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家记忆”:生活化素材在语文学科的开发与运用(上)借得“生活”入语文

2024-03-08周世恩

师道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本生活语文

周世恩

考究字源,《汉语大词典》这样定义“语文”:语文是“语文”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组合。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义语文,以“语言”也好,“交际工具”也罢,都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规律,提升自我的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源于生活;能力提升,亦离不开生活实践。古语有言,“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通过这则简短的话语,向世人强调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将语文课本中抽象、间接的知识与新鲜热辣的生活交汇、碰撞,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不停留在浅显的表面,而是产生真切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认知自我,体味自然,感受社会。围绕“如何将课本迁移到生活,如何将生活渗透于语文”这一问题,本文借助笔者班本“生活语文”的探索经验,来阐述生活化素材运用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摄取生活经验,增进文本理解

语文教材历经数轮批删增改,渐臻成熟,但难免百密一疏,其部分内容还是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或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存在隔阂,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阻力或障碍。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教材所营造的情境与场域,教师要善于寻找、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进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搭建学生前行的基石与阶梯,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实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就必须有意识地将生活经验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为此创设生活场景、体验生活实际、搭建生活平台。

1.创设生活场景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缺乏真实的语言情境,课堂时空比较局限,教学活动很少能和学生现实体验、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的“教育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世界”相隔离。创设生活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文本的联系,实现对课文的精准理解,从而体悟句子的情感及深刻的内涵。这只需借助图片、视频、物件等,或单凭老师的描述,便可以快捷简便地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譬如四年级上册《纪昌学射》一文,描述了纪昌训练眼睛专注力的过程:“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转动;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两句话,一句叙述过程,一句叙述结果,读来浅显易懂。然而,学生却难以从描述之中,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时的枯燥和艰苦,更难以挖掘纪昌学射的恒心和毅力。为此,我找来了一段老式织布机织布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也作为创设情境的媒介,让学生尝试体验纪昌练眼力的枯燥不易,再予以点拨启发,感受纪昌的恒心及毅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体验生活实际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如果有意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得来的情感与体验必然深刻、宽广和丰富。教师有目的地结合文本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大有裨益。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有一首隽永美丽的诗歌《秋江的晚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首现代短诗,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只是寥寥数笔,便实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简笔的勾勒,大胆的想象,妙用的修辞,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首诗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作者“驮着夕阳回去”“把夕阳掉在江上”“妆成一瞬间的红颜”的独特想象并不容易!怎么办?自然是找寻文本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结点。于是在教学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前置性预习任务:让孩子在湖边观看一次落日,记录文字或拍摄视频照片。正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夕阳之下飞鸟晚归、芦苇染霞的美丽景象,建立了对黄昏、落日、晚霞的认知经验,对作者丰富想象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3.搭建生活平台

搭建生活平台是要构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过程中,经历真实的体验,收获真实的成果,体会真实的生活和人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童年美好的回忆”主题编排,主要由《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课文组成,其教学目的有二:其一,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其二,讓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课文教学并不难,但是几篇文章里,还是出现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疏离的一些事情和场景,譬如鹅咬人,抽陀螺等。为此,在学完本篇课文后,我组织了一次“快乐童年——班级传统游戏争霸赛”活动,让学生在山坡树林间,抽陀螺、滚铁环、玩弹珠、打弹弓、套圈圈,体会课文所描写场景的细腻,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收获童年天真无邪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顺水推舟,在山林之间,在笑声飞扬之间,顺便完成了本单元“写一次游戏”的作文教学任务。

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呆板的、呆滞的,而应该是跳跃的、灵动的、深刻的、鲜活的。引入鲜活的生活经验做课堂的教学资源,做文本的补充,会让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厚起来,会让有限的课堂变得宽广、生动起来,会让学生能学、愿学、乐学起来,最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便会提升起来!

二、强化生活体验,内化阅读收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逐渐受到重视。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课外功夫。从知识素养层面讲,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讲,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孩子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受限于知识面和阅读能力的不足,中小学现阶段的课外阅读多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含义,理解分析过于简单,体验感悟过于浅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破解课外阅读的密码,教师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从阅读选材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真切感知“鲜活的语文”。

1.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书籍,适合于“演”

活动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转换和延伸,有助于营造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的魅力,激发阅读的兴趣。那么,怎么让孩子的生活体验与课外书籍产生连接?表演课本剧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四大名著是五年级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为此班级可以举行一次“四大名著——情景劇表演大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梳理故事情节,模仿人物动作,揣摩人物心理,体验孙悟空、诸葛亮、林冲、林黛玉等人的日常生活,从而推进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模拟化的演出,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经验,只有亲身感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读通文本,揣摩人物,体验情感。

2.风俗民情风景游记历史类书籍,适合于“行”

书上写得千般好,不如一次实地行。通过走近文化古迹、触摸实地实景,从课本到实地,可以打通学生的心灵通道,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登泰山之巅,才能品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赏洞庭月色,才能体悟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朦胧意境;寻古夜色南京,才能真正领略到俞伯平《秦淮河的桨声》的美妙……《湘行散记》是作家沈从文的散文作品,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然而,散文写得好,不代表学生能看得懂,更不代表学生能走进字里行间,体悟到作者浓郁的乡愁。为此,我曾建议学生带上《湘行散记》去亲身体验一次湘西凤凰游,那些出游的孩子的文字顿时变得鲜活起来,阅读体悟也深刻许多。

3.博物科学自然类读物,适合于“研”

书上的科学原理读千次,不如动手操作做一次实验;书上的植物图片色彩鲜艳,不如在现实中去观察触摸。这是从阅读到实践的拓展,也是生活经验与文本知识的联结。在班级阅读《本草纲目》一书后,我利用地域优势,带孩子们来到“神农草堂”(又称“中草药博物馆”)开展了一次研学活动,把书本知识移植到广阔的生活天地间,将书本上的中草药搬到了博物馆里,孩子们真实地了解了中草药的疗效、功用、禁忌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生活体验,无疑是理解文本的良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倘若不接触生活实际,学生的阅读所得就会随着文本翻过而“束之高阁”,或随着时间逐渐流逝。通过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观照生活实际,提升作文能力

作文是最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之一,但要想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功夫往往不在课堂上,而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善于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地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精心地创设作文的生活情境,让“生活的活水”化作学生写作时潺潺流动的灵感和笔触。

1.用“忆”提取生活素材

生活的记忆往往存于脑海之中,唤醒孩子记忆里尘封的一帧帧影像、一阵阵声音、一缕缕情感,就能将“生活记忆”变化为写作的“生活素材”,进而构思立意、列纲起草。譬如教学作文《童年趣事》,就需要老师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尘封着的童年蹦出来、跳出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来童年时的照片、玩具,睹物思人思事思情,进而侃侃而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童年故事作为引子,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然会为课堂增添不少乐趣;倘若学生一时半会儿没有思路,也可以让家里人讲述孩子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唤醒生活记忆的方法,不胜枚举。

2.以“察”获取生活素材

察,是实地、即时地观察生活。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主题为《游——》,是一篇写景的习作,每一次指导学生习作,我都会带着孩子们参观学校的后花园,在后花园里,引导他们移步换景,眼看、耳听、鼻嗅、手触,观察后花园的亭台楼榭,聆听后花园里的虫鸣鸟叫,嗅赏后花园的草木花香。在实际的空间里发生的观察,有着真实、鲜活的体验和感受,也自然而然地变为孩子的写作素材,化为笔下的文字。这样指导孩子写作文,比教室里空口白谈,也更加生动、有趣、深刻。

3.借“想”构想生活素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为《变形记》,想象自己变成另外一样东西,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的习作,就需要学生借“想”去构想生活素材,把自己的身份变为想象的事物,然后去想象:自己会生活在哪儿?有那些特长或者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故事?……教学这样习作,我会先让孩子用笔列出想象的条件,设计故事梗概;然后让孩子口头叙说故事情节,人物表情动作;接着让其他孩子评价想象是否丰富、合理,补充、完善故事情节;最后列出思维套图,撰写习作。通过想象构想生活素材,循序渐进指导孩子想象,孩子们的想象作文,情节就会一波三折,细节便会可触可感,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丰富的想象、生活的触感。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文本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