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的铁砂熔炼语文之钢
2024-03-08庄世辉
庄世辉
所有生活经验都能成为语文学科的素材,生活即素材。但不是所有生活素材都是生活化素材。“生活化”是相对于“概念化”的一个词语,《写作大辞典》对“生活化”是这样定义:“指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使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生活化素材具有两个特点:一、真实;二、具有深厚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生活化素材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强调“课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他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其中就有“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样的生活化原则。1956年7月1日叶圣陶在全国语文教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部分里面谈到教法时说:“第一,要把客观事物、思维、语言三者紧紧结合在一起。无论阅读课、汉语课、作文课都应该遵守这个原则。”他提出要“让儿童通过直观,认识一样新事物”,要“让儿童到野外观察自然”。在“中学的语文教学”部分,他提出“在汉语的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作是提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中作出概括,得出规律,并且凭这规律来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在大教育家的论述中,我们能发现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都高度重视生活素材,使素材生活化,从而使教育教学获得实效。
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教材教教材,“本本主义”思想深厚,对生活化素材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继承各代优秀教育家的思想资源,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响应时代形势,在“生活化素材”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
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学习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生活生生不息,生活化素材多不胜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项对“生活化素材”给予最高重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特别提出“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在课程内容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每一个都重视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语文学科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上,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方向和范围。
一、生活化素材开发的原则
(一)主题引领,激发兴趣
“学习主题”作为专用名词,首次出现在新课标里,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学习主题包括人文主题和活动主题。人文主题指的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人文滋养的学习内容,活动主题则指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即情境,学习语文知识、获取人文滋养,课标强调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活化素材的开发要有主题意识,确定主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比如刚开学,老师和学生要相互认识,彼此介绍姓名,可以设计“有趣的姓氏”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或者纸质阅读,了解自己姓氏的甲骨文、金文等字体写法,研究自己姓氏的来源,查找本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及其事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姓氏文化,比如“姓”与“氏”的区别,姓氏的类型(以动物为姓、以封国封地为姓、以官职为姓、以职业为姓、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以次第为姓、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等),奇怪的姓氏有哪些(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也都是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也都是姓),姓氏总数,姓氏的内容分类(比如以天体气象为姓、以地形地貌为姓、以人体器官为姓,以家禽动物为姓,以植物花卉为姓,以亲属称为姓等等)。
再比如人都有口食之欲,人离不开一日三餐,对美食的亲近是人的天性,可以设计“我最爱的一道美食”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动手做一道菜,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美食,深入认识一种食材,写一段说明文字,模拟《舌尖上的中国》的文风,写一段文案,将所写文字辑录交流。这样的生活化素材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实,升华生活经验,真正能体现“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创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素材要立足于生活,广泛挖掘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生活现实,切近学生的兴趣,以主题为引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素养,奠基人生
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部分,设计学习主题,开发生活化素材,必须始终以这四个维度为目标。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语言运用”是本体性的维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强化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和推动审美创造的载体和跳板。开发生活化素材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因此教师在开发素材时要设计好资料收集的方向,设置优质有效的问题,学习活动的步骤要清晰,最终形成的素材要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整个学习活动不同环节要促进学生哪些思维能力的发展,达成什么样的审美目标,都应该要有明确的预判。
比如教《济南的冬天》,印发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北平的四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给学生阅读。这样的学习活动虽然也能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随意的,其效果并不显明。我让学生在阅读印发文章的基础上,收集其他作家写某一城市的文章,提出两个要求:1. 不同作家笔下的城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什么样的思想背景和情感因素引发了作家对该城市的价值定位?2. 你喜欢哪位作家笔下哪一幅城市剪影,分析其笔法,写一段城市剪影。这样的生活化素材开发,以语言运用为抓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发展归纳、对比的思维,品鉴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之美,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语文学习的所有活动都应该指向学生个体的长期发展,每一个活动步骤都应该有清晰的价值目标,要能为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在某一个点上起到切实有效的推进作用。
二、生活化素材运用方法
生活化素材在语文学科中如何运用,《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方法:“课程資源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密切,既是师生动态运用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资源的过程。应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意思:一、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具有活动性、动态性、生成性的特点;二、生活化素材的运用注重情境性,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下面举一个教学实例:
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文章第二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的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和毫不张扬的爱”,由于篇幅太长,以致于语文界有很多专家和老师为“母爱到底是不是《我与地坛》一文的主题”而争论。讲这一课的前两天,正好碰到一个画家,他准备做一个视频采访,他谈到他创作《藤萝系甲》系列作品的动机。他说他的母亲是一个一生都在大山里艰辛劳作的农村妇女,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他说他母亲在这样的贫穷、困苦和压迫下,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把孩子们拉扯大,这是需要特别顽强的意志和生存智慧的。因此,当他看到在森林里缠绕着蜿蜒着生长的藤萝时,觉得那就是母亲的生命精神的写照,于是就决定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宿缘和“我”在地坛里对生命的渐悟,第二部分却突然写到母亲的苦难,未节选的后面其他部分又写到自己在地坛里所见到的人事以及自己对命运的思考,第二部分似乎详略失当,显得比较突兀。怎么跟学生讲析这个部分是一个教学难点。以前的讲法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归纳各个部分的意思,然后从整体上去把握主题,最终得出母亲和其他的地坛中的人物一样,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都是苦难者,他们背负命运的罪孽,但是他们都穿越了苦难,最终获得命运的福祉。这次教学时,因为有跟这位画家的一次对话,我决定把画家谈母亲的这个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中。画家的母亲隐身在画作的背后,史铁生则将他的母亲以极长的篇幅写了出来,其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母亲是他们探索生命精神的载体。我让学生观看画作,讲述画家母亲的故事,让学生探究其中的关联,再让学生讨论史铁生的作品,这是即时的生活化素材运用的一个实例。
《课程标准》对生活化素材的运用方法说得非常明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广泛挖掘、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