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女兵, 也是女人》的叙事时空研究

2024-03-10刘铃昱何雨韬

今古文创 2024年6期
关键词:叙事空间叙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

刘铃昱 何雨韬

【摘要】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其中,《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时间和空间独特的艺术把握,通过时序、时距、叙述频率的调节和大、小空间的切换来控制叙事节奏,深化作品主旨,使得叙事空间化、人物立体化。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叙事时间;叙事空间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07

高特舍特·莱辛曾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时间与空间是叙事的机制,是叙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分为两个叙事层次:第一叙事层为作者讲述自己的采访经历,第二叙事层为主人公讲述战争故事,在两个叙事层次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时间、空间的安排各有特点,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实现了深化作品主旨,提升审美体验的目的。

一、叙事时间安排

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被视为当代叙事学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他用大量篇幅论述叙事时间,讨论了时序、时距、频率的问题。热奈特因为对叙事时间的详尽研究在叙事学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时间在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否认的是,作家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成了一种重要的叙事技巧。尽管非虚构文学的真实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叙事时间的安排,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时间进行艺术处理的痕迹,下面将从时序模式、时距模式和叙述频率三个角度探究这一点。

时序也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模式。《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第二叙事层具有共时和历时并存的特征。共时模式是指将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以线性时间安排展现出来,阿列克谢耶维奇将不同空间、不同人物的故事凝聚在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以展现一段时间内女兵群体的整体状态和不同经历。我们也发现,第二叙事层中存在历时特征,是按照自然时序安排的。前两章、四至十四章、最后两章分别讲述了参战、战斗、胜利的故事,第三章和第十五章用于过渡。在前两章中反复提到“战争爆发时”“我的第一次太可怕了”“在战争爆发前几天”“最初那几天”“我们要乘火车走了”“是最后一个和平的日子”“是在战争的第一年”“我上前线的那天”“我准备上前线的时候”;而后两章中多次出现“我打到了德国”“终于解放了”“到了柏林之后”“战争结束了”“从战场上回来时”“噩梦终于退去了”“战争结束后”“战争之后”。尽管主体的庞杂性和她们各自故事的完整性对自然时序產生了挑战,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时间线的明晰处理。而对时间的强调正是源于自然时序的优势,这样的叙事时间安排能够一步一步加深读者对于战争的认识,使读者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改变。《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第一叙事层则运用了历时模式中预叙的技巧,对自然时序进行了变形处理。在开篇阿列克谢耶维奇写道:“从这栋房子开始的寻访,持续了七年”,“在踏上这条征途之初,我可绝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走遍了全国各地,几十趟旅行,数百盒录音带,几千米长的磁带。”这里的预叙为采访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赋予读者心理期待,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两个叙事层中,阿列克谢耶维奇采用了不同的时序安排,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实现了不同的写作意图。

时距是指故事时长与叙事时长的比较,作者对时距的调节也是叙事策略的一种。整体而言,第一叙事层的故事时间为1978-1985年,第二叙事层的故事时间大致为1941-1945年。然而第二叙事层的叙事时间却远远大于第一叙事层,这是由叙事内容的重要性决定的。在第一叙事层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使用加速概述,包括了大面积的省略。只有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同时出现时,作者才会进行等时叙述,通过对话还原情景达到逼真的效果。通过第一叙事层时距的缩短可以看到,阿列克谢耶维奇希望读者更多地去关注主人公而不是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思考,我们推测作者并不想以增加采访经历的叙事时距的方式来佐证故事的真实性,她相信第二叙事层的表现力能够征服读者。在第二叙事层中,时距的变化更加频繁和强烈,等时叙述、加速概述、减速详述交替出现。以第一章中玛丽亚·伊万诺夫娜·莫罗卓娃的叙述为例:“我进了集体农庄,又修完了会计课程,开始了工作。可战争还在持续……”用加速概述的方式介绍参战前的生活,快速推进时间,为下面的叙述节约篇幅。“射击表演之后是原地伪装……上校走过来了,一边走一边观察草地,然后站在一个土墩上——他一点都没发觉。可是这时‘土墩’却在他脚底下哀求起来:‘哎哟,上校同志,我不行了,您太重了。’瞧,真笑死人了!上校简直不敢相信我们能伪装得这么好。于是他说:‘现在我收回原先对姑娘们的评价。’”用等时叙述的方式增强画面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下决心要开枪。主意一定,突然又闪出一个念头:这是一个活人哪,虽然是敌人,可毕竟是个活人。于是,我的双手不知怎么发起抖来,而且浑身都打起了寒战,产生一种恐惧感。就是现在有时在睡觉时这种感觉也会回来。在打过胶合板靶子以后,要朝活生生的人体开枪,还真不容易。我通过瞄准镜看得一清二楚,好像他就在眼前,那么近……而我内心很纠结,犹豫不决。最后我总算镇定下来,扣动了扳机……”用减速详述的方式将短短几秒发生的事用较大篇幅展现出来,放大叙事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增强叙事的感染力。等时叙述、加速概述、减速详述交替的叙事策略能够优化叙事节奏,增强艺术效果,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

频率是指叙事与故事之间的频率关系,也就是重复关系。作者在剪裁材料时保留了许多重复事件,以此点出女兵们性格和命运的相似之处,这种方法在人物群体塑造和社会环境描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叙事层中,作者对于受访事件进行了反复刻画,她们的反应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迫不及待,滔滔不绝,描绘了女兵们无人问津、无处可诉的困境,传达了她们发声的迫切需要,展现了书写《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作品的必要性。另一类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表现了战争对人造成的心灵伤害以及女兵们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第二叙事层中描写到,许多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被兵役委员会拒绝,一次又一次上门请求上前线,最终得偿所愿,表现了女性群体坚毅的性格特点和保卫祖国的决心,也揭示了女兵们因为生理特征在上前线时面对的阻力和在战争初期大环境对女性的保护。再比如许多主人公因为少女天真烂漫的行为受到斥责和惩罚,表现了女性群体性格中纯真美好的一面,也衬托出战争大环境的残酷和冰冷。

重复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构筑,在明确作品主旨和震撼读者心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全文对女兵在战争中负伤一事进行了多次叙述,这里展示其中一部分:“两颗炸弹正好炸中一个弹药库,弹药箱就在我眼前飞到六层大楼那么高并发生爆炸,爆炸的巨浪把我甩出去撞到墙上,我失去了知觉……”“我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穿了两肺,第二颗子弹从两个脊椎骨之间射过去。我的双腿一动都不能动……大家当时以为我被打死了……”“在顿巴斯的马克耶夫卡,我负了伤。伤在屁股上,一块石头子儿大小的弹片钻了进去,卡在里面。我发觉自己流血了,赶忙把急救药棉塞在伤口上,又继续跑起来,给伤员包扎。”重复叙事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这是作者有意泄露写作意图的方式,也是对读者心灵的反复冲击。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叙事时间方面进行了精心安排,在第一叙事层中,作者使用预叙的方式为采访的真实性奠定基调,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用加速概述和大面积省略缩短时距,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主人公。而在第二叙事层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同时使用共时和历时两种时序模式,描绘一段时间内女兵群体整体状态和不同经历的同时一步一步加深读者对于战争的认识,展现她们的变化;以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时距变化优化叙事节奏,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两个叙事层中都有大量的重复叙事,赋予零碎素材以节奏感,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二、叙事空间安排

叙事文本中的故事既在时间流动中进行,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这里的空间可以划分为大空间和小空间,前者指故事的时代背景,后者指故事发生的地域或地点。《空间叙事学》的作者龙迪勇认为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是必然的,符合叙事理论完整性和文学创作实践的需求。如今空间已经成为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接下来将分析《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两个叙事层中的大小空间以及它们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叙事层中故事发生在1978-1985年的苏联这一大空间中,这一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国家进入“停滞时期”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体制日趋僵化,社会保守气息浓重。当局力求恢复思想、观念的统一,知识分子只能铤而走险,承担着出版审查与迫害的风险进行创作。同时,1978年是个意味深长的时间节点,这一年阿富汗发生政变,与苏联签订二十年合作条约,次年苏军进攻阿富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去写一部反战的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做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此时大空间与人物相背离,与人物性格、活动不和谐。这一点在创作笔记中作者与审查官对话摘要中也有体现,审查官是这样对她说的:“您写的纯粹是谎言!这是对我们游击队的污蔑,是对我们人民英雄的中伤。您写的这些小故事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伟大的故事,是胜利的故事。您根本不爱我们的英雄!”根据阿列克谢耶维奇与大空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到无论是采访、书写还是出版的过程中,她必定经历了许多困难的时刻。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以这样的面貌问世了,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记者兼作家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吐露真相的勇气,因此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故事的珍贵性。此外,阿列克谢耶维奇在第一叙事层中不厌其烦地在故事开头对谈話地点进行明确,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些封闭、私密的小空间中,如厨房、客厅、车厢、宾馆房间、教室……在这些故事中小空间与人物相和谐,成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象征。封闭的空间象征人物内心的封闭性,私密的空间象征谈话的私密性。针对这一点作家本人在书中也阐述了自己的体会,那就是只有在封闭、私密的环境中受访人才能展现个人真实和私人体验,当处于公共环境中,她的叙述就变成了公共谈话,体现出一种“追求正确”的失真。通过受访人与小空间的关系,我们看到受访人是缺乏安全感、惯于封闭内心的,但正因为故事发生在这样封闭、私密的小空间中,受访人的叙述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了。

第二叙事层中故事发生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这一大空间中,在这场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伤亡惨重,红军累计死亡人数达到1150万人。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起猛攻。战争初期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形势极度不利。由于兵源极度短缺,红军不得不大量征召女兵。苏联妇女就这样走入了这场残酷战争,成为人类史上最庞大的一支女兵队伍。第二叙事层的小空间则是战争的各个角落。地域上涉及了苏联和德国的几十个城市,为我们展现了战争地图的全貌。同时德国的白色瓷砖屋顶、玫瑰花园与苏联流血的大地、残破村庄形成对比,让我们思考发起战争的一方已经拥有这么多,他们为何要贪得无厌,打破平静,这种恨究竟从何而来;地点上包括战场、营地、医院、工厂、牢房、铁路、街道、树林……与第一叙事层相反,第二叙事层中故事往往发生在开放空间中,充满着炮火、硝烟、鲜血、痛苦,处处暗藏危机。在叙述中,地域和地点往往是被特别强调的,小空间的频繁转换使得时间重叠静止,弱化了时间的线性向前发展,体现出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空间化的叙事策略。在这一叙事层中主人公和大小空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女兵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空间相和谐。她们坚持心中的正义和光明,渴望胜利与和平,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憎恨侵犯国土的纳粹法西斯;她们应召入伍,出生入死,不惧枪林弹雨,不畏严刑拷打,是真正的战士。另一方面,她们时而产生与空间相背离的想法,有一些与战争格格不入的行为。她们内心善良,厌恶杀人,怜惜每一条生命,甚至同情敌人,为濒死的敌人流下眼泪;她们在战争中也努力打扮自己,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像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剪去长发,或是把连衣裙和高跟鞋藏在行囊里。悲剧的空间里故事必不可免地会带上悲剧色彩,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残酷环境注定了故事的惊心和惨烈,但是人物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又为故事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让人时而唏嘘时而感动。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更完整地塑造出战争中的女性面孔。

第一叙事层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这一大空间中,以及一些封闭、私密的小空间中。采访者行的是与大空间背离之事,被采访者在小空间中获得安全感。第二叙事层中故事发生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这一大空间中,在战争的各个角落。大空间给所有故事画上了悲剧底色,小空间的频繁转换体现出阿列克谢耶维奇空间化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们和大小空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使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

参考文献:

[1](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M].吕宁思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江守义.叙事形式与主体评价[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6.

[5]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孙丽红.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女性贡献探析——以女性史学为视角[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刘铃昱,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俄苏文学。

何雨韬,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叙事空间叙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
多义的叙事阐释空间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王家卫电影中的导演叙事与叙事“时间”
校园景观中的叙事空间研究
阿列克谢耶维奇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ҮНК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