杂交互活动”[3],概括了整个翻译过程。因此,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很好地弥补了布迪厄场域理论没有考虑非人类因素的不足。
基于此,Buzelin尝试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期更全面地研究译作生产与传播过程。汪宝荣从同一角度出发,提出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概念,将翻译活动中的人类因素以及非人类因素都囊括其中,更全面地描述了翻译过程,构建了一个从项目发起,翻译生产到出版发行,译后评价的紧密连接的网络模式。
就中国文学译作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而言,项目发起主要有四种发起主体:输入国译者、输出国政府资助的出版公司和外宣机构、输入国出版公司以及输出国外文出版社或商业机构[4]。翻译生产过程的行动者涉及译者、原作者和编辑等。译作传播过程涉及出版社、译作、读者等。三个过程的行动者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中国文学外译传播网络。
三、《心理罪》外译受阻原因探析及可行性措施
自2007年《心理罪》系列第一部作品出版至今,百度贴吧以及微博粉丝群对《心理罪》的讨论从未停歇,但三部小说的英译本在亚马逊上市后销量惨淡,目前仍在出售的只有《心理罪·暗河》,其余两本目前已经停印,不再出售,《心理罪》系列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及其他IP产品也没有引进到英文世界的相关平台。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能够“从发生到发展、从传播到接受的整体运作轨迹、规律与逻辑”[5]进行分析,从环环相扣的每一环节中找到适合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法,让海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鉴于此,下文将具体分析《心理罪》系列在海外的传播与译介网络,观察各行动者是如何与翻译活动结合并影响传播网络的。(如图一)
运作机制
(一)项目发起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前须有某个行动者去招募其他行动者,才能构成一个交互关系网络[6]。在《心理罪》的翻译出版项目中,中国出版商(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作为行动体,招募了译者参与到项目发起网络中。经过查询,笔者发现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不是一家专业商业出版机构,而是一家经营范围广泛的商业公司,寻找国内热度较高的作品并译成外文发表到国外是该公司的业务之一。在寻找优秀的国内作品时,《心理罪》系列在国内市场的火爆及庞大的读者群体成功引起了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的注意,随后,由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牵头,为《心理罪》系列的三部作品招募译者,他们分别是Gabriel Ascher、Gaines Post和Holger Nahm。但三位译者无论是在中国翻译场域还是海外翻译场域,他们的符号资本都极其有限,通过在亚马逊平台上对三位译者进行检索,发现他们的译作大多知名度不高,且译作较少。可见,译者与出版社在《心理罪》的项目发起网络中符号资本的缺失导致了《心理罪》的项目发起网络没有有效运作,进而导致了《心理罪》在海外传播受阻。
项目发起网络中的行动者既包括作者、译者、出版商等人类行动者,也包括原作等非人类行动者。原作作为传播网络中最初始的一环,作品质量是决定后续网络能否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心理罪》作为国内的经典悬疑小说,作品质量毋庸置疑,但是国内的悬疑小说作为一种舶来品,并不似武侠小说及玄幻小说一般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且鉴于英语国家读者对武侠小说及玄幻小说的喜爱,可见两种文化之间存在适当的文化差异是成功的文化交流的条件之一。因此,悬疑小说要想获得英语世界读者的关注,增添与英语世界文化不同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一条可行性方式。
(二)翻译生产
翻译生产网络中的行动者包括作者、译者和编辑等。通过观察亚马逊上的读者评论发现许多读者对于译本的翻译并不满意,甚至有读者表示小说的故事情节吸人眼球但如果换个译者可能会更好。比如,在《心理罪·暗河》中关于警官与歹徒的搏斗的描写:“男人矮身躲在女人的身后……”译者翻译为“His short stature was almost entirely hidden behind the woman’s body.”此处容易給读者造成凶手身材矮小的印象,而“矮身”的意思是使身体放低,此处原作者是想表达歹徒的狡猾,译作就缺少了这个含义。甚至在《心理罪·教化场》第15章中,廖亚凡为表示自己在天使堂里没有归属感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时,说道:“那不是我的家。”但在英译版the Skinner’s Box中,这句话被翻译为 “Yeah,that’s my home.”文本意思出现偏差,影响了读者的阅读。
在与《心理罪》原作者雷米交流的过程中,雷米本人也表示三本译作的质量不如人意。在翻译一部中文作品时,译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与原作者沟通,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章的语言特色等。但雷米老师对于三部译作的评价却不高,说明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与译者缺乏充分的交流,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另外,《心理罪》五部作品都讲述了同一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故事,读者根据推荐的阅读顺序读完五部作品能够见证方木由稚嫩向成熟蜕变的过程,五部作品前后衔接,共同塑造了方木这一聪明果敢、匡扶正义的形象。然而在国内出版社招募译者时,为尽快在海外发售英译本,选择了三名译者分别翻译三部作品,这就难免造成三部作品语言风格不一,人物形象塑造有出入的问题,很难形成与国内书谜一般“追”完《心理罪》系列甚至“催更”作者的读者群体。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选择一个译者翻译整部作品,保证译作的连续性及可读性。
译文产出后,由编辑负责的译作编校制作过程同样重要。编辑负责将译作调整到适合目的语读者阅读的章节结构,增添本地化表达等,并要挑选符合作品内容,吸引海外读者眼球的封面,以此促进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三)出版发行
出版社作为出版发行网络中的主体,其符号资本和场域极大地影响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范围。一家出版社的符号资本可用以下指标衡量:公司悠久的历史、总部所在地、编辑的声望、旗下作家得过重要文学奖(可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等[7]。优秀的出版社具有大量的符号资本(声誉),业务资本(渠道)和经济资本(财力),获得他们的出版就是对产品质量的背书,能够吸引及促进各种渠道积极开展营销活动[8]。而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私有企业,前期对于有望获得经济效益的图书会投入资金与精力进行推广,而当一段时间图书销量依旧不理想后便会停止资金投入,转向推广其他图书。
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卡希尔指出,《红高粱家族》《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因电影获得成功而畅销的国际小说”[9]。虽然《心理罪》系列在国内拥有多部电影及网剧,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海外主流视频平台上却没有上架《心理罪》相关作品的英译版本。
总之,出版社在出版发行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尽量选择场域资本和符号资本丰厚的出版社,积极招募书评人、媒体等对作品宣传,开发多个传播渠道,包括纸媒、电子书、影视作品等,在多平台进行宣传。作者和译者也应利用自己的符号资本宣传作品,参与到出版发行中,促进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
(四)译后评价
译后评价网络中的行动者包括专业书评人,大众读者等。销量固然是衡量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对译作的评价和接受更能具体反映中国文学在西方译介传播的成绩,这可以从作为专业读者的书评人的评论和大众读者提供的买家评价来衡量[10]。《心理罪》三部译本在亚马逊上的读者评价数量均不过百,且在其他主流媒体上检索关键词得到的推文也很少。在如今互联网兴盛的时代,作品下的评论能招募更多读者及购买者,加入作品的传播网络中,他们通过发表评论或者互相推荐又能招募更多读者,促进作品的传播。因此,在作品上架网络平台之初,应该招募一些专业的网络书评人在平台上发表评论,引导读者购买及跟帖。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既是招募者又是被招募者,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行动者。此外,互联网时代读者接收信息的平台和渠道愈来愈多元化,不会只拘泥于电子书平台,通过博主在社交平台及短视频平台发布书评或者讲解视频能极大扩宽译本的传播渠道。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罪》三本英译本的传播环节及传播效果,探析了《心理罪》系列在海外传播不利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期望能摆脱中国悬疑小说在海外边缘化的地位。反思为鉴,译介与传播网络中各个环节的行动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惯习和场域,不仅创作者要在作品中增添中国元素,提高作品质量,译者、出版社、评论者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优化网络中的每一环节,构建一条高效的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佳宁.社会翻译学拓展学术翻译社会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13(005).
[2]Latour,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 Theor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Buzelin,H.2013.Sociolog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In C.Millán&F.Bartrina(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Routledge.
[4]汪宝荣.中国文学译介传播模式社会学分析[J].上海翻译,2019,(02):1-6.
[5]王洪涛.社会翻译学视阈中中国文学在英国传译的历时诠释[J].外语学刊,2016,(3):146-151.
[6]汪宝荣.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4(04):1-7+80.
[7]Bourdieu,P.A conservative revolution in publishing[J].Translation Studies,2008(2):123-153.
[8]李晋,肖维青.社会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海外译介:发起、生产与传播[J].语言与翻译,2023,(02):
63-69.
[9]Cahir,L.C.2006.Literature into Film:Theory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M]Jefferson,N.C.:McFarland.
[10]汪宝荣,全瑜彬.《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全套英文书评的考察[J].外国语文,2015,
(4):65-71.
作者简介:
张佳雯,汉族,女,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众文化、通俗小说。
朱全定,汉族,男,博士,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众文化、通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