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的选题与立意
2024-03-08刘祥
刘祥
写作教学论文时,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区:有人热衷于“贴标签”,起笔先给自己的文章贴上“某某主义”“某某理论”的“金字商标”,然后才阐释自己的观点;有人偏好于“引资料”,明明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清晰表达的意义,却偏要引用某个文化名人或某部经典理论著作的只言片语来表述;有人习惯于“自说自话”,仅依凭自身的感性化思考便“下结论”;有人着力于论据材料的生动呈现,却忽视了“论”的广度与深度;有人“谋未定”而“先动”,缺乏完整性思考,写作时“跟着感觉走”,想到啥便写啥……凡此种种,都无法完成一篇高水准的教学论文。
真正意义的教学论文,应该是以真实性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田野实验”为研究方法、以前瞻性理论为思维引领、以真实性教学实践成果为证据材料,能够体现鲜明的课改精神,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教学论文可以探究高深的教学理论,也可以解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可以立足当下的教学推知未来的教学,也可以基于未来的需要剖析当下教学中的问题。
要想写作一篇具有一定水准、能够在期刊上正式发表的教学论文,仅从选题和立意两方面而言,应修炼好下述四项基本功。
一、培养“问题意识”,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选题
如果说“问题”是教学论文的源头活水,是“它物”,那么“问题意识”就是教学论文的思维根基,是“己物”。“问题”与“问题意识”之间,前者属于普遍性存在,后者属于个体性表现,前者因为后者而形成价值。
比如,高中阶段的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相对沉闷的“问题”。对此,有人习以为常,将课堂活动变成专题微讲座;有人不断转换教学策略,总想探究出一条激活课堂的最佳路径;有人将其作为一个微课题进行专门性研究,从学习者、授课者和教学内容三方面探究原因,进而寻找可行性方法并将最终的获得用文字呈现出来。此三类人中,第一类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教学变革的动力,也就难以取得教学能力的突破;第二类教师拥有一定量的“问题意识”,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更深层面的归纳提炼,也就难以养成教学中的课程理性;第三类教师拥有极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隐藏的学理,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具有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潜力。
时常有教师感慨:“我也想写一篇教学论文,但不知道写什么。”形成此类感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缺乏“问题意识”。而其根源则可能是缺乏足够的“热爱”与“好奇”。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想要将它经营成一份事业,便会想着发现它存在的问题,想着如何让它变得更加美好;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心存好奇,便想着解开其中隐藏的各种秘密,在各种可能性中寻找并实践那些最有可能成为最佳方案的路径与方法。反之,缺乏“热爱”与“好奇”,便不想深入探究摆在眼前的各种“问题”,不能根据“问题”中隐藏着的价值意义,在大脑中形成多视角、多层级的审视与解析。时间长了,自然也就“不知道写什么”。
倘若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便能随时随地发现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问题。例如,新课改倡导“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面对该倡导时,就不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建构适宜的學科大概念?如何利用学科大概念设定一个教学单元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如何将此种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置入一个真实性问题情境之中?学科大概念和主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科大概念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法结构表述出来,才能真正带动特定教学单元的学习?现阶段流行于各类优质课中的学习情境真的具有学习价值吗?任务群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任务群学习与群文阅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单篇课文是否能够组织起任务群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让阅读真正发生?……这些问题,只要开展系统性研究,都能够支撑起一篇教学论文。
近五年间,我撰写了这样一些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六大顽疾》《警惕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课程”迷失》《课程:走向语文教学理性的必由之桥》《阅读教学:从“生活价值”到“全局性理解”》《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表达》《追寻“以大概念为核心”的高中语文单元结构化教学》《“回溯”与“前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辨析》《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误读与诊疗》……由这些文章的标题可知,我的选题全部来自当下的课程改革,来自课改中业已出现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之所以能发现并将其写成教学论文,不过是因为我在长期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反思中养成了相对敏锐的“问题意识”。当我发现了这些问题,并依照我的“问题意识”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教学研究论题之后,余下的事,便是在专业阅读和教学实践中精心求证,直至形成教学论文。
二、关注课改热点,在专业阅读中寻觅灵感
由“热爱”与“好奇”滋养出的“问题意识”,理论上而言,应具有三方面的特性: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三者互为支撑,却又以“前瞻性”为核心。如果写作者观点陈旧、视野逼仄,则即使拥有了一定量的能动性和探索性,也无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比如,在语文领域已然对“用教材学”形成共识的认知背景下,某位写作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探索性,写作一篇详细阐释“教教材”相应技法的论文,则这样的论文大概率不会正式发表。
故而,教学论文的选题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前瞻性”特征。“前瞻性”从何处来?路径不外乎两条:阅读,观摩。课堂教学中很难收获前瞻性的教学理念,要想了解课改新动向,发现课改新热点,就必须阅读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必须走出校门参加专题性培训,必须观摩高规格的教学展示活动。两相比较,阅读更重要。
通常情况下,高规格的专业期刊大体上能够与新思潮、新理念、新探索保持同步,专业书籍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专题性培训往往是对专业期刊或专业书籍上的相关理念的个性化阐释,其认知必然又滞后于专业期刊和专业书籍呈现的主张。将某种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再借助专题性教学展示活动宣传推广,时间上就更加滞后。
由此可见,确立教学论文的选题注定离不开专业阅读,尤其是对高规格专业期刊的阅读。唯有专业阅读,才能将“问题意识”中的“前瞻性”落到实处,才能依托“前瞻性”论题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为“能动性”“探索性”提供方向与目标。
当然,“前瞻性”并不意味着盲目跟风。教学论文的“前瞻性”选题,不是为了推销热点性的名词概念,而是为了打通前瞻性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间的意义关联,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三、凸显认知理性,用常识与人性支撑意义
教学论文写作过程至少可以分解为四个阶段:立意,构思,写作,修改。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只从“立意”这一阶段看,需注意哪些写作要点,又需避免哪些写作误区呢?
第一,一切观点与主张,均应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之上。如果某种立意和生活常识、成长规律形成了冲突,则此种立意极有可能错误。
例如,当我们需要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法研究”这一选题细化为若干篇具体的教学论文时,该围绕此选题形成哪些立意呢?依照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次序,不妨对如下思考展开探究,进而形成契合认知常识的写作立意:
1.既然语文是一门课程,整本书阅读教学属于该课程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则整本书阅读必须拥有独特的课程属性。此种课程属性决定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决不能等同于自由阅读,不能缺乏必要的教学目标、任务和活动,不能缺乏合乎教学规律的检测与评价标准。基于此种思考可以形成的写作立意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表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原则、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时任务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策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检测模式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属性探究……
2.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读”,但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文本时,必然存在着阅读能力、阅读态度、阅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其最终获取的信息与感悟也就千差万别。如何才能借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这一载体,让不爱阅读的学生爱上阅读,让浅阅读的学生学会深度阅读,让所有的学生都懂得在阅读中开展自主性对话,便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最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种思考可以形成的立意有:问题,让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度的最佳抓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驱动型任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激活策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技巧,等等。
3.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整本书阅读教学则必然有特定的课时制约,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高质量地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又如何有效建构自主阅读和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效链接呢?基于此种思考可以形成的立意有:任务导学清单,让阅读真正发生;阅读教学,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课堂对话,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度的必然之路;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身份定位,等等。
第二,一切教学行为的最终着力点,必然是学生的生命成长诉求。无论是教学理论阐释、教学技法探究,还是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现象剖析,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当下学习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以此认知为教学论文的立意根本时,便需始终打通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学生成长需求三者间的逻辑关联,并以人性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评价标准。
比如,围绕综合素养提升这一宏观目标写作“任务群学习中的任务与活动”这一选题的具体教学论文时,可以形成如下立意:用任务群搭建素养提升的台阶;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任务群组;任务的本质,在于“用教材学”;任务前置,让自主学习真正发生;活动,任务之树的几片绿叶……以此组立意中的任意一条写作一篇教学论文,阐释的核心内容都必然指向学习者的素养与能力。写作者只有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作拥有鲜明个性的“这一个”,在论文中充分探讨基于“人”的真实成长需要的各种学习能力,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学理、常识和人性的三重检验。
四、展现教育情怀,对规则与生命常怀敬畏
尽管教育科研离不开冷板凳精神,但教育科研成果以及表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学论文应该富有温度。此种温度,来自写作者的教育情怀,来自写作者对学生、对自身、对社会规则的敬畏。
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与写作经验而言,我喜欢有温度的文字,不欣赏繁琐的考据和枯燥的数据,更不欣赏人为堆砌的各类理论和各类名人论述。我始终坚信,教育领域中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品质。此目标下的一切行动也必须凝聚着丰厚的教育情怀,必然充满了对成长规律和生命样态的深度关切。
基于此种情感与思考,我在写作教学论文时很少依托深奥的理论确立我的选题和立意,而是始终扎根当下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对人才的理性需求,用我的文字表达我的思考。比如,我针对“语文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选题,写作了《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文化建构》《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成长为鹄的》《追寻适应时代的语文课堂》《还原语文教学的“育人”属性》《让语文成为跨时空的学习载体》等文章。由这些教学论文的题目可以发现,我所研究与表达的,不过是教育领域中本应成为共识的基础性规则和基本教育情怀。我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用我的文章传递出一种声音:教学离不开教育情怀的支撑,教育者必须对规则和生命心存敬畏。
当下,有些教学论文的立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是盲目跟风,追热点却又不作深度研究,缺乏现实教学实验的支撑;二是目中无“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侧重于细节性的“术”,忽略了宏观性的“道”;三是缺乏温度,端着居高临下的架子,板起面孔说教,将自身的感悟凌驾于一线教师的认知之上。比如“学科大概念”的研究,洋洋数千言都在阐释“学科大概念”的前世今生,却给不出一个规范的大概念样本。有的文章深耕应试技能,深入钻研历年考题,找命题规律和应试技巧,却并不探究这些内容与未来生活需要之间的能力关联。有的文章高高在上,通篇教育读者应该如何又不应该如何,却缺乏基于一线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作为论据材料。
此三类文章并非全无价值,只是从“育人”这一视角审视时,难以从其字里行间体验到写作者的情怀与温度。同一个选题,从应试、技能、情怀三个角度观察研究,获取的结论必然存在差异。也就是说, 從情怀的视角立意,创作出的教学论文才能体现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育情怀,呈现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温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