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蝶腭神经节阻滞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2024-03-07唐智林兰香李美琪何丛香谢明浩
唐智,林兰香,李美琪,何丛香,谢明浩
东莞市沙田医院,东莞 523980
随着临床技术不断发展,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逐渐被广泛应用在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症对患者影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但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术后存在明显的术区疼痛情况,且伴有一定程度的头痛,甚至疼痛难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造成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增大体内炎症水平,需要加强重视力度。蝶腭神经节分为三根,包括感觉根、交感根以及副交感根,其分支则含有感觉纤维,对鼻腔黏膜、上腭、扁桃体、软腭、部分咽喉进行支撑[1]。对于血管运动纤维以及腺体分泌纤维来说,则主要支配鼻腔、泪腺、咽部腺体,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重视力度,合理进行控制,以降低对机体产生的创伤[2]。由于蝶腭神经节位置较为特殊,位置较深,因而临床上选择盲探穿刺进行治疗时,难以保证穿刺精准性,容易给患者造成创伤,需要就该方法进行创新。近年来,超声技术逐渐成熟,将超声技术与其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精准性,以超声为引导,将局麻药物精准地注入蝶腭神经节附近,且其操作简单便捷,运用少量麻药即可完成阻滞,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4]。本次研究将以40 例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为样本,分析超声引导蝶腭神经节阻滞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时间段为2021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研究以收治的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数据分析,筛选40 例患者,按照随机抽取盲信封方式将患者抽取为两组,患者均开展超声引导蝶腭神节阻滞术,对照组在蝶腭神经节附近注射0.9%的氯化钠2 ml,观察组在蝶腭神经节附近注射0.5%罗哌卡因2 ml,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对照组20 例,男、女均为10 例,年龄区间20~58 岁,均龄(41.26±2.13)岁;观察组20 例,男、女分别为9 例、11 例,年龄区间21~59 岁,均龄(41.62±2.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符合伦理审核委员会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18 岁;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无面部皮肤感染、无神经阻滞禁忌证、无精神疾病史;患者无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禁忌;患者无手术并发症或其他麻醉并发症。
排除标准: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存在手术禁忌;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禁食禁饮,做好相关的术前检查,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蝶腭神节阻滞术,患者处于张口位,超声引导下,在冠突与髁突间进针,针尖抵达翼腭窝后固定,注射药物,确保针尖在穿刺过程中全程可见,减少副损伤,提高精确度。观察组在蝶腭神经节附近注射0.5%罗哌卡因2 ml,对照组在蝶腭神经节附近注射0.9%的氯化钠2 ml。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诱导采用2.5 mg 异丙酚、0.2 mg 顺阿曲库铵、舒芬太尼0.5 μg 静脉注射,术中采用1.5%~2%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2 μg/min 泵注维持麻醉。对患者术中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记录,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满意度,评分区间值为0~20 分(0~5 分为不满意,6~10 分为合格,11~15 分为基本满意,16~20 分为非常满意)。②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0.5 h、6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VAS 分值区间:0~10 分;分值高表示疼痛明显。③观察患者不同时间点:T0(麻醉前)、T1(插管时)、T2(麻醉诱导后30 min)、T3(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④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疼痛、胃肠道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患者围手术期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围手术期满意度评分为(16.35±1.53)分,高于对照组的(13.50±1.54)分,t=5.871,P=0.000 <0.05。
2.2 患者术后VAS 评分观察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0.5 h、6 h、12 h、24 h、48 h)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分)
2.3 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T0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T1、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观察
2.4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观察组恶心呕吐1 例(5.00%)、疼痛(0)、胃肠道反应(0),对照组恶心呕吐2 例(10.00%)、疼痛1 例(5.00%)、胃肠道反应2 例(1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1/20)低于对照组25.00%(5/20),χ2=4.902,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鼻窦炎患者人数增多,随着病情进展,鼻窦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出现鼻窦黏膜增生、肿胀情况,加之鼻息肉形成,导致患者出现通气不畅通情况[5]。药物治疗鼻窦疾病效果单一,且易复发,需要开展手术治疗。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症的常见方式,该手术具有较强的优势,属于微创手术,可以降低对人体产生的创伤,及时将病变的黏膜、组织、息肉等进行切除,加速鼻黏膜恢复,优化其功能与结构[6],重建鼻窦引流,造成的疼痛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对视野要求较高[7],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对手术视野产生影响,医师难以准确辨认结构与组织,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的损伤。麻醉是手术的重点,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如果未能合理进行麻醉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升高,造成血管平滑肌舒张,心率加快,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需要合理进行选择[8]。
超声引导蝶腭神经节阻滞可以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痛觉传递进行阻滞,减少手术刺激[9],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保证手术顺利开展。超声引导蝶腭神经节阻滞以超声为引导,保证其麻醉精准性[10],阻断交感神经对黏膜血管的控制,减少出血,保证平均动脉压稳定,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对正常组织产生的损伤,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减少疼痛刺激,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患者术后镇痛是重点内容,该手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仍旧存在明显的术后疼痛情况,造成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如切除病变黏膜、组织后造成的疼痛以及术后鼻腔填塞疼痛等,不利于患者病症康复,甚至造成患者鼻窦结构与功能恢复延迟,造成住院时间延长,通过该方式可以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生理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自身舒适度,顺利完成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因此在进行手术过程中,需要明确手术涉及的各项内容,保证麻醉效果,促使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患者预后,以降低疼痛感,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围手术期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式可以提高患者围手术期满意度,麻醉效果良好,同时降低各种因素对麻醉产生的影响,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应用价值显著。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0.5 h、6 h、12 h、24 h、48 h)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式镇痛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地降低疼痛刺激,保证手术顺利开展,降低手术对机体产生的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麻醉精准性,值得临床推广实践。两组患者T0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T1、T2、T3)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说明该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麻醉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促使患者术后生理功能稳定,以缩短患者康复周期,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5.00%),P<0.05,说明该方式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蝶腭神经节阻滞应用价值显著,可以精准进行麻醉,降低各种因素对麻醉产生的影响,保证麻醉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