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文学批评该如何发声?

2024-03-08初清华

安徽文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越界文学批评文学

初清华

2017年5月,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由湛庐文化出版,虽然其艺术水准有限,却足以表明科技革命已对人类情感与创造力发出挑战。在纸媒逐渐式微,电子、数字成为主要文化消费媒介的融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文学评论从业者,写下这个题目,不是为了表达对文学的忠诚,或是对被时代所裹挟的惶恐,而是想定一个腔调,不为读者只给自己,找一个反思内省的发声合法性。

一、真诚与敢于发声的勇气

遥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刚上大学时,新闻、影视还都只是中文系衍生的新方向。尽管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没有八十年代那么辉煌,纯文学依旧从纸墨中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至今还清晰记得军训结束后开学第一课是文学理论课,乍闻赵奎英老师用分析不同“意象”中的涵蕴来解读舒婷的《思念》,恍悟诗歌创作原来有迹可循。现代文学史课上魏建老师谈及创造社文人轶事时的手舞足蹈、口沫横飞,李掖平老师讲新诗时流下的眼泪,当代文学史课上张清华老师把身穿绿军装、斜挎军用水壶的诗人食指请进我们的课堂,吴义勤老师把课堂变成先锋小说的研讨会现场,还有杨洪承老师晚上的沈从文选修课上,只因我中途被学生会同学叫出去耽误了半节课而大发雷霆,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张光芒无私地把他自己搜集的曹禺研究材料给我参考……正是那时老师们对文学的真诚态度和深情表达成为我后来在文学期刊、故纸堆中沉浸、翻捡的无尽动力源泉。

犹记得在大四时吴义勤老师邀请黄发有等一起到山东师大召开的卫慧《上海宝贝》作品研讨会上,面对黄发有老师对小说的道德责难,我曾勇敢站出来发言,认为其中性描写不止于表现情欲解放、感官享乐,更重要的是其所隐喻的女性批判、反抗精神。还没坐下就听到吴义勤老师得意地说,听听我们学生是怎么理解的!犹记当年只因被调剂到广西师大时,杨洪承老师曾叮嘱,那里文化氛围没那么好,早点儿出来,要一门心思提前考博。为了能达到提前一年毕业的要求,完成了对民国期刊《新潮》《人间世》的研究。由于桂林的特殊地理位置,往往成为白先勇、余光中、洛夫等港台名家学术交流的第一站,我也通过不定期地给时代文艺出版社等新鲜出炉的“时代写作”系列写书评、帮广西师大出版社编教辅读物零距离感受当代文学现场,特别是在编选、评点“中学生人文阅读新干线·语文大阅读(高中卷3)”时,从报刊里筛选出很多诸如王鼎钧等当时自己并不知其名的港台名家的文章,和那些曾经被他们的文字感动过又被时间所湮没的名字——程灵素、吴晨骏等。

不论是纸媒时代,还是现如今融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都不仅要实时了解书籍、期刊出版的最新资讯,因为还承担着筛选和经典化的功能,除了批评态度的真诚,更需要审美判断力和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文学需要谦卑,但文人不能无骨,无论性别。每每思及即使才华横溢者如张爱玲,当她因心中欢喜生出花来,而自信地摆低自己,低到尘埃里,久了,就真的泯然尘埃矣!创作如此,批评亦如是。

二、在场、入场与离场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挣脱庸俗社会学批评的束缚,以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实现文学批评“向内转”,到“人文精神”大讨论所暴露出知识分子精英立场与消费文化渗透影响文学创作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传媒变革带来网络文化兴起,以及西方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的实践品格,关注文学现场之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重新得到学者专家们的肯定与强调。这个过程既反映出社会生活中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趋势,也是中国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回归的过程。

近些年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紧张动荡,以及过去几年的全球性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都对当下国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促使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当前对“元宇宙”文化的设计与构建四处开花,正是融媒体时代的文化新样态。文学批评又该如何回应这样的社会生活呢?

正如卡尔·曼海姆在论及当代文化危机的社会原因时所指出:我们不应当忘记,在文化领域(严格地讲也在经济领域)从未有过绝对的自由主义……在未来,这种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领域必须永远被加以指导,以便防止歪曲和崩溃的可能产生(《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作协和传统纸媒正以成就原则筛选精英,引导批评。2011年中国作协首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客座研究员制度,至今已有十届,与《南方文坛》1998年就开始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一起,构成当代文学批评人才培育共同体机制,重在提供批评交流平台与学术资源来培育、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和批评人才。江苏作协也于今年首次推出青年批评家拔尖人才计划,召开各种研讨会,加大青年批评家队伍的建设扶持力度。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天,高校评价机制中对于学术期刊等级的认定,已成为学院派批评的桎梏,被等级化的传统学术期刊编辑也因过于“内卷”而掌控更大话语权。依据越久远越高贵的文学研究逻辑,文学批评自然也就被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只有学术论文才能在绩效考评中得到承认,而被作家毕飞宇所认为是同样高贵的文学批评、时事批评创作,并不能被认定为成果。因此很多高校青年学者不愿主动介入文学现场,从而导致原本作为文学传承生力军的中文系学生,几乎与当代文学脱节,更加没有现场感。

一直都很感恩自己的幸运,在学术成长的道路上,虽未进过名校,却也不乏良师指引,从纯文学批评转而关注知识社会学、文化研究理论,源于考博联系王尧老师时的邮件里他对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彼时囿于性别、学识、阅历所限,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认识,还止于族群、传承方面。王尧老师不以为忤,重视可塑性,从《文化转向》《文化研究讀本》《消费文化读本》入手,比较文化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重空间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和重时间延续性民族志方法的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引发我对中国社科出版社的“知识分子图书馆”和上海三联出版社的“猫头鹰”丛书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在我就读期间,他与《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自2001年8月始构想设计的“小说家讲坛”活动,邀请作家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开讲,讲稿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中《小说家讲坛》专栏,以“建立一个凸现作家主体而又易于与学者、批评家、文学读者沟通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现场”;以及2005年口述史研究时,介绍我去北京对谢冕、邓友梅、芒克、徐晓、王干等分别做了访谈,让我对20世纪80年代转型期文学有了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能直接进入文学历史现场,直面文学记忆,这种非纸上的生活,而是在交往中生成的毛茸茸的“在场”感,特别有助于建立批评者的自信。

而何为“在场”?虽然“在场”看似是一个没有歧义,不言自明的词语,事实上,在不同批评家的笔下,“在场”的能指意义却有很大差异。如“在场主义”散文中强调的是主体精神内涵;《在场:王干30年文选》中的“在场”则强调其亲历性、参与性;论文《“在场”的激情》中,则把“在场”具象化为行动:“这种‘在场,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对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等潮流及相关文学创作的持续关注,在90年代表现为对市场经济冲击下文学创作遽变与人文精神衰退的内心担忧,那么到了新世纪,则一方面表现为对当下文学创作的认真关注和细心体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生文学样式的持续好奇和全新憧憬。”(《太湖》2020年10期)其分歧可见一斑。

如果说,“在场”是一种能保证批评有效性最好的状态,“入场”则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只有主动打破现代生活由职业身份所结成、限定的行业壁垒,“入场”才成为可能。而“离场”往往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被选择,对于主动离场者,或是不愿发声,或是没能力发声。无论是“在场”“入场”“离场”,其前提都要求批评者须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三、越界与文学性

文学批评主体的“在场”,就是要介入文学创作过程,究其本质,也是一种“越界”行为。这种越界主要表现为批评主体身份的双向越界:一方面是文学编辑、作家大规模进入文学批评队伍;一方面是文学批评家以联络者、促成者和分享者的艺术策展人身份,自觉介入文学现场,发现当代文学新的增长点。2017年,批评家何平主持《花城》的《花城关注》专栏,提出“文学策展”的概念,着眼于发现“新文学”的可能,陆续发表了万玛才旦、五条人、万青等导演和音乐人的作品。

作家身份的“越界”则可以丁帆、王尧主编的“大家读大家”系列中,于2017年第一辑中最早出版的毕飞宇《小说课》为代表,化身为领读人和文化传承者。其后又出版了苏童的《小说是灵魂的逆光》、叶兆言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等四辑。其中毕飞宇对影响林冲命运走向的“石头”,《促织》中“鸡”和《受戒》中“铜蜻蜓”的分析解读,提供了不一样的实践分析视角,提醒读者关注并咂摸那些看似闲笔背后的深意。作家貌似随意地用一些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犹如思维导图,引领读者把文学批评变成了寻找破案线索的智力游戏,不仅丰富了江苏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也提供了文学批评的更多可能。

融媒体时代文学新样态,要求批评对象的越界。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网络文学和短视频成为不可忽视的文艺样式。网络文学为短视频提供优质IP,短视频为网络文学作品破圈提供便利,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的影文联动造就了IP微短剧的兴盛,南京师大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中国非虚构研究院,分别以网络文学和非虚构影视作品业态发展为主要关注对象,实现批评对象的越界研究,这对批评主体的知识结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握好越界的度?在文化批评时还能坚守文学性的标准,而不是直接跨界到社会批评是个难题。重新反思十几年前发表的《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一文中提出的“文学知识观”,和这些年对于生态批评、影视批评的操练,无疑是忽视“文学性”越界过度的结果。

不得不说,2022年11月23、24日连续两天参加扬子江论坛、江苏省作协主办的青年批评家论坛的体验,极大地刺激了我已被无虞而琐屑的日常生活和近四年教师发展、教学评估工作所需强化的理性逻辑日渐磨钝的文学神经。期间王彬彬老师两次貌似无意的调侃却不失真诚的质疑:你怎么混到了青年批评家里?无情地揭露出我潛意识里试图用自欺欺人的颟顸来掩盖人至中年却一事无成的尴尬境地。

非常认同黄德海在与周明全的访谈中所言:一个人在没有取得足够的成绩之前,其实不应该多提到老师的,否则老师容易成为我们不够出色的“背锅侠”!而今天脑海里闪过诸多老师的身影,只是为了警醒自己,不要在光怪陆离的生活中迷失。失去了对“文学性”的坚守,再好的学术氛围,再多的学术资源都无济于事!

念及此,特别想为这些年的游移与懈怠,向一直关照、提携我的师长们表达我的歉疚!一直记得二十年前曾答应季进老师写《冯至传》后又食言给他造成的麻烦,记得六年前辜负了林建法老师关于《林白年谱》单行本出版的期待,还有读博时每次离开苏州就会被老师找以至于让温柔含蓄如王尧老师,也终于忍不住发牢骚说,你再离开苏州能不能先跟我请假?!特别愧对王尧老师一直以来的厚望与栽培。老师已经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入场”姿态,用他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绩做出了最好的示范。而我们作为后生晚辈,却还只是心存侥幸,虽不对光明的来日绝望,却也并不积极去追求,不是消极而是被动地在“过日子”。用费孝通在1943年就批判过的“过渡心理”去对待文学,不仅是亵渎,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新型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形成。文学该如何应对虚拟仿真技术、元宇宙文化发出的挑战,作为文学传统的传承者、文化建构者,重回文学批评现场,立足“文学性”,用最真诚的批评态度,不做“席勒式”的传声筒,做出自己的应答。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越界文学批评文学
文学批评新生代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