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歌行者的深情吟唱
2024-03-08于红梅
于红梅
哀牢山区位于中国云南中部,是云岭向南的延伸,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在这少数民族聚集的哀牢山区,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作家彭荆风,写下广为流传的《驿路梨花》。这篇原载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的短小而又有鲜明特色的“时代吟唱”,字里有深度,行文有内涵。彭荆风那来自生活的文思在文中如“梨花绽放”,让读者于繁花葱绿间遇见“梨花”的美好。
《驿路梨花》选编在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围绕小茅屋给予人们方便和温暖,前后七写 “助人为乐”,展现了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似是而非”的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它通体结构凝结着艺术审美,让高尚的思想境界、精致的章法结构、优美的言语表达凸显,呈现出极其丰富的阅读资源。
一、乡土古道,静观历史风云,诉说沧桑往事
初读《驿路梨花》,看到题目就禁不住想去探究“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出处。这文题出自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其内容是: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讲述爱国诗人陆游于1161年,得知宋军收复西京洛阳,内心激动万分,热情抒写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失地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破灭。诗人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予人间洒下的雨露,预想此后國家中兴的赦令,定会像疾风迅雷颁布,天下从此太平。诗人还想象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那长长驿路上充满诗情画意,体会到诗人内心无限的喜悦。
《驿路梨花》化用陆游诗句做题目,文中描写异彩纷呈。如“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的描摹般景物描写,让读者的脑海浮现如钩月下,恬淡如水;悠长驿路,繁花似锦;清幽梨树林里蕴含沧桑往事,朵朵梨花蕊精神抖擞,奏响生命的乐章。
驿路是支撑政府的治理和边疆与内地间的交流骨骼血脉。盛开在哀牢山区的驿路“梨花”不仅是自然界的梨花,也代表哈尼族的梨花姐妹和雷锋精神的传承。文中的驿路,是云贵高原的乡土古道,它虽崎岖不平,千百年来却静观历史风云。“我”和“老余”踏上这条充满生机与历史印记的驿路,在一路风光旖旎,景色万千中,感受着历史与现代气息的交织。
二、错综见薏,曲折迭生悬念,立体架构篇章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瓦洛说:“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这西方戏剧结构理论的“三整一律”在《驿路梨花》中有重现。全文仅有两千多字,采用双线并行,明暗线索交织的立体行文结构,把一个个小故事嵌入悬念揭晓的过程中,把十几年的故事浓缩在夜晚和次日清晨的短暂时间里。
文中的“我们”一直在寻找“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姑娘们、梨花、解放军叔叔,这些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也都是它的主人。解放军修建小茅屋,闪耀着雷锋精神;哈尼族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让互助友爱的精神滋长;“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享用小茅屋的便利,修葺小茅屋,传递雷锋精神。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陡峭幽深的哀牢山下,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作者回环递进设置的悬念中,一波三折高潮不断变化中,由实而虚深情的赞美中——一组栩栩如生的“雷锋”式人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情思随《驿路梨花》的文字流淌而渐渐舒展,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最后揭开真相,引诗入题,使人回味无穷。
三、赓续传承,弘扬天地正气,呼唤美好人性
“雷锋精神”是信念与力量,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堪比超越日月江河的力量。岁月的洗礼,让雷锋精神的传承,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了课程目标,并分别以“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厚植中华文化底蕴。
《驿路梨花》的作者彭荆风在“文革”中经受许多磨难,得到平反昭雪后,他没有诉说过往遭遇,却在“文革”后撰写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美好情感的《驿路梨花》。这是作者内心的文化坚守,它传递雷锋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美德。
向上追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诗经》中吟唱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梁惠王上》讲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白居易书写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杜甫感叹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呼吁宣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承载并阐释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读《驿路梨花》,从语言、思维和审美方面,我们师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滋养精神血脉,传达“文化自信”。读《驿路梨花》,缱绻袭上心头,弥漫着思念、爱恋与牵挂。读《驿路梨花》,忽然觉得彭荆风就是一位“驿路歌行者”!我想,在那山野里一定会长出小河流水,彭荆风定是伴着这流水一路真挚深情的吟唱。正如他在《发现和传播生活中的美——我写〈驿路梨花〉》中写的:“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山高水长,又有着众多少数民族,他们风俗各异色彩浓郁,从每一个民族的服饰上剪下一块花边放在一起展示也是绚丽多彩的,了解这些民族的朴实敦厚的美德,特异的风俗习惯,真挚地表达了我对他们的美好情感,一篇短文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这对作者也是一个安慰,多年来,我所追求的正是作品的真实!” 时光荏苒,时代在变,但我们从《驿路梨花》中感受到的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中国道德没有变,奋进力量还会更加凝聚。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假日旅途常常会选择驿路古道,不只因青葱山野里能遇见的美好风景,还因为能在其间观览时代更迭留存的人文风情,能聆听“驿路歌行者的深情吟唱”,能助力我们重启生活的仪式,预见人生路上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