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与传承

2024-03-08刘伊芸

美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驿路哈尼族助人

刘伊芸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题记

一弯新月升起,春风料峭,归去又新凉,浅雾弥漫,山间依旧苍茫。木门吱呀作响,那层层叠叠的梨花瓣薄如蝉翼,透下星星点点的光,夜风温润,吹得林中忽明忽暗,笛声悠扬,似是自然淳朴的民谣……

是夜,淡淡的梨花香像打翻了一地的佳酿,轻轻拂过脸颊。舟车劳顿,虽在此番美景之下,饥饿和劳累也挥之不去,天边的最后一抹微光淡去了,我的步伐又快了几分。

曾经,也是这样一个春天,也是如此一片梨林,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哀牢山山巅,有一群人,将一种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柳暗花明。当长途跋涉,落入饥困交迫的窘境时,一扇写着“请进”的门忽地出现,屋内备好了甘甜的泉水和充饥的食物时,是莫大的幸运啊。环视一周,没有看到屋主人,炉灰也是冰凉,只有梨花的香,泉水的甜,盐巴的咸萦绕着你。重新燃起篝火,饱餐一顿,火苗跳动,眼前的一幕仍然不可置信,疑惑充斥着头脑,睡吧,先沉入一场梦乡。

责任传递。梦里是一条蜿蜒的驿路,瑶族老人走进屋内,你握紧他的手,感激的话涌现而出,可他摆摆手,说他也不是屋主人。瑶族老人“归还”的粮食,“梨花姑娘”的故事,哈尼族小姑娘们银铃般的笑,解放军们忙碌的身影。一个又一个人走过,没有一个人是屋主人,可每个人都在履行着屋主人的义务。于是驿路梨花的故事一直演绎着,流传着,像驿路旁的梨花,一樹过后,又见一花。

精神传承。即使是西南边陲人烟稀少的山村,雷锋精神也在这里生根发芽,破土开花。解放军们过路时搭建的一座茅屋,成了这一精神的载体;梨花姑娘的默默奉献,惠及了一个个过路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瑶族老人的知恩图报,哈尼族小姑娘们的接替与传承,诚信、感恩、奉献、团结、无私,在这梨花香中,一点点汇聚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多美的梨花啊!

这是《驿路梨花》所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彭荆风先生在特殊年代经过难以忍受的折磨后,再一次舒展写作的双翼,是一段与少数民族淳朴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亦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驿路梨花处处开,民族精神代代传。

晨光熹微,天色微明。暗香萦绕身旁,那梨花晶莹润泽花瓣在鱼肚白的天空下愈发清晰。我们整装待发,携着责任,嗅着梨花纯洁的芬芳,向下一条盛放的驿路进发!

(指导教师:赵娟平)

教师点评

《驿路梨花》是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者彭荆风于1977年秋天所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以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等内容来组织材料,向广大初中生展示了一幅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引导大家学习以“梨花”为代表的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形象优美,清新洗练,寓意深远,充满文化韵味。美丽的“梨花”贯穿始终,虚实结合,层层深入,可谓文美、花美、人美,情更美。文章体现助人之人不求回报,被助人之人心怀感恩,人人将爱传递,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相信,在生活中只要人人争做洁白芬芳的“梨花”,我们的社会才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 赵娟平

猜你喜欢

驿路哈尼族助人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驿路桃花
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
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
助人无需等待
蕲春县踏红亭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