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2024-03-09刘晓宇

科技和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子群红色旅游

苏 卉, 刘晓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安 710055)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是发展红色旅游、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因此,推动红色资源有效利用、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是新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

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时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公众贴近革命历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2021年2月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中,明确提出要在新时期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弘扬传承红色文化。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其红色旅游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但该区域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老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红色旅游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存在诸多现实问题[2],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陕甘宁红色旅游现象及特征规律的研究。

旅游流是由旅游者空间移动所引起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旅游流的研究,有助于明确旅游者时空分布特征、探索旅游活动影响、优化旅游目的地结构[3]。现有研究围绕旅游流的时空维度、旅游流驱动机制、旅游流空间效应等主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4-6], 但研究多侧重宏观中大尺度空间单元旅游流特征及规律,如全球旅游流、入境旅游流、“一带一路”旅游流、省域旅游流、城市群旅游流等[7-11]。相比较而言,对于特定区域范围的旅游流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尤其围绕红色旅游这一特定类型旅游流的研究更显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红色旅游流的研究逐步引发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徐惠娟和刘生敏[12]对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网络空间结构的研究;张新成等[13]对长征主题红色旅游资源关注度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李磊等[14]研究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及其旅游流网络结构等;王金伟等[15]研究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及网络特征等。此外现有文献围绕陕甘宁红色旅游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及策略性分析为主。例如,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联动发展、强化红色文化感知[16-17]等,缺乏以定量方式深入探究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特征规律的研究。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微观视角聚焦于陕甘宁这一特定区域内红色旅游景点之间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二是基于旅游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大数据,结合空间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就如何强化核心节点作用、推动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提出策略建议,以期有利于指导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旅游线路管理和目的地规划,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陕甘宁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总面积为 19.2 万km2。依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对于陕甘宁区域范围的划定,共包括陕西延安、榆林、铜川,甘肃庆阳、平凉,宁夏吴忠、固原、中卫 8个地级市,以及陕西富平、旬邑、淳化、长武、彬州、三原、泾阳,甘肃会宁,宁夏灵武9个县(市)。

1.2 数据来源

1.2.1 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数据

根据《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列出的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以及所研究区域内3A 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筛选出区域范围内知名度较高、游客到访量较高的景区32处,基本涵盖了重要人物故居、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重要人物活动遗址、重要纪念场馆等主要类型。采用百度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坐标拾取工具,对 32 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逐一检索和校准,建立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1.2.2 红色旅游流数据

红色旅游流数据采用用户生成内容(UGC)网络游记作为研究数据,UGC 是旅游大数据主要来源之一,该数据带有地理信息,且具有无干扰性,是客观了解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特征的有效方式。为兼顾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借助于Alexa提供的中文网站排名数据,选取热门旅游网站携程、马蜂窝、去哪儿、驴妈妈、途牛、穷游6家网站,采用 Python 获取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相关的游记,检索时间截至 2022年12月,共获得与所选取的 32处红色旅游景区相关的游记1 769篇,通过人工清洗筛选包含两个以上目的地的游记,并手动剔除游览行程信息缺失或重复等无效游记后,得到2000—2022年的有效游记1 036篇,进一步对游记中所记录的陕甘宁红色旅游线路数据进行转换、整理,构建32×32的红色旅游流O-D矩阵(original-destination)。

1.3 研究方法

1.3.1 GIS技术及修正引力模型

采用GIS技术,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结合陕甘宁区域内不同景区之间旅游流流量数据,测量陕甘宁不同红色旅游景区之间的网络联系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式中:Rij为i景区到j景区的网络联系度;Mi和Mj为景区i和景区j的红色旅游流量数据;Dij为两区域的空间距离;Kij为参数。

1.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为了解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及网络关系提供了依据。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包括整体网络评价和网络节点评价两部分,所涉及的具体指标、计算公式及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红色旅游流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指标

2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

2.1 红色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

2.1.1 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利用GIS及修正引力模型,绘制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对旅游流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其中景区之间的连线表示旅游流联系,线条的粗细反映旅游流量高低程度的差异。由图1可知,陕甘宁红色旅游流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网络规模,空间结构上呈现中间区域网络联系紧密、外围区域网络联系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进一步运用 Ucinet 软件,建立二分矩阵,参考现有文献,通过反复比较,将阈值设置为“2”。结合网络密度计算公式,经计算得出陕甘宁红色旅游网络整体密度为0.430,标准差为 0.495,数值反映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低,网络较为松散,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后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景区之间的合作。

图1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

2.1.2 网络 “核心-边缘”特征

“核心-边缘”特征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网络的空间差异性。利用 Ucinet 软件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发现核心区内部联结密度为 0.904,而边缘区内部联结密度仅为 0.214,数值差异较大,从而显示出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非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其中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延河大桥、南泥湾等景区之间旅游流流量较大,共同构成陕甘宁红色旅游流密集分布的核心区,其他如吴起镇革命旧址、志丹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中低级别的景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进一步利用 Gephi 软件将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可视化呈现(图2),其中宝塔山景区、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景区处于核心区,洛川会议纪念馆、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等景区处于边缘区,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志丹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则处于过渡区,从而进一步验证陕甘宁红色旅游流所具有的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

图2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结构

2.1.3 网络集聚特征

利用凝聚子群分析来揭示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不同组团所形成的子系统。采取Ucinet中的迭代相关收敛法(convergent correlation,CONCER)法进行辅助计算,获得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4个凝聚子群,进一步对于各凝聚子群包含的成员数量、各凝聚子群的内部联结密度及外部联结密度以及所包含景区等信息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结果发现,①红色旅游流凝聚特征显著,且与地理位置存在密切关联关系,第1凝聚子群共包括14个景区,主要分布在延安及周边宜川、洛川等地区;第2凝聚子群共包括7个景区,主要分布在甘肃会宁、庆阳等地区;第3凝聚子群共包括4个景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宁夏等地区;第4凝聚子群共包括5个景区,主要分布在富平、咸阳等地区。②以延安为中心所形成的第1凝聚子群红色资源等级高,影响力强,内部联结密度高达0.983,呈现明显的局部集聚性,外部联结密度为0.557,显示其与外部其他子群间的联系也较为密切。③4个凝聚子群的外部联结密度均较低,尤其是子群2的外部联结密度仅为0.184,反映陕甘宁红色旅游流具有较强的地域集中性,不同区域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

表2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2.2 红色旅游流网络节点特征

2.2.1 节点中心性分析

利用加权点入度、加权点出度、中介中心度以及等级排序值等指标对于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的网络节点进行中心性评价,评价结果表3所示。评价结果显示,①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中唯一的 5A 级景区,在所有节点等级排序中居于首位,在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中的功能和地位最为突出,是整个红色旅游流网络的关键节点景区。此外宝塔山景区、枣园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关键节点等级排序值相对较高,在红色旅游流网络中重要程度较为突出。②红色旅游流过度集中于延安的关键节点景区,单极化效应显著。③边缘节点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极为有限,与其他节点的通达性也较弱,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的融入程度较低。

表3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节点评价(前15位)

2.2.2 节点流向及合作关系分析

进一步利用Origin软件,基于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点)节点间流向及流量数据,绘制主要节点流量弦图(图3),以反映不同节点联系强度及合作关系。由图3可知,在陕甘宁红色旅游景区节点流量中,排名前五位的节点对分别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宝塔山—延河大桥、王家坪—南泥湾之间。与其他景区(景点)相比,这五对节点普遍具有知名度高、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等优势,游客在这些节点之间流动能够有效节省旅行成本,获得较高旅游体验。

图3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节点

从节点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来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杨家岭、宝塔山—枣园等关键节点之间存在着强互动双向合作关系,同时这些关键节点对于周边地理位置临近的王家坪、凤凰山、清凉山、南泥湾等节点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以及临近的南泥湾等地理位置临近的节点分布密集,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强力磁极,但是其与周边中远程的景区(点)如洛川会议纪念馆、瓦窑堡会议旧址等之间以及更远的甘肃会宁、宁夏固原等地的节点互动合作关系明显减弱,反映核心节点对于周边中远程节点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红色旅游流区域差异较大。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陕甘宁红色旅游流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旅游流过度集中、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等现实问题。进一步从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网络优化、促进网络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空间布局,改善当前单极发展的局面,推动榆林、甘肃会宁、宁夏固原等多个区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凝练差异化红色旅游主题,连点成线,打造多条跨区域的红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多极化红色旅游网络体系。

(2)坚持协调发展,主动衔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战略,开展“红色旅游+老区振兴”,着重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强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逐步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3)加强创新融合,依托数字技术及创意手段,强化陕甘宁红色旅游产品及业态创新,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相融合,挖掘边缘地区旅游潜力,形成红色旅游与多种类型旅游形式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

综上,对于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特征的研究,除了依靠UGC旅游大数据,还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开展问卷调查,以利于更准确地揭示旅游流网络特征。此外,还有必要就陕甘宁红色旅游流影响因素及红色旅游流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开展系统分析,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4 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GIS技术、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基于2000—2022年间陕甘宁红色旅游UGC游记数据,就陕甘宁红色旅游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网络空间结构特征: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网络密度相对较低、网络较为松散,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

(2)网络集聚特征:陕甘宁红色旅游流凝聚特征显著,内部形成4个凝聚子群,不同的凝聚子群内部联结紧密,但外部联结较少,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3)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以延安地区为中心的关键节点功能和地位突出,单极化效应显著,其他边缘节点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较为有限,网络融入程度较低。

(4)网络节点合作特征:延安地区核心节点之间联系紧密,旅游流过度集中,核心节点对于周边中远程节点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

因此,应从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极发展、推动协调发展和创新融合发展等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网络优化,促进网络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陕甘宁子群红色旅游
超聚焦子群是16阶初等交换群的块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子群的核平凡或正规闭包极大的有限p群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恰有11个极大子群的有限幂零群
与Sylow-子群X-可置换的子群对有限群的影响
陕甘宁振兴论坛
意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