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塑造成长
2024-03-08张华中
张华中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的四块重要内容,可我们对这四块内容并非等量齐观,其中“听说”环节,尤其是“说”,经常成为被阳光忽略的地方。而学习中的交流沟通,日常中的人际往来,工作中的思想碰撞,热点时事的讨论与表达等等,都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素养。基于此,我引领高一班级的学生开展了课前演讲。它不是一剂调料,也不是语文课前的热身,于我和我的学生而言,它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它是个人秀台。
能站上讲台,坦然面对全班同学,围绕自己选择的题材,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并且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这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的高一同学来说确实有些难。所以演讲中,他们会卡壳,会紧张得涨红脸,会羞涩得不敢直视同学。毕竟这三分钟,他(她)是全班的中心,虽然没有聚光灯,但此时他(她)可谓全班最闪亮的星。他(她)的声音、语调、语速、仪容、神情、动作、演讲的话题、展示的文字或图片,无一不倍受关注。
回顾我们的学习生活,不难发现,有机会面向全班同学公开展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往往成了沉默者、观看者、羡慕者,甚至潜意识里认为善于展示的同学具有更高的禀赋和天分,自己于此是欠缺的、不行的,而没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获得了更多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的能力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而他们先前的不足和缺陷也由此不断得以克服和弥补。于是拥有更多展示机会的同学能力越来越强,而能力的增强又使他们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进而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由此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就形成了。
而我们安排的课前演讲就是要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展示,都能站在讲台之上被关注、被倾听。尽管有些同学仪态稍显僵硬,吐词不够清晰,表达的观点略显空泛乏力,但他们毕竟站在了全班同学面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这种努力的过程,以及努力之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将会经由他们的总结、反思、消化,为下一次更好的展示积蓄经验和能量。
它是思想广场。
当把演讲题材的选择权交付给学生后,我们才将真正意识到他们关注领域之广阔,研究兴趣之迥异,思考认识之多元。本学期我教授三个班级,都已经结束了第一轮演讲。他们既关注俄乌战争、梨泰院踩踏事故、中共二十大、新冠疫情防控等国际国内大事,也聚焦上海中招名额分配、中学生早恋、抑郁症群体、月经羞耻等更为切己的事情;既涉及对民乐和西洋乐接受度的比较、上海市图书馆东馆建设、KPOP流行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中外文化内容,又囊括粗鄙语的流变研究、网络中的屏蔽词、汉字的演变和简化等语言现象。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是学生思想跃动的结果,而如何评析演讲的题材更是学生思想的结晶。当如此丰富的内容、新鲜的材料、别致的思考在课堂上呈现,其鲜活性、刺激性也在悄悄地激活其他同学沉寂的思想。
当然演讲者的思考和表达并非我们演讲的全部,我们还会请一位同学做简要点评,教师也将做扼要的评析。在这个宽松平等的环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同的思想认识碰撞、争鸣、激荡,共同奏出一曲充满朝气锐气的思想交响乐。
它是科研练兵。
我们要求演讲的材料要真实准确,援引的数据来源渠道要正规,使用的理据需注明具体出处,图片的真伪需辨别,演讲固然是发表个人看法,但这些看法也不能任由情感驱使,也不可向壁虚构,而应建立在对材料深入客观剖析的基础上。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是我们倡导并追求的一种学风和文风。孔子所奉行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尽管目前并非所有同学都能把这些融入自己的演讲之中,但在不断强化和引导下,这种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如果说上述的规范是科研的基本前提,那么从学生的演讲中发掘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点,并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资源,就直接关涉到学生真正的科研活动了。根据常呈悦演讲的《粗鄙语的演变》,我把露丝·韦津利的《脏话文化史》与埃玛·伯恩的《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推荐给他,让他围绕粗鄙语做个小课题研究;高睿婕演讲的内容是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特点,而她父亲曾参与设计建设,我建议她与父亲进行深度交流,再查阅文献资料,围绕上海图书馆东馆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为班级同学做个微报告……虽然他们最终呈现的小课题或微报告还可能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憾,但逐渐形成的深入探究的意识,以及探究中获得的学术锻炼,将为他们未来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我们借助课前演讲这一活动方式,引导广大学生把目光由校园生活投射到社会生活,由纯粹的课本知识进入丰富的现实世界,正是希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综合素养能在他们的成長过程里沉淀下来,作为通向未来的一砖一石,发挥着切实的功用。
当然这些功用的发挥往往是隐性的,大多在不经意的时候,先前经历中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误的教训,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指引着学生,朝向更加宽广的道路行进。
课前演讲中,获得成长的当然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我自己。
学生演讲的很多话题,我以前只是略有了解,通过他们,我的认知丰富了、深化了;还有些话题我从未听闻,经由他们,我的认知边界拓宽了。他们闪闪发光的眼睛和激昂饱满的声音,告诉了我这些更年轻的一代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但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敢于为社会的不公、他人的苦难仗义执言,他们不满足于学校内课堂里书本中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兴趣涉及宇宙之大、砂砾之微。这些是我在单纯的语文课堂上,无法广泛而深刻地了解的。这种了解,也促使我调整改变看待学生的视角,会以更平和、更包容、更欣赏的方式来面对他们。
记得有位同学演讲的主题是“空耳”,这我是从来没有听闻过的。演讲中,他的PPT展示了从视频网站截取的相关图片,里面配的文字有不少很粗俗,甚至有一些不堪入眼入耳的脏话,而他笑嘻嘻地以略带戏谑的口吻在介绍,下面的学生也不时发出哄笑声。一种激愤顿时涌上心头,在他还没演讲结束的时候,我就制止了他。这可是课堂啊!怎么可以如此放肆和毫无忌惮呢?最后他悻悻然走下了讲台。课后我反思,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之所以愤怒,并不仅仅因为上面有粗俗的话语,而是他没有以批判性的态度来剖析这一话语形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立场。但我完全可以在他演讲结束后,经由其他同学对其演讲中失当的地方进行恰切的批评,而非完全抹杀其精心准备的话题、用心制作的PPT。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似乎捍卫了教室和课堂的严肃性,可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或许也是难以料想的。这也促使我提醒自己要冷静审慎,他们毕竟只是高中生,身心发育、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等都还不够,有欠缺和不足是必然的,关键是发现其优点、进步,然后予以毫不吝啬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当然,对于其不足也需要提醒和点拨,但应是善意的、耐心的。
一轮演讲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总结了自己的优劣得失,还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从他们自信的言语中,充满光亮的眼睛里,还有自我视野的拓展、认知的丰富,我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希望未来能和我的学生在这个温馨的家里,共同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格致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