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特定穴位对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血清炎症和免疫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03-08张春艳常艳辉祁文胜张世卿

中医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脾虚菌群证候

王 喆,张春艳,常艳辉,祁文胜,张世卿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小儿作为特殊群体,其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加上胃肠功能弱、抵抗力差,在感染病原体、喂养不当等影响下易发生腹泻,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甚至伴发恶心、食欲减退、脱水等症状,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调查[1]显示,我国<5岁儿童腹泻患病数量约2.98亿,以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较常见,约占儿童腹泻的20%,已成为小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迁延性腹泻病程较长,加上病因复杂、诊治困难、并发症多,已成为临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常规西医治疗多数情况下采用抗感染及口服补液盐、微量元素锌等方法,虽能缓解病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儿呕吐反应风险增高[3]。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获效明显,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方式的优势,能够有效防治疾病。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价格低等特点,已成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受到众多家长的认可[4]。2021年2月—2023年2月,笔者采用推拿特定穴位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证4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收治的迁延性腹泻患儿8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个月~3岁,平均(2.47±0.51)岁;病程15~45 d,平均(28.45±5.39) d;母乳喂养7例,人工喂养15例,混合喂养21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2.35±0.43)岁;病程17~45 d,平均(29.25±6.17) d;母乳喂养5例,人工喂养14例,混合喂养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5]中迁延性腹泻的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次以上;②大便性状改变,可见水样便、稀便等;③病程持续2周~2个月。

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泄泻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虚证。症见:大便溏泻,食少纳呆,腹痛腹胀,疲惫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腻,脉弱。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②意识正常;③患儿家长知晓研究的内容和目的,主动参与。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认知障碍者;②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脱水者;③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④感染性腹泻或其他病因所致腹泻(痢疾、肠结核)等;⑤合并皮肤破损、感染、出血等患儿;⑥近期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由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H20000690,3 g/袋],≤1岁者1 g/次,>1~3岁者2 g/次,3次/d,温水冲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由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H20059936,10 mL/支],10 mL/次,1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推拿特定穴位治疗。取穴:天枢、神阙、龟尾、七节骨。①揉天枢。患儿取仰卧位,保持躯体自然放松,显露腹部,操作者用右手全掌置天枢处,以此为中心,逆时针轻柔5 min。②揉神阙。患儿取仰卧位,操作者右手中指置其肚脐神阙处,轻揉300下。③上推七节骨。患儿取俯卧位,操作者自下而上用拇指或示、中指指腹上推七节骨,推200次。④揉龟尾。患儿取俯卧位,操作者右手中指呈屈曲状态,指端置患儿尾骨下龟尾穴,轻揉100下。1次/d,以局部发热为宜。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①观察临床疗效。②对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胀、疲惫懒言、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大便溏泻症状进行评分,根据无、轻、重分别计0、2、4分,所有症状评分之和为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③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④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IgA、IgG水平。⑤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粪便1 g,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接种于琼脂板培养,采用CX-23型多功能电子显微镜(由奥林巴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计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等肠道菌群数量。⑥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相关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计算公式为(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正常、排便次数≤2次/d,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基本正常,排便次数≤2次/d,疗效指数为70%~<90%。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性状有所好转,排便次数>2~4次/d,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疗效指数<3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8.3 两组治疗前后IL-6、CRP、TNF-α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IL-6、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治疗前后IL-6、CRP、TNF-α水平对比

8.4 两组治疗前后IgG、IgM、IgA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IgG、IgM、IgA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表4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治疗前后IgG、IgM、IgA水平对比

8.5 两组治疗前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对比

治疗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增多,且治疗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治疗前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对比

8.6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治疗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

表6 两组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9 讨 论

迁延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普遍认为与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肠道感染等有关。迁延性腹泻给小儿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发生[8]。临床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常采用常规西医疗法,但部分患儿病情无明显改善,预后不良。小儿迁延性腹泻可归为中医学“泄泻”范畴,病变主要在脾胃,多见脾虚证;病机为小儿久病不愈造成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肠胃运化、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为泄泻[9]。中医治疗该病多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但汤剂苦涩,加之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故小儿配合度低。《五十二病方·婴儿瘛》最早记载了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研究[10]证实,推拿特定穴(天枢穴、神阙穴、龟尾、七节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确切。神阙穴位于肚脐,揉之具有疏通经气、温阳益气、散寒止泻、健脾和胃等功效。天枢穴位于腹部,揉之起到调理脾胃、理气止痛等作用。七节骨穴位于第四腰椎、尾椎骨之间,上推可温阳止泻,下推可泻热通便[11]。龟尾穴位于尾骨端下凹陷,揉之能起到通调督脉经气、调理肠胃、止泻通便等作用。研究[12]表明,推拿特定穴位可达到阴阳协调、阴平阳秘的目的。七节骨、龟尾靠近肛门,两者配伍可治腹泻。肚脐部位皮肤角质层相对较薄,且无脂肪组织;腹部柔软,富有弹性,穴位丰富。推拿以上部位穴位易被患儿接受[13]。推拿迁延性腹泻患儿神阙、天枢可有效刺激脏器,调节其生理活动,改善肠道功能,达到止泻目的;推拿七节骨、龟尾具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等作用,有利于控制排便,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身体恢复[14-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推拿特定穴位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有较好疗效,操作简便,能改善病情,缓解症状。

肠道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寄生虫、病毒、细菌等)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生感染,肠黏膜屏障功能将会受损。营养不良也会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受损程度,影响其修复,导致病程迁延[16]。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可经受损肠黏膜分布至全身,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危及生命[17-18]。血清CRP、IL-6、TNF-α等炎症因子参与小儿迁延性腹泻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说明推拿特定穴位有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控制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推拿天枢、神阙、龟尾、七节骨可调节胃肠道功能失调和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加速炎症吸收,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呈低表达[19]。

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正常平衡状态,一旦免疫功能紊乱,便会引发腹泻,如若不及时干预,随着腹泻病程的延长病情进一步加重。研究[20]显示,腹泻患儿IgG、IgA与免疫功能呈正相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说明推拿特定穴位能够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原因如下:推拿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提高屏障系统抗病能力,减缓病情进展[21-22];推拿特定穴位可借助某种途径刺激患儿的免疫系统,增加IgA、IgG、IgM水平,最终达到调节患儿肠道整体免疫功能的目的,提高抗感染能力[23-24]。

肠道菌群可促进菌膜屏障的形成,防止外来病原体的侵入、定植。研究[25]指出,机体健康状况与肠道菌群的构成密切相关。双歧杆菌是一种人体原籍菌,具有产酶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快速适应肠道内环境。粪肠球菌是一种肠球菌属,也是乳酸菌的一类,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活动。乳酸杆菌是一种有益菌,起到调理肠道菌群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1),说明推拿特定穴位具有调节肠道的作用,有利于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正常。分析其原因,推拿特定穴位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原则,借助能量信息的反馈干扰脏腑生理病理状态,从而减轻肠道菌群受损程度,增强有益菌定植,建立生物屏障,最终达到健脾胃、助消化、止泻的目的。

综上所述,推拿特定穴位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证有较好疗效,能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加速肠道功能修复,且操作简便,易被患儿接受。

猜你喜欢

脾虚菌群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