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评课议课”
2024-03-08鲁兆周
鲁兆周
什么是好教师?好教师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自己真诚,对学生真诚,对真理真诚。没有真情、真诚、真知,就没有好的教育。陈丹青教授曾痛批:“从幼儿园开始,孩子长期受的就是伪教育,都是装出来的开心、装出来的惊喜、装出来的激动,而且一装就是一辈子。”这句话虽然偏激,却击中了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导下的教育的弊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学校里有着一大批戴着面具的教师有关!
我常说,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评课议课充斥着虚伪与谎言,是教师专业成长裹足不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曾把《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和“桃花社”比作教师“学习共同体”(《从“海棠诗社”到教师“学习共同体”》,《当代教育家》2016年第11期)。大观园里的孩子们在诗社里吟诗填词很像公开课展示——课堂就是教师最好的作品——一首首诗词隽永飘逸、个性张扬,洋溢着生命的蓬勃朝气,融入了真情、真诚、真知和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命的震撼。诗社成员的评诗议诗活动,更像是教师的评课议课,同样十分精彩。这一切,能给我们的评课议课带来哪些启示呢?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史湘云做东,请贾母等到园中赏桂花,吃螃蟹。海棠诗社的会员们大快朵颐之后,自然锦心绣口,文思泉涌。这一次是吟菊花诗,有十二个题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从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到菊影、菊梦、残菊,有虚有实,构成了一个菊谱,且“只出题,不拘韵”,不“为韵所缚”。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教研部门举办教师公开课,千万不要拘泥于形式。以语文公开课为例,不要用什么“大概念”“大单元”等教学理念来限制教师发挥,要允许教师用最得心应手的教学手段诠释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无论是基于问题驱动、基于任务驱动、基于真实情境,还是基于深度学习、基于主题引领……教师全凭个人喜好加以选择。有“百花齐放”,才有“百家争鸣”。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一种标志,也是教师个体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学校教研部门要通过创新公开课教学模式,助推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红楼梦》中这样描写“评诗议诗”——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道:“极是,极公!”黛玉道:“我那个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远。”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角噙香一句也敌得过去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有了。”湘云笑道:“‘偕谁隐‘为底迟,直直把个菊花问得无言以对。”李纨笑道:“你那‘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舍不得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李纨的点评既精准又公允,犹似锦上添花。作为海棠诗社毛遂自荐的社长,她并非“只识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的庸常之辈。她的父亲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家学渊源深厚。在大观园里,她的言谈举止、见识气度非同一般。由于身份特殊,她刻意表示出一种与世无争、心如槁木的姿态,看似无所作为,却是大有作为。李纨在贾府左右逢源,尤其是将儿子贾兰教育成才,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师的评课议课要想出彩,主持人的学识与专业引领至关重要。李纨评《咏菊》第一,而我却更喜欢黛玉的《问菊》——这也是个性使然。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的《问菊》写得真好,问得菊花无言以对。她不是在问菊花,而是在问自己。这首诗以菊花自喻,自比陶渊明,问得石破天惊,写出了自己孤标傲世的个性、不向世俗低头的铮铮傲骨。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创造都同“个性”关联着。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生命化课堂尤为看重和张扬教师个性。好的教学充满灵性,不可能没有灵感的触动,而灵感之光总是由鲜明的生命个性发出的。
大观园里的评诗议诗同样散发着清新迷人的文化气息和个性色彩。此时此刻,就连夺得魁首的黛玉也一反常态,变得谦虚起来了。大家一定还记得在“咏白海棠”时,黛玉是何等轻狂孤傲、目空一切,“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现在她首先做中肯的自我批评:“我那个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接着,力推湘云的《供菊》,还点出了“圃冷斜阳忆旧游”的艺术特色是“背面傅粉”,与自己诗句的特点“纤巧”相对照。按照通行的解释,“背面傅粉”又称“背面敷粉”,本是绘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处理方法,就是在作画的绢面上涂一层铅粉,然后再作画,从而把画面衬托得更加清晰、鲜明。这种绘画手法被借用于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写作技巧。我细心地数了一下,诗社成员的点评,从立意、构思到语言,无不涉及,各有特色,极富个性,且言之有物,常常是一语中的,不亚于一堂精彩的文学欣赏课。
时下,我们的公开课教学活动重课堂教学、轻评课议课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公开课是集体磨课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显然不能代表授课教师真实的水平,更不能彰显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个性的泯灭。公开课应该是教师真实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的展示,是棱角分明、姿态各异的“黄山奇石”。而集体磨课为了让教學流畅自如,磨去的恰恰是这块石头的棱角,把它打磨成了鹅卵石,磨去了教师教学的灵性与灵气,磨去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长此以往,教师就会约定俗成地按所谓的教学“套路”去教学。正如陈大伟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中说,评课议课和磨课不同,磨课可以说是多中求一,把多位参与者的“金点子”汇集起来,博采众家之长,打磨出一节所谓的“好课”。评课议课是一中求多,是以教师的公开课为载体,一方面是听课的教师去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改变的路径,这叫发挥教学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是发挥教学想象力,思考这一节课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教学方法,这叫拓展视野,各抒己见地“求多”。
公开课应是授课者与听课者共同成长的舞台。公开课的教学和评课议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没有精彩的评课议课作“背面傅粉”,公开课教学就是“烂尾楼工程”。“海棠诗社”里的孩子们,不但诗写得好,评论起诗歌来也是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借鉴大观园里的“评课议课”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评课议课的落脚点是“评”和“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赋予教师课堂教学和评课议课的自主权。公开课毕竟不是常态课,有探究和引领的功能,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不要让参与的教师去写“命题作文”,搞所谓的“同课异构”,要求不妨宽泛些,课题由教师自主选择。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以教师为主体,尽量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力,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无论是教师上课,还是评课议课,都要允许有另类的、尖锐的声音存在,营造教研活动的民主氛围。以语文教研活动为例,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被打上鲜明的个性色彩,与教师个人的生活经验、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密切相关。听课教师也一样,听课不是听知识,不是考察教师的基本功,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而是在解读教学背后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这种解读也不能失去个性色彩。如果把公开课比作一本翻开的书,听课的教师就是读者,教师在评课议课时又怎能无话可说呢?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是评课议课的关键。
其次,提高评课议课的水平,需要有专业的引领。“海棠诗社”活动的开展之所以精彩纷呈,是因为诗社成员都是懂诗、爱诗的人。李纨虽不擅长写诗,却是个极好的文学评论家,她对每个人的诗作都有精彩的点评。在她的带动下,众人畅所欲言,每个人的创作风格就渐渐凸显出来:黛玉的“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湘云的“意思深远”,宝钗的“沉着”……许多教师课上得好,但评课议课往往差强人意。发现不了别人的长处,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的短板,提高教师的评课议课水平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专业引领主要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观课教师的“评”和“议”,当然也包括授课教师的自我剖析,像黛玉那样,这才有助于观课教师有话可说。观课教师在听课前要熟悉教材,听课时一只眼盯着授课教师,一只眼观察学生,心里还要想着“如果我来教,会怎样设计教学”,“眼到”“心到”才能做到“口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从学生的角度评课,不仅是评价视角的转移,更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习本身的正确认知的反映,同时也拓宽了教师评课议课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评课议课促进教师反思,提高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海棠诗社”里反思最彻底的是宝玉。“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不成?‘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角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宝玉对自己的诗剖析得很彻底,“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显然,李纨的点评把艺术创新放在显著的位置。评课议课中,教师的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是授课者的反思,也可以是听课者的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照课程标准以及教师专业标准,或见贤思齐,或不耻下问,或激烈争辩,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在否定的基础上改进,参与者通过表达、倾听、质疑、补充,甚至形成“对抗”,在“对抗”中生成智慧——这是評课议课的最高境界。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评课议课后,参与的教师产生了“自己也来试一试”的冲动,渴望把刚刚收获到的成果去创造性地实践一番。就像宝玉那样,知耻而后勇,“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众人响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连端庄沉稳的宝钗也一改往日淑女风范,冷嘲热讽像螃蟹一样的卑劣小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直抒胸臆,荡气回肠!只要“评课议课”充满了生命气息,洋溢着真情、真诚和真知,每个参与者的个性便会暴露无遗。这不,连宝钗都写出了刻薄、尖锐、犀利的诗,她平时写诗很注意收敛锋芒,可见她平日的含蓄、敦厚其实不完全是真的。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都是具有“个性”的,真正的生命化课堂和富有生命气息的评课议课,成全的是教师的“个性”,这种“个性”独一无二而不可重复和替代。教师取长补短,将评课议课中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虽难免欲速则不达,不过没关系,因为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已经播下了。没有个性,教学就不可能有风格。“成为你自己”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座右铭,成为教师对于教学风格自觉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倘能这样,教育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