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检测

2024-03-07桑明山山东省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母羊患病

文│桑明山(山东省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二类传染病。牛、羊为主要传染源,羊布鲁氏菌病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且最易感染人,该病原菌感染羊群后主要表现为母畜流产、不育、繁殖障碍等症状,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经出现很难控制,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笔者通过分析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羊布鲁氏菌病的鉴别与诊断进行了详细总结,以期为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病原特征

1.形态特征。布鲁氏菌(Brucella)属于布鲁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鞭毛和荚膜,体积0.5~0.7×0.6~1.5微米,在初次分离时显微镜下呈球状,后期传代培养逐渐呈短杆状。布鲁氏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细胞外膜组成,细胞外膜由蛋白质、磷脂层和脂多糖构成(LPS),其中LPS是布鲁氏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2.生物学划分。1985年根据布鲁氏菌对宿主的亲嗜性的不同,WHO和FAO将其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随着布鲁氏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的遗传变异,2009年OIE将其重新分为9个种21个生物型:马耳他型(羊种,1~3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牛种,1~9生物型)、猪种(1~3生物型)、犬种(1生物型)、沙林鼠种(1生物型)、绵羊附睾种(1生物型)等,临床上以羊、牛、猪最为常见,其中羊种致病力最强。

3.培养特性。布鲁氏菌是一种需氧菌,多株菌共同生长时还需要5%左右的CO2,嗜酸性生长,最适pH为6.4,最适生长温度为36~37℃,该菌生长时需要较高的营养,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但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缓慢,初次分离的菌需要5~30天完成一次培养,多次传代后需要10~72小时完成生长。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培养初期菌落较小,呈光滑的圆形,培养基为无色透明,后期形成菌环,培养基逐渐浑浊呈黄色;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培养基上可生长无色透明的光滑(S)型菌落、浅黄色颗粒状的粗糙(R)型菌落和混浊粘胶状的黏液(M)型菌落。当布鲁氏菌受到抗生素影响时容易引发变异,如细胞外膜的脂多糖受损后,菌落从S型变为R型,细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菌落细胞壁缺失形成L型细菌,

4.细菌抵抗力。自然状态下布鲁氏菌的生产能力很强,对干燥、寒冷具有很高的抵抗力,能在污染的水源、土壤、患病动物的分泌物中存活1~4个月,在衣物、皮毛上可以存活5个月。但该病原菌对热敏感,60℃暴露30分钟或70℃暴露5分钟即可被灭活。同时,布鲁氏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0.5%洗必泰、0.2%漂白粉溶液和2%来苏尔溶液5分钟内可将其杀灭。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目前已知有60余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可作为布鲁氏菌病的宿主,猪、牛、羊是主要传染源,不同种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传染,其中慢性感染的动物危害最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长期排毒,污染环境,部分感染动物可以终生携带病菌。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用感染的饲料、水源、肉、奶从黏膜侵入机体。同时也可通过皮肤黏膜进行传播,长期接触感染动物的尸体、排泄物、皮毛的相关从业人员极易感染此病。此外,该病也可通过呼吸道、蚊虫叮咬、眼结膜等途径传播。

2.易感动物。羊布鲁氏菌病的易感动物与动物的年龄和生理状况相关,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繁殖障碍,动物年龄较小时生殖器发育不完全,感染率较低,随着动物生殖器官逐渐成熟,对该病的易感性不断增加,初次妊娠的母羊最易感,但随着产子次数增多,抵抗力也逐渐增强,老龄动物不易感。

3.流行特点。羊布鲁氏菌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母畜生产的4~8月为高峰期。该病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多发于高温地区,牧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三、诊断

1.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在半个月左右,少数病例潜伏期长达数月或一年,患病动物通常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初期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出现关节炎、腱鞘炎、滑膜炎、结膜炎等症状,患病母羊流产前阴唇、乳房肿大,阴道内肿胀、充血,阴道内有黄色、灰褐色的恶臭黏液流出,妊娠3个月左右出现流产,生产胎儿大多数为死胎,流产后出现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等症状。患病公羊出现睾丸炎。

2.病理剖检。患病动物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流产母羊的子宫绒毛叶出现贫血,呈黄色,表面黏着黄绿色或灰色的脓液絮状物、纤维蛋白、脂肪状的渗出物;流产胎儿出现败血症病变,胃内存在大量黄白色黏液样絮状物,肠、胃、脐带等部位有出血点,脾、肝、淋巴结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肺部出现支气管炎和肺炎病灶,胎衣出现黄色胶冻样浸润,部分被纤维蛋白脓液覆盖;患病公羊睾丸和附睾有坏死灶,随着病程的发展睾丸逐渐萎缩。

四、检测

1.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较为常见,采集疑似患病母羊的粪便、乳汁、阴道分泌物、羊水或流产胎儿的胎衣、肺、淋巴结等病料,将其制成玻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病原菌呈红色短杆状,可初步鉴定为布鲁氏菌,之后将未污染的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胰蛋白胨琼脂、肝汤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陈旧病料或污染病料可以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通过菌落的生长特性、形态大小、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2.凝集试验。血清凝集实验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病料中的布鲁氏菌,传统的凝集实验包括试管凝集试验(SAT)和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是将待检血清倍比稀释分别与抗原相结合,观察有无凝集,可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定量,是早期检测布鲁氏菌病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将已知抗原滴加在玻璃片上,将分离出的羊血清和抗原混合,反应4分钟后肉眼判断出现颗粒状凝集,血清滴度为1∶50判断为阳性。该方法反应迅速、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常用于基层兽医检疫工作的普查与初筛,但容易出现假阳性,对血清样本要求较高。

3.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的原理是将抗原、补体、待检血清3种成分混合,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补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红细胞与溶血素复合物相结合,当待检血清中存在抗体,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补体,反应系统中无游离的补体,则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补体结合反应呈阳性,说明该羊患有布鲁氏菌病。CAT是检测布鲁氏菌病最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其操作方法有具体的国际化标准,判断标准统一,是国际贸易中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的指定方法,但其操作复杂,无法在基层推广。

五、防控

1.免疫与预防。免疫接种是控制羊布鲁氏菌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常用的疫苗有S2苗(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疫苗)、M5苗(羊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疫苗)和RevⅠ疫苗(羊布鲁氏菌RevⅠ型弱毒活疫苗),其中S2毒力稳定,安全性高,妊娠母羊也可使用,对羊、牛都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可通过皮下注射、饮水、气雾等方式进行免疫,对羊、牛的免疫期长达两年。但疫苗接种只能降低感染羊布鲁氏菌病的风险,且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具有时效性,所以还需要对羊群进行检查,每年对新生羔羊、未免疫羊群和免疫一年半以上的羊群进行检测。同时坚持自繁自养,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加强对羊群的饲养管理,保证羊圈的卫生环境。

2.疫情处理。羊布鲁氏菌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一经扩散很难控制,而且布鲁氏菌属于兼性细胞内寄生,暂无合适的治疗药物,不提倡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出现耐药菌株。所以发现疑似病例,尤其是妊娠母羊出现流产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后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划分疫区和控制区,通过实验室复诊后将疫区内的患病动物全部扑杀,根据《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2006)对流产的胎儿、排泄物、胎衣、乳、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接触过的场所、用具、饲料进行消毒和处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发病源头。

六、结语

羊布鲁氏菌病属于慢性传染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被忽略,随着羊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旦暴发会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危害周边人类健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布鲁氏菌病的特点定期对羊布鲁氏菌病进行鉴别,尽早诊断,做好防疫工作,减少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一旦检测出阳性要立即扑杀,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将疫病危害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母羊患病
母羊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
繁殖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基础母羊的饲养管理
母羊的几个常见疾病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